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017-04-13 15:29张万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心理健康心理

张万里

1引言

我国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经济时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往往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期望,但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等种种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严重的自伤他伤事件,无不令家长、学校和社会痛心疾首。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为社会培养能力素养高、有责任讲奉献、道德素质高、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的重要工作,心理工作者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与讲座、朋辈帮扶、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精神生活,但是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社会实践是有目的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在此过程中,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实践技能,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

2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1心理脆弱

虽然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心理上仍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生活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无法应对,自己内心的情绪也无法调适。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往往产生消极悲观、焦虑失望、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以自伤他伤的方式作为应对挫折和危机的手段。

2.2人际关系不良

当今网络时代也是快餐时代,这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中心,理解包容能力相对较差,造成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而一旦发生冲突,又不知如何化解,如何应对。寝室矛盾、班级矛盾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常见问题,甚至一言不合就动手,有点矛盾叫家长。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更少。人生活在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的信心和支持。相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自卑寡言,严重者性格孤僻,易患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我伤害行为。

2.3自我意识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要形成稳固的自我意识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内心会经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心中都有自己期望成为的样子,或者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或者由于本人意志不坚定努力不够,现实中的自己往往与理想所去甚远。第二种是独立与依赖的冲突。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已经逐渐成熟,离开父母求学使他们更加渴望能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懒惰、独立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大学生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又期望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2.4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焦点问题,而大学生在就业前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关注。找工作首先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而很大一部分高年级学生选择逃避。由于对社会没有真实的了解,对就业缺乏充分的理性的认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过于追求享乐、依赖,过于盲从和冲动,法律意识淡漠,期望过高与自卑焦虑拉锯交错等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期望求职一次到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成长成才。

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与他人打交道、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期望在一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合作相互依靠。学校教育往往更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与一群目标类似的人一起,做着相同的工作,或者分工不同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3.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性

大学生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可塑性强也意味着能力、人格、心理等方面不稳定不成熟。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期望变成更好的自己,但由于家庭、学校教育模式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性、自主性差的问题。大学以前讨厌被管着渴望自由,大学之后相对自由,却又不知道如何规划使用这一“自由”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社会实践过程中,有团队的任务和要求,每个人都要按要求去完成,甚至追求做得更好。不断完成一项工作,也就意味着完成了一个小目标。在形式多样、甚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或者说督促大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好的办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合作的情景下,开发潜力辩证思考地完成有目标、有评价指标的任务,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性,无疑有巨大益处。

3.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

自尊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许多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往往都与较低的自尊水平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中,父母和学校灌输的也是一种生存和压力教育,强调如何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这种价值观之下,很多大学生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无可恋,家人朋友不喜欢,想过或实施过自杀行为。

社会实践中,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活动,这样也更可能完成任务或做出成就,就会得到相应的精神肯定或物质奖励。一方面,投身于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加深对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使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深刻。另一方面,积极的自我体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悦纳自己,接收那个不完美的自我并努力变得更好。这样,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就会显著提高,要更有利于自身的健全、健康发展。

3.4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打交道。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自己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学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互聯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个体变得越来越自我,尤其是主要处于学校生活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遇到矛盾冲突时不会理解包容,更不知如何化解与他人矛盾,动辄就是换寝室、叫家长,甚至让其他社会人员介入,试图以恐吓、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有时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

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健全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认识,积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学会理解、包容与协作,锻炼其处理分歧和化解人际冲突的能力,从而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事务几乎都是由父母包办,亲人和朋友都是按照孩子意愿尽量塑造使其满意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就造成个体适应能力差,对环境的包容力差。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力、习惯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个体集中到一起,就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也不可能按照个体意愿去改变。这就要求大学生改变原本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学会理解他人,尽快适应环境,胜任岗位,从而锻炼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3.6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几乎一直处于学校生活,或者已经被父母和学校的防护网过滤过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教育一直提倡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但往往是理论上的论证,或者仅仅停留在一种倡导、口号上,学生感觉很空泛,缺乏现实的落脚点。大学生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对真实社会中的工作和生活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觉得难以应对迷茫无措。社会实践可以将社会责任感具体化,帮助大学生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投入到具体可执行的目标活动上。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能使大学生体验到使命感和成就感,会反过来大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为社会培养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合格接班人的重要目标。

总之,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及求职就业中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学习、就业与生活。教育工作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应当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有益社会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更要升华社会实践的收获及其育人功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猜你喜欢
责任感心理健康心理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责任感等2则
心理小测试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