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

2017-04-13 15:07孙根紧丁志帆
老区建设 2017年2期

孙根紧+丁志帆

[提 要]旅游扶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四川革命老区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途径。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是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培育和提升四川革命老区在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的自我发展能力。四川革命老区应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产业整合,帮助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社区旅游经济开发,培育与提升多层面自我发展能力,走内生型旅游扶贫之路。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四川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孙根紧(1981—),男,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发展;丁志帆(1986—),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四川都江堰 611830)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SLQ2015C-03);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四川地区红色旅游口述档案信息共享空间保护与实现机制研究(LYC13-45);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课题: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创新;河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经济全球化、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

旅游扶贫不仅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对转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拓展扶贫功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扶贫开发提质增效、推进新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及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强调扶贫的重点必须由救济性扶贫转变为开发性扶贫,旅游扶贫由此成为“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革命老区覆盖面积达2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8%;总人口4168.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近50%,是四川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四川革命老区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四川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依然相对落后。与此同时,四川省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富集,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因此,如何通过旅游扶贫以实现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成了四川省实践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加快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发展,对提高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四川实现“两个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旅游业独特的产业特性和生产方式,使之能够与消除贫困紧密联系起来。[1]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益贫旅游(Pro-poor Tourism)概念后,旨在推动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成了国内外旅游业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外学术界在围绕如何通过旅游发展,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的研究中,呈现出一些成果。第一,旅游扶贫方式不存在普适性蓝图或标准模式,它取决于所依赖的资源类型和文化背景。国外旅游扶贫方式主要有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社区旅游等。第二,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内容广泛,且具有两面性。旅游扶贫不仅可以为旅游目的地贫困人口带来经济利益,也有助于其获得更好的卫生、医疗、交通改善[2],但由于发展旅游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加剧环境资源恶化而使旅游扶贫备受质疑。第三,旅游扶贫开发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国际发展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扶贫过程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扮演不同角色。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逻辑起点。然而,虽然国外也存在“红色旅游”类似活动,但相关研究并没有将其与扶贫开发相融合,这就决定了本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与国外旅游扶贫的差异,也对我国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经验借鉴构成一定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将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发展,国内学术界也对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政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就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研究而言,文献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模式、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绩效。也有大量学者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富集与扶贫任务艰巨特征明显,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应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区域合作战略,构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系统集成开发模式,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4-7]另外,一些学者分别从文化传播[8]、移动互联技术[9]、农村体育[10]等视角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

毋庸置疑,国内学术界对四川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已经有了良好起步,但由于研究目的与视角所限,也存在以下亟待改进之处。就研究内容而言,一是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构想层面上,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理论,尤其是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和降低贫困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数研究关注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实现“减贫”,但很少涉及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培育四川革命老区各层次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从研究层面上看,大多数文献从较为宏观的区域整体进行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缺乏微观主体层面和中观产业层面的“精准”旅游扶贫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在探究旅游资源开发、降低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之间的互动机制基础上,从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探讨旅游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二、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制约了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

随着旅游扶贫开发实践工作的不断推进,四川革命老区的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旅游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四川革命老区家庭、产業和区域三个层面自我发展能力水平较低,亟需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其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与提升,达到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脱贫致富与内生性发展。

(一)家庭层面

从家庭层面看,四川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体现在贫困人口在参与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资本匮乏与能力低下双重制约。首先,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不适宜改造成为旅游接待设施,不能有效利用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如院舍、房屋来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其次,四川革命老区贫困家庭无任何积蓄,无贷款能力,无法享受惠农配套政策,导致无法获得参与旅游开发来获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再次,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冲击下,四川革命老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导致旅游开发劳动力缺乏。第四,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旅游服务技能而且获取相关技能也很困难,导致这部分人旅游发展参与难度大。另外,部分贫困家庭仍然存在等待心理,不愿意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脱贫。

(二)产业层面

从旅游业发展层面看,四川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体现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条件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以及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方面。四川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加之基建成本较高,区域内部路网密度低,且等级不高,路况较差,无法满足现代旅游所需的舒适、安全道路要求,扩大了游旅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从经营管理上看,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经营者大部分并无任何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凭借以往的一些技能和知识开设简单的民居住宿、餐饮等。从景区道路看,景区的公路均达不到二级路标准;村的道路多为4.5米宽的水泥路,且村内配套停车场等不足,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从食、宿、游服务看,吃饭主要以低端农家乐游为主,食品安全性差,缺少特殊风味;住的客栈从家具到床上用品都照搬城市宾馆酒店模式,对当地民俗与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没有形成特色,更无法与杭州、台湾等地的民俗相比,缺乏吸引力;游以观光型为主,住、购、娱其他要素基本缺失,因此无法吸引远程游客。从旅游配套设施看,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试点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建设观景台、接待亭、游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专线车、导游、交通标志标牌、宾馆客栈、旅游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务功能不具备。

(三)区域层面

从区域层面看,四川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体现在区域旅游品牌缺乏,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程度低。一方面,四川革命老区旅游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旅游总体发展规划,部分地方的旅游扶贫项目分布广、规模小,尚未形成旅游品牌,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外界对革命老区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其次,受限于自然地形地貌与旅游开发理念,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没有考虑规模效应,导致大多数基于扶贫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在空间分布上呈散点状,没有形成片区,甚至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四川革命老区各地方政府在扶贫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区域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合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了旅游开发的扶贫效果。

