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项目现状分析与研究①

2017-04-14 12:39裴桐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世锦赛马拉松运动员

裴桐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项目现状分析与研究①

裴桐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分析2001—2015年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的情况,找到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与世界运动员间的差距,并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项目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该项目的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争光添彩。

女子马拉松现状对比 后备人才 运动寿命

马拉松作为国家体育“119工程” (现“121工程”)重点发展项目,在我国一直被重视[1]。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开展得比较晚,但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善,加之研究者刻苦的钻研和国家部门的大力支持,马拉松运动迎来了全新时代。但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国际高水平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该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女子马拉松发展现状的差异,取长补短,以期为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1 我国女子马拉松发展现状

1.1 2001—2015年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世锦赛情况

1983年的第5届全国运动会将女子拉松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马拉松在中国逐渐受到关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周春秀获得第三名,实现了我国女子马拉松在奥运会中零奖牌的突破,随后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朱晓琳再一次在奥运会中获得荣耀。

对于女子马拉松项目在世锦赛中的获奖情况,2007年前我国从未跻身进入8强的行列。但在2007年世锦赛中,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周春秀、朱晓琳、张淑晶分别获得第2、第4、第11的好成绩。随后的2009年,白雪在柏林世锦赛马拉松中获得冠军。而2011年、2013年的世锦赛女子马拉松项目中并未出现我国运动员。

1.2 我国女子马拉松在国际大赛排名前50情况分析

某运动项目进入世界前50强的人数代表该项目的实力[2]。表1 是2001—2011年部分国家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排名世界前50的人数统计表。这10年间,我国共有58人次进入世界前50强,埃塞俄比亚进入世界50强的人次为134,位居世界第一,肯尼亚为116,日本为114。单从数据上看,我国与领先国家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

1.3 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历史最好成绩分析

参考官方公布的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历史最好成绩统计数据可以知道,虽然日本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世界排名人数最多,但同属于高原国家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奖牌的比例是43.7%,分析原因是由于非洲高原国家的运动员骨密度强,脂肪较少,臀部小,大腿粗,腿长,小腿轻巧,从而可以节约能量[3]。

目前,我国女子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由孙英杰2003年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保持的。虽然张淑晶、周春秀也属于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但是与日本、肯尼亚等国家的优秀运动员相比仍有差距。

1.4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龄结构特征

马拉松运动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的耐力性项目[4]。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型田径运动各项目中,耐力性项目世界级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从21岁到37岁均曾出现过世界冠军[2]。分析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龄结构特征时,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该项目前30名、我国2011年第11届全运会前10名、2013年第十二届前3名为调查对象。在2011年全运会女子马拉松前10名中,参赛者年龄在21~25、26~30岁之间的的都是4人,在30岁以上的有2人。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数据得知,在此次比赛中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排在前50名有朱晓琳和王雪芹。从年龄结构上,不难看出我国运动员普遍年轻化,外国优秀运动员的年龄较大。

2 结论与建议

2.1 我国女子马拉松相对落后的原因

2.1.1 缺乏后备人才

纵观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年龄结构特征,与外国优秀运动员相比运动年数也相对较短。近些年,我国女子马拉松虽已经形成了以由周春秀、魏亚楠、朱晓琳、孙伟伟和张淑晶共同组成的集

表1 2001—2011年我国女子马拉松在国际大赛排名前50情况

团军,但是整体来说水平不高。而日本女子运动员比较多,可以轮换着比赛,因此在国际赛场上成绩一直不错[5]。

2.1.2 科研投入量少

科学研究投入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6]。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特别是田径中的跨栏、短距跑来说,科研工作者对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研究较少,在训练过程中缺少研究成果的支撑。

2.1.3 训练强度不合理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量不足,长距离跑比较少[7],导致在大型比赛中因体力跟不上而与奖牌失之交臂。日本女子马拉松成绩领先于很多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较大。

2.2 建议

2.2.1 建立后备人才管理机制

尽快培养出能成为我国马拉松运动中流砥柱的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完善我国马拉松运动的科学管理体制,教练员根据项群理论,结合马拉松专项素质要求,重视选材工作。对于运动员的培养一定要符合“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从体校、运动队、省队入手加大培育力度。

2.2.2 加强训练,延长运动寿命

教练员要依据运动员自身优势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安排训练密度和强度,加强训练。在训练时加强营养的补给,给予运动员丰富的营养。超强度训练后一定要注意对运动员的拉伸、放松,使运动员将身体素质恢复回来。在马拉松训练过程中将有氧耐力和专项速度耐力相结合,有效地提高跑步的经济性,提高后半程保持专项高速度的能力[8]。

[1]黄耀辉.我国女子马拉松备战伦敦奥运会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2):74-77.

[2]杨金田,王海英,杨金丽,等.我国马拉松运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3):48-52.

[3]吴长稳,于奎龙.世界马拉松项目竞争格局及特征对中国马拉松项目的启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 96-99.

[4]李胜涛.马拉松运动员专项战术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牟少华,于奎龙,刘武,等.中、日女子马拉松项目实力比较及发展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65-67.

[6]吴长稳,于奎龙.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发展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3):47-48,60.

[7]夏伟恩,杨洌.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马拉松水平[J].田径,2001 (1):22.

[8]姜丽.中外女子马拉松训练理念比较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 2014,35(5):45-48,56.

G822.8

:A

:2095-2813(2017)02(c)-000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001

裴桐(1990,9—),男,汉,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质健康。

猜你喜欢
世锦赛马拉松运动员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冰上马拉松
星问答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男女运动员各有几名
最多观众的世锦赛伦敦田径世锦赛10天卖票70.5万张
一起来跑马拉松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