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
——以电影《刮痧》为例

2017-04-13 12:49穆琳洁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刮痧跨文化

穆琳洁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00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
——以电影《刮痧》为例

穆琳洁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0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差异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为克服跨文化交际这一障碍,以电影《刮痧》为例,通过分析中美文化在教育观、伦理观、法律观和友谊观方面的差异,提出有效规避文化冲突的策略,即相关人员必须要了解目的语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参加相关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平等审视他文化,避免文化中心主义。

《刮痧》;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

1 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外派出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留学生数量不断攀升。然而,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因素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非常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互鉴。知名学者Samuel在其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中指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1]。美国学者塞林认为文化冲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新旧文化间的纵向冲突,另一种则是不同文化间的横向冲突[2]。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在传播、接触过程中,它们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作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

由郑晓龙执导的电影《刮痧》(GuashaTreatment)以中国传统中医刮痧引发的一场误会为主线,生动演绎了中美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文化冲突和误解。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发人们对文化冲突的深度思考。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从跨文化的视角剖析该片中有关中美文化冲突案例,提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规避或减少文化冲突的策略,引导人们摒弃民族和文化偏见,正视文化冲突,切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对跨文化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刮痧》中的文化冲突解析

2.1 教育观的冲突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推崇“三纲五常”,认为“父为子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父母严加管教,孩子才可能出人头地。西方社会讲求人人生而平等,孩子的生命权属于上帝而非父母,父子关系平等而独立,打骂体罚孩子是一种轻蔑孩子人格、虐待儿童的违法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抚养权的丧失。影片的主人公许大同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后终于收获了他人生的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在颁奖典礼上,大同见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便强烈要求他向保罗道歉,最后还不分青红皂白动手打了儿子一巴掌。这让老板兼朋友的昆兰甚是疑惑,觉得大同不爱儿子且惩罚了他,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在后来的听证会上还被他视为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之一。相反,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丹尼斯的爷爷却非常理解,父母打孩子并不代表不爱,而是为了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成才;他还调侃地给小家伙解释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中美在育儿观上的冲突。

2.2 伦理观的冲突

社会的差序格局以及儒家“礼”文化使得中国人在交往时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爱有差等伦理观念。他人取向是中国人群体取向的延伸,凡事都要考虑别人的看法,照顾别人的“面子”。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同保罗起了冲突,为了体现对老板的尊重,让他有面子,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丹尼斯,这让昆兰很质疑:“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为了给我尊重?”当父亲给孙子刮痧的事被美国人误解时,许大同毅然撒谎替父亲“顶罪”,独自默默承受压力和痛苦,为的是不愿让老父亲担心。至于昆兰对大同撒谎的不解,大同的妻子却给出了绝佳的答案“Because he's Chinese”。中国人重人情,特别是亲人间的骨肉之情、养育之恩,父慈子孝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父子关系。影片中大同接父亲到国外同住,允许其在家吸烟以及小心翼翼地搀扶父亲上楼梯等情景均是中华“孝道”的生动展现。然而,国人眼中的尊老和孝顺的行为在美国人看来却匪夷所思,因为美国人更重视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平等,他们无法理解成家后仍然跟父母同住的中国传统,也不会因为年龄和辈分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一切均以事实为依据,“替父顶罪”的撒谎是需要担负一定法律责任的。

2.3 法律观的冲突

中国文化以中庸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在处理法律事务时也往往以伦理道德以及人情为出发点,正所谓“法外开恩”。西方文化以理性主义为特点,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代名词,评判案件时一切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重人权轻人情。影片中许大同为了去警察局接父亲回家,擅自将儿子丹尼斯一人留在家中。回到家,大同发现儿子磕破头受伤后立即送他去医院急诊治疗,然而医生在做检查时却意外发现了丹尼斯背部的紫痕,执意报警并指控大同虐待儿童。面对指控,许大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找自己的老板昆兰帮忙,即使他只能代理知识产权法。为了证明刮痧的合法性,许大同使出浑身解数在法庭上解释中医文化中的“气”“丹田”“七经八脉”等,法官们仍然一头雾水,只因口说无凭。后来,大同夫妇改变策略,尝试凭借对孩子深沉的爱来打赢官司领回孩子,可是他感人至深的演讲仍然没有博得法官的理解和同情,而是一再要求他提供事实与证据。“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的事情在美国法律面前却需要用证据来证明,从中国文化的视角看确实显得荒谬之极,但这却正是美国法律文化理性的精髓。

