“职业人文”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2017-04-12 16:46赵改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通识理性人文

赵改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

“职业人文”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赵改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

《职业人文读本》所体现的“职业人文”理念,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不足,以社会各种职业问题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理性为旨归,为探索和建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实施以“职业人文”为主旨的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人文;职业理性;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自身份到契约”乃观察社会转型的重要视角,以此视之,中国社会毋庸置疑正快速进入现代职业社会。但知识界对此趋势总体上并未有充分的思索,其结果之一是,教育界也未有相应的教学实践,笔者置身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张克主编的《职业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版,以下简称《读本》),是第一部以自觉的理性意识,为如何成就“‘职业’的人”,即具备职业理性与人格尊严的人而编写的一部人文思想读物。统筹全书的“职业人文”理念,是编者直面中国当前职业生态的诸多问题,以知识学的理性思考提出的严谨概念,意在探索符合高职通识教育特色的新路径。本文旨在通过对《读本》的详细解读,阐发何为“职业人文”以及这一理念之于高职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 职业问题导向的“职业人文”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业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使命,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挑战。科技、技能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急需对其人文教育有顶层设计的思考。事实上,职业院校的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处于矛盾交织状态[1]。这与当前人文教育越来越边缘化的大环境有关,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办学思路无疑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当然,人文教育也有自身的不足,突出的一点即是缺乏对当下现实的阐释力,未能对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流动的现代性”做出回应。

现代社会中,人的现代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职业,通过职业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早就指出:“假如你问今天受过教育的人们据以生活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根据他们的职业经历给你一个非常专门化的回答。只有少数的人才会提到支配他们作为人类的文化理想。这是有充分理由的。”[2]30一百年来,经过不断的启蒙、革命和战争,现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宰。在这场急速行进的现代性转变中,对职业这一西方舶来品,以及职业与人的深刻关联,中国知识界学术界缺乏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研究。就职业教育研究来说,有学者认为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学术性、学科性的话语权”和与世界职业教育科学领域“直接对话的本领”。“众多的研究者单纯从学校职业教育(教育结构)出发,未能从职场的变化和职业结构动态性变迁的趋势,去研究职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模式”[1]。可以说,学术研究层面的缺失,是造成通识教育乱象纷纭的主要原因。

职业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和碎片化,造成个人与整体的生活割裂。而这一普遍的文化困境,也是大学通识教育出现的重要背景。虽然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进行了诸多实践,仍存在许多问题。正如学者陈平原所指出的那样:许多高校将通识课程视为大学校园里无伤大雅且又不无小补的“点缀”——课程的涉及面极广,但多泛泛之谈(如“京剧与中国文化”、“民乐欣赏”、“中国画艺术”、“太极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外事礼宾礼仪”等)强调的是趣味性,“颇有日趋娱乐化之倾向”[3]。而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仍处于无理念、少规划,缺经验的阶段,那些无视高职教育特色、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做法难以奏效,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方面均存在严重的“认知赤字”。从理论到实践,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都急需建立自己的模式。

翻开《读本》,序言的第一句即开宗明义:“《职业人文读本》的宗旨在于,为正在领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莘莘学子以及各类职业人士提供一份精神备忘录。”编者直面职业生态的诸多问题,诸如工作中的快乐问题,情感能力问题,公共领域的表达问题,劳动者的尊严问题等,企图在社会、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给予解惑答疑。精心设置的九个主题词——“职业赞词”、“体面劳动”、“艰难事功”、“中国气味”、“自由交流”、“热爱生命”、“积极生活”、“为美而想”和“叩问科学”,在“职业人文”理念的统筹下,以其内在的逻辑,编织起职业与尊严、文化、生命、自由、信仰、美感、幸福的深度关联。《读本》的编写和“职业人文”理念的提出,是探索建立高职通识教育自身话语体系的积极尝试,值得深入探讨。

2 “职业人文”的基本内涵

理想的职业社会有赖于每一个具备职业理性的公民个体。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读本》主编张克提出“职业人文”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应是围绕职业理性的培养来创制的‘职业人文’教育,其核心理念是‘职业’的人”。他对职业理性做了详细、系统的论证,将其分为律令性层次(工具理性)、契约性层次(社会理性)和人文层次(人文理性)三个层次。“所谓职业理性的律令性层次,是指某种职业作为个人的生存工具和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而言,它的唯一原则就是对律令的服从……服从意识是养成良好的职业理性的坚实起点,它应该是‘长期而艰苦的教育的结果’。从工具理性到社会理性,职业理性的意涵呈现递进的态势。工具理性的要求是从‘经济人’的层面着眼,社会理性的要求是出于‘社会人’”的考虑,而人文理性则是把人当成具有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人。”[4]曾主持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亨利・罗索夫斯基说:“职业的理想境界不应仅限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专家。比较合适的目标应该是专业上的权威同‘谦虚、仁慈、幽默的结合。我要求我们的律师和医生能够理解痛苦、爱情、笑声、死亡、宗教信仰、公正和科学的局限。’这些品质较之知道许多新药或受理上诉的法庭的最新判决要重要得多。”[5]97这段话呼应的正是职业理性中的人文理性。“职业理性的人文理性,就是要求职业人在具有良好的工具理性、睿智而灵活的社会理性的基础之上,获得对人性更深入的体味,将自身的工具理性、社会理性建筑在对人性更具包容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4]《读本》涉及到的知识和思想多元,选取每种资源的用意不尽相同,但都突出以“职业人文”理念塑造现代人格这一核心,职业理性的上述三个层次,在不同的主题词之间也有不同体现。以下择最具特色的几个作简要分析。

