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改文章

2017-04-13 09:01何其芳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图样写文章表现形式

何其芳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在文学家方面,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据说改了七遍。他们写那样大的作品还改了又改,我们平常写短文章就更应当多加修改了。

普通所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文章未写之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要是这第一步功夫没有用够,写起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或者勉强写下去了结果还是要不得。这种事先的构思或写提纲,一般人都这样做,但功夫却不一定都用得够。

中国过去有文不加点的说法,就是说有的人写文章不用涂改一个字。又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文学家在写文章之前,总是把墨磨得很充足,然后钻到被子里去睡,睡了起来就挥笔写成,也是一字不改。这些说法如果是真的,我想一定是他们先在脑子里修改好了的缘故。

我们现在写文章,倒也用不着一字一句都完全想好才下笔。现在的事物和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比古代复杂,下笔以前多思索,多酝酿,仍常常只能完成一个图样,一个计划,还是需要下笔以后边写边改来充实,来修正,还是需要写完以后根据自己的审查和别人的意見来再三修改,来最后写定。这种写作过程中和全篇写好后的修改,一般人也都这样做,但功夫也不一定都用得够。

怎样才算修改的功夫用够了呢?改过的遍数多还并不就等于改得够。衡量够不够的标准我想有两个:一个是内容正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这是从根本上说明了文章要多改的理由,同时也就指出了修改的目标。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清楚认识完全,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选择。能否做到内容完全正确,自然要看我们的思想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谨慎态度去修改,自己多用脑筋,加上向别人请教,对每一个论点每一个看法都不随便放过,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内容上的错误。内容正确,就具备了说服读者的基本条件。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依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能否做到表现形式很完美,自然要看我们的写作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替读者着想的态度去修改,总是想着我们所写的—般读者能不能完全了解,会不会相信赞成,是不是感到枯燥沉闷,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表现形式的缺点。

一般文章的毛病,根本成问题的大概不外乎观点错误,不合事实,教条主义,空洞无物等项。并不是整篇要不得,而是局部内容或表现形式有缺点,必须加以修改的却相当多。就我所能想到的缺点列举出来,就有这些:

一、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分析。

二、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怎样说就怎样说,信不信由你。

三、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五、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六、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七、写好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八、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

九、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

十、生造词头,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

十一、没有吸取说话里面的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啰嗦重复,马虎破碎等缺点。

十二、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摹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

内容要正确,表现形式要恰当,都是为了读者。好文章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一种提高,一种愉快。这个境界不易达到,但我们总应该努力把文章写得讲究一点。

(选自《西苑集》,有删改)

猜你喜欢
图样写文章表现形式
写文章
我写我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2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离题万里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编辑动态
寒冬必备!最IN喵套装
透射光之炫丽
悟空外传之二——刻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