三、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关键在于培育自我发展能力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各层次区域行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条件,依靠区域内部系统发展机制,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挖掘区域发展潜力、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11]一个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分解为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讲贫困户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获取自我发展能力是通过旅游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而旅游产业通过形成企业自生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自我发展能力;区域总体自我发展能力体现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品牌化塑造。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承担两个角色,一个是脱贫对象,一个是扶贫攻坚战的主要行为主体。作为脱贫对象,他们要通过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获得自身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提升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并获得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机会,实现自身福利水平提高。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主要行为主体,他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国家旅游扶贫开发为契机,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在获取经济收入实现脱贫的同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

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四川革命老区选择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出于资源要素禀赋优势考虑,通过培育旅游经济增长极,发挥其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贫困人口更多经济发展获得感和发展机会,更多是看重旅游业无污染、绿色环保发展特性,希望区别于一般区域伴随着重污染、环境恶化的工业化推进现代经济发展路径,通过旅游产业发展使贫困人口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保留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旅游产业是四川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优势产业,培育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旅游企业可以使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使区域经济发展具备“造血”功能,促进四川革命老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全面发展,并最终促使人的发展,从而使贫困问题迎刃而解。

不管是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还是区域旅游产业自生能力的获取,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区域发展宏观环境。因而依据区域发展的大推进理论,通过短时期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大推进过程中,强化区域旅游规划一体化,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合作,以四川革命老区为整体塑造共同区域旅游品牌,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的塑造。而大量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居民与具备自生能力旅游企业的出现,又为区域宏观环境形成提供了微观基础和经济动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日渐增强,相互促进。

四、以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推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

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旅游开发培育和提升家庭、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战略目标。其中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参与能力的提升和参与机会的赋予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微观基础,基于扶贫而诞生的旅游业自生能力的培育与加强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共筑区域旅游品牌,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宏观要求。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应从家庭、產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将着力点由加大投资和外援的“输血式”减贫,转向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造血式”脱贫,走内生型旅游扶贫之路。

(一)家庭层面

“人”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系统的微观基础和核心要素,要想真正通过旅游发展做到“扶贫”,应通过加强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增加旅游服务就业岗位,强化脱贫致富自强不息的思想动员工作,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参与旅游业经营和旅游地管理能力和个人发展机会。首先,对贫困人口进行旅游业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与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宣传国家的旅游扶贫政策,鼓励有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人口开设家庭宾馆、农家乐、休闲农业等旅游服务业,帮助那些没有独立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人口在环卫、展示、保卫、向导等工作岗位实现就业,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其次,在规划旅游扶贫项目时,在尊重盈利性的同时,尽可能设置较低技能工作岗位,并将服务性低技能岗位向贫困人口倾斜。鼓励贫困人口以马匹、土地、房屋、院落、林盘等多种生产要素入股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强化旅游业发展的共享经济效应。对于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远地方的贫困农户可以通过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传统工艺品加工,然后将陈品提供给旅游目的地进行销售,实现间接参加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供给,以获取经济收入,最终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最后,要从思想上动员革命老区贫困人口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摒弃等、要、靠等思想,重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信念,主动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脱贫致富。

(二)产业层面

旅游产业发展是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系统工程的核心任务,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服务条件配套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赋予旅游业自生能力,将扶贫旅游业从“输血”性质转变为“造血”机器。首先,加强四川革命老区公路、铁路以及景区内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交通可达性和舒适性,缩短游旅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其次,加强接待中心、卫生间、停车场、休憩处、观景台、乡村客栈或特色民宿等旅游设施建设。最后,根据四川革命老区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农旅结合、工旅结合、红旅组合,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通过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应当考虑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生态环境条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体现“地域特色”。

(三)区域层面

塑造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是推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落地、增加旅游企业自生能力和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的重要保证。首先,四川革命老区市级地方政府应在省级规划指导下,对辖区内的旅游扶贫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尽可能打造旅游扶贫片区或旅游扶贫线路,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同时,形成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其次,四川革命老区应积极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不仅要在省内81个县级革命老区之间建立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也应建立四川革命老区与陕西、重庆甘肃及其他省份的革命老区之间建立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再次,对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开发政策,合作开发旅游产品,通过区域旅游融合、合作、共生,形成协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功能,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达到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最后,以四川革命老区旅游业为整体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塑造共同区域旅游品牌,提高革命老区特色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Goodwin H. Reflections on 10 years of pro-poor tourism[J].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in Tourism, Leisure and Events, 2009,1(1).

[2]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 Ugand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3).

[3]Mastny L. Redirec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m[M]. Starke L. State of the World. New York:Worldwatch Institute, 2002.

[4]张先智,刘旺.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5).

[5]秦容.四川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6]岳云华等.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

[7]唐勇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0).

[8]李萍.四川革命老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国际传播策略 [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9]程子彪.移动互联时代革命老区旅游扶贫联动开发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7).

[10]文烨,王德志.达州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对农村体育的影响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5).

[11]孙根紧.区域自我發展能力:概念辨析、构成要素与判断标准[J].区域经济评论,2015,6(2).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