2.4 友谊观的冲突

受儒家“仁”的思想影响,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对内群体和外群体有着严格的区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讲人情,讲关系,乐于在所属的群体内寻求帮助,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倡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了朋友和家人可以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受个体主义的影响,美国人注重人格的自由和独立,在交往中习惯按规则办事,公私分明。影片中,尽管昆兰一再强调自己是个知识产权律师,许大同坚持要请昆兰,因为昆兰是自己的好朋友,他相信昆兰一定会尽全力帮他打赢这场官司。然而令他费解的是,在听证会上当好朋友昆兰看到丹尼斯背上的“伤痕”时便不再帮其辩护,还亲口承认了许大同打过丹尼斯的事实,使得儿童福利院更加认定许大同虐待儿童。许大同无法忍受好友的“出卖”,愤然辞职。那句经典“道不同,不相与谋”却让昆兰一脸迷茫,他只不过说了事实而已,根本没有预料到会失去朋友。中国人所信奉的“患难见真情”的友谊观与美国人一贯秉承的“就事论事”和“对事不对人”的迥异风格直接导致这场中美文化的冲突。

3 文化冲突的规避策略

3.1 了解目的语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3]电影中,大同父亲感慨道:“刮痧这个事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这句话充分折射出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即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大同虽然在美国呆了八年之久,在事业上收获了自己的成功,实现了他心目中的“美国梦”,但由于其身上所背负的中国文化的烙印及其对美国个体主义文化认识不足,因此没能真正地适应并融入异文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因此,为了促进有效的交流,在接触异域文化前主动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一过程能够使人们很好地洞察文化间的差异,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实践奠定良好的认知和心理基础,有效规避或减少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

3.2 参加相关语言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

人们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时,难免会遇到诸多挫折和难以适应的状况,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文化休克。影片中,许大同的父亲初到美国,除了语言不通这个巨大的交流障碍外,自己原本熟悉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也被全新的一套规范所取代。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许父被迫为生病的丹尼斯刮痧,自此给大同一家带来“灾难性”的麻烦。老友老霍的意外离世使得他在异乡更加孤独无助,只能以抽烟聊以自慰。“我在中国还算个知识分子,到这却成了聋子、哑巴啦”,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老人家来美国后的辛酸。不仅是语言不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已压得这位老人无法喘息,最后不得不被迫离开。为了确保在目的语文化中顺利地工作和生活,相关人员出国前可以参加某些语言和跨文化培训。此类培训不仅可以让受训人员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还能通过案例探讨、角色扮演、与专家交流互动等途径深刻领悟到某一国家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动体验并思考跨文化交际中涉及的问题和困难,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3.3 平等审视他文化,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民族中心主义可以导致不同群体或文化之间的不信任,相互仇恨,导致文化冲突;或使人们产生优越感,并试图改变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4]影片中,无论是对方律师在法庭上对中国文化中孙悟空英雄形象的恶意扭曲和污蔑,还是广慈医院妇产科医生对许大同“保大人不管小孩儿”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民族中心主义的体现。反之,许大同贸然撒谎替父顶罪以及后来不满老板出庭作证而愤然辞职等事件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民族中心主义。双方都站在本族文化的视角各执一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误解。显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尝试用对方文化的价值观、社会规范等解释和评价有关行为才是可取的,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理解。在影片末尾,许大同的朋友昆兰放下文化偏见去唐人街亲身体验刮痧,真正了解到这一中国传统疗法,然后要求法官撤回了对许大同的起诉,最终迎来了大团圆的结局。昆兰的努力给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员提供了应对文化冲突的绝佳思路,即唯有放下偏见、积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解决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4 结束语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也突出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5]。面对纷繁复杂的各色文化,涉外人员要以一种欣赏的态度积极学习和了解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在交际实践中,努力克服文化偏见,善于用他文化的标准来评价和审视对方的言行,减少或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从而真正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

[1]塞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7

[2]陈国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对电影《刮痧》的跨文化比较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8-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7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0-111

[5]徐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存[N].光明日报,2017-05-20(03)

(责任编辑:胡永近)

版 权 声 明

《宿州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提高传播效率,本刊编辑部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期刊社、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华艺线上图书馆、教育阅读网、《宿州学院学报》网站在其相关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上述单位的著作权使用费已抵做文章在《宿州学院学报》上发表费用的补贴,本刊编辑部不再另行支付稿酬。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编辑部的上述声明。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6.018

2017-03-12

穆琳洁(1983-),女,河南长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H31

A

1673-2006(2017)06-0072-03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刮痧跨文化
刮痧疗法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