“职业赞词”。从职业道德滑坡、职业伦理失范等问题出发,集中了中西方关于职业的思想资源,以职业理性的正知正见来解救“被围困的职业”。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奠定了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的基础;克尔凯郭尔《基督徒关于工作的激情》展现了虔诚基督徒的认识:“工作并不是人们但愿能摆脱的劳累与艰辛,上帝赋予人的劳动能力以享受和独立感,用脸上多少汗水来换取这些并不昂贵”;而韦伯《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文,让人认识到传统宗教信仰如何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更好地融入到世俗生活:“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近代社会学巨匠涂尔干的《职业群体》一文,呈现出当代社会学关于建设“职业共同体”的构思与设想……这是采撷西方世界关于职业的思想精华,供读者认知。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的文章,梁启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以及当代经济学者茅于轼对职业道德的分析,让人看到中国几代学人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现代职业生活相融合的企图。编者精选相关文章,多层次、多角度解读职业,意在以理性之光照亮职业的黑洞,驱散职业倦怠的雾霾。

“体面劳动”。“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在1999年首次提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定和尊重人格的条件下获得生产性体面工作的机会”,十多年来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欠薪,失业,工伤,层出不穷的职业病,被流水线吞噬的青春,被加班绑架的人生,是崛起的中国的一道尴尬风景线。其中,不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导致的情感能力下降,出现“爱无能”、“橡皮人”,甚至是“工作狂”和“过劳死”现象,已成为快速发展时代的一大病症。没有“体面劳动”,何来尊严生活?作为职业社会的主体,职业人当然需要了解体面劳动理念及其量化指标,须知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体面劳动的制度保障,工作的制度能否以人为本,有限的资源能否合理分配,是建设职业理性的基本前提。

“自由交流”。关注到当下公共交流与沟通的需要。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强调对话与批判的哲学传统,强调求真的理性,鼓励思考与表达的自由,这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欠缺。随着互联网和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等公共领域开始涌现,我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开始崛起。因此,公众如何尊重个体的私隐,个体又如何在公共领域理性表达,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分际,需要认真学习。具有职业理性的人,懂得首先需要遵循利益世界“逻辑、生动、有效”的交流原则。此外,须知还有德性世界的交流原则,即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坦率、善意”。人具有双重性,不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个性千差万别。在多元价值观共存的职业生活中,倡导共识,又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是新一代公民应有的素养,也是职业理性的旨归。

“艰难事功”。针对当下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探寻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思想因素。法家特别是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对艰难事功有巨大影响。这些理性分析,一方面如牛渚燃犀,烛照职场幽暗,洞察社会奸险,增益生存智慧,同时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幽暗充满警惕,它们往往以成功为诱饵,混合着资本主义功利主义的生存法则,对生命进行新的奴役。编者选取某种思想阐释某种问题,通常是围绕着职业理性的培育这一中心,能否开阔思维,启发思考,因而并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

人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将人由一种蒙昧的状态带向更加理想和完美的状态。无论是柏拉图的“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还是康德提出的人要运用理性,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甚至是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这些理性启蒙的因子,在《读本》不同主题词间时隐时现。“人是目的”,“职业人文”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使之在以理性精神进入社会承担生存的同时,又葆有感性的丰富的生命力,做有尊严的“自由行动者”,而这正是通识教育全人理念的体现。

3 “职业人文”为主旨的通识教育

实施以“职业人文”为主旨的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来说十分必要。它凸显了与综合性大学的最大差异。后者往往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灌输,强调研读经典博览古今,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这种知识论越来越不合时宜,文化拼盘式的做法,也成为中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一大痼疾。“职业人文”,也迥异于高职院校一度流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或“工学结合”模式。在当下的社会转型中,大学围绕着竞争构成了一个多面的矛盾体,在就业指挥棒的作用下,以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如证书)为中心的办学模式风行。而“职业人文”,则强调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个体独立的智性的认知,这里有鲁迅式的“立人”主张,有康德“导向人格性的教育,自由行动者的教育”的指向,也有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本质上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如何从以教科书及教科书为主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到以人的思维、想象、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这个转型始终是一个难点”[6]371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实施“职业人文”通识教育,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在转型。

以“职业人文”为主旨的通识教育,将改变传统人文教育过于单一的格局,大大提高通识教育的含金量。严格来说,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有一定差异,有学者甚至认为,人文领域的文学和艺术“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趣味,很难通过短期的通识教育完成”,“从大学的角度来说,通识教育应是公民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不仅是授予知识,更是培育公民意识,大学生从中真切感受到公民的权利、尊严和责任。”[7]《读本》的编者未必认同这种观点,但《读本》的确跳出了传统人文读物的框架。马克思、韦伯、涂尔干西方社会学三大巨擘的文章赫然在目,周汝昌、余英时、李长之以及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等当代学者的学术随笔也不乏见。所选文章涵盖范围宽广,除了一般人文教育的文史哲科目外,还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可见,“职业人文”对传统人文学者角色和知识结构也会予以重构。对从事通识教育事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外在教学形式的探索与改变,又要有内在知识学习的头脑风暴,不仅要结合职业生态环境提出新的启发性的思考,“出新解于陈编”,还要发挥波兰尼所谓“内隐运作”的学习模式,琢磨通识教育和人文知识学习的独特性。波兰尼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特别是人文知识,其与技术相比含有更多的默会成分。“技术是只教人按照(或多或少)可言传的规则利用工具来获得物质利益的行动”[8]270,“一件工具、一台机器或一个技术过程的特点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它们的操作规则。”[8]505而人文教育具有难以表达或不可表达的领域,“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关于体验的能力、领悟的能力等,课堂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个性气质等隐性知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罗索夫斯基所言,“我始终认为,教育在其最深层的意义上,永远有它变动莫测的因素;永远总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是无法用数量化和科学描述来讲清并衡量出它的成效的。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5]112正是通过教师的现代阐释,人文的古典含义才能实现向现代性的转变。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思想,那些古老的辞藻,艰深的道理,不复是一堆失去血肉的枯骨,而是能够楔入现代人心灵深处、得以化用的精神资源。当然,对于习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人文教育的人来说,确立“职业人文”的理念并不是一个自明的过程,而“职业人文”理念本身蕴含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对教师职业带来压力甚至形成挑战,这是需要努力克服的一大困难。

此外,“职业人文”还能充分发挥大学作为知识网络连接点的作用,整合社会多元资源,进行“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按照英国学者杰勒德·德兰迪的观点,在后现代和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大学丧失了在社会中对于知识的绝对垄断,可将其转型成为一个围绕知识展开的对话与交流空间,与社会中的其他文化机构组成一个连接众多具体社会的知识网络[9]。“职业人文”无疑能够发挥这种纽带作用。“我们正着手构建一个‘职业人文’的学术平台。我们将在‘职业人文’的学术平台上密切关注、跟踪中国当代社会真实的职业生态、认真思索其社会、文化、信仰方面的原因,旨在对当下职业理性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人文教育做出极具‘在场感’的深度耕犁。”[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职业人文”的通识教育过程中,已与深圳市社科联、深圳市作协等文化机构以及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等NGO组织开展了密切的深度合作,颇有成效。用“职业人文”编织起职业与尊严、文化、生命、自由、信仰、美感、幸福的深度关联,唤醒各类职业人士的自豪自尊、自律自强,不只是一种人文情怀,更是脚踏实地的工作。

以上通过解读《读本》对“职业人文”理念进行了大致梳理,对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粗浅分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贯彻这一理念,还有待深入探讨。譬如,需要思考和设计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结构,改变主要依靠一门课程(《大学语文》)独挑大梁的单一性,合理建设通识课程体系。又如,“职业人文”强调思想性,自然就弱化了“可读性”,与当下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一定隔阂。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并予以完善。

[1] 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深层次问题[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1).

[2] [德]西美尔.现代文化的冲突,现代人与宗教[M].曹卫东,等译.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3] 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J].学术月刊,2007(11).

[4] 张克.“职业”的人——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人文”的理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 戴耘.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探索:策略与问题,历史情境与文化空间[M].周宪,从丛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15.

[7] 王晓渔.通识教育的本土困境[J].中国图书评论,2014(3).

[8]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9] [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Vocational-humanity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Gaiyan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Revealing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humanism, The Vocational Humanity Handbook targets problems fac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handbook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vocational rational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general education mode. The general education guided by vocational humanity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humanity; vocational rationality; higher vocation school; general education

G712

A

1672-0318(2017)04-0066-05

10.13899/j.cnki.szptxb.2017.04.013

2016-08-28

赵改燕(1977-),女,河南武陟人,讲师,主要从事职业人文及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理性人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