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本真解读及人文价值回归

2017-04-14 23:56张松奎李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体育文化学校体育

张松奎+李丽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追溯近代体育和教育的本源,从人文教育的视角探析了体育教育应使人化回归学校体育实践,并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作为示范对象。指出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培育完满和谐的生命体,强调了学校体育教育理应回归育人的本质,从根本上确立学校体育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独立品格;尊重人性、提升人性价值理应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转向,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实践,蕴含对人的“生命赋值”和“精神塑造”,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真正回归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上来;培养一代又一代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体育文化;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108-05

Abstract: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s within i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sports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t explores the "humanized" retur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the practi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sports culture as the object of demonstr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ultimate aim is to cultivate perfect and harmonious life; it emphasizes that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regression, and fundamentally establishes tha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dependent part in the free and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To respect for human nature and enhance the value of human nature should be the cor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the humanistic value divers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elps to form people-oriented school sports practice with the implication of human's "life value" and "spirit molding", which will make th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true essence of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free and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is the country's hope, and also the foundation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sports culture; humanistic value

2016年5月,國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强化学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随着学校教育深化改革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却相对滞后。由于现在人们对于体育教育认识上存在种种误区和分歧,学校体育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本研究旨在厘清体育教育这一特定的教育现象及其人文教育内涵,从理论层面解读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本真,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体育教育实践,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自由发展。

1 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认识的误区

体育教育,本应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我国周朝的学校教育中,可视为体育范畴的“六艺”中的“射”“御”和“乐”的一部分就占有了重要地位。当然,即便是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体育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君子风度、为人智慧和处事谋略等。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教育系统中的边缘地位。由于学校体育地位缺失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政策三令五申强烈要求下,学校体育教育才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这种“重视”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下的被动参与,而并非彰显体育教育的本质。现在人们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误区:第一,将体育仅仅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是一门边缘化的课程,而不认为是育人的基础,弱化了体育教育的主体地位;第二,在我国当前青少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健康堪忧的背景下,将育人的任务淡化为体质的增强,萎缩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第三,将体育教学的任务等同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般任务,忽略了体育教育的主要阶段目标和终极目的。由于对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人们对于“体育教育”或认为就是体育教学,或认为就是体育的教育功能等等,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体育教育的本来面目,束缚了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发展。当我们梳理体育教育发展的脉络时赫然发现,在体育教育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它的功能和价值似乎却变得越来越弱化。当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使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兴旺,相反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令人尴尬的窘境,这不得不让我们冷静地审视学校体育教育问题[2]。究其原因,问题关键在于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一直都不否认以人为出发点,但其实质上是站在“物”的视角的从“人”出发,使学生作为人的完整性遭到了分割,身心得不到协调发展,进而导致了体育教育在以人为基点和始点这一基本问题上出现了人文关怀的淡离和放逐,学校体育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造成了体育教育人文内涵的缺失。体育教育担负着发展人的身体的首要任务,但如果看不到体育教育包含的人文教育价值,片面追求体育教育对人的生物性改造将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3]。离开了以人为本,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教育进行追根溯源,深入探析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解读学校体育教育的本真,最终促使人文价值回归。

2 体育教育探问的理论基础

2.1 体育及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都受到教育的影响与制约。体育教育是教育基本理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有力体现和具体应用,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产物。逻辑学认为,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明确另一个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方式[4]。从逻辑思维分析,概念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指称对象,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重要逻辑特征。所以,探问体育教育必须以对“体育”和“教育”内涵的阐释和梳理为前提。

一般认为,“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一词始于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第一个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并把体育放在三育之首,此后“体育”一词才逐渐流行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人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的传统体育并不叫“体育”,而是“武功”“养生术”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名称。中国人最初的近代体育观念来源于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为了强兵而对西洋体操的最初引进,后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推动下,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出现了向教育领域的延伸,导致了中国学校体育的产生[5]。直到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正是学校体育地位的最终确立,才真正保证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或层次)来探讨体育的本质。体育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体育(亦称体育运动)的上位概念是文化,它的下位概念包括了狭义体育、竞技运动(竞技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概念体系。所谓“狭义体育”就是体育教育或身体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各种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竞技运动”就是指竞技体育,直到今天,竞技体育依然以自身无與伦比的精神价值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主要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开展的,以健身娱乐、增强体质等为目的的大众体育活动,在我国泛指群众体育,它以锻造人类物化世界能力的基础为生存价值[6]。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不断拓展和强化,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总之,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培养运动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或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近现代社会,体育文化在教育方面表现为组成“德、智、体、美”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各种体育文化活动而实现的,其主要方式是传授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体育观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7]。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性,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语Eduiêre演化而来,因而,教育含有“引出”之意。教育一般泛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最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8]。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完人是其根本使命。

2.2 体育与教育的契合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德智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乃德智之舟,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体育的发展基础是不牢固的。同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观念贯彻始终。

当前,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针对全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鼓励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出“青少年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健康儿童计划,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注重‘体教结合,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2016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代又一代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9]。学校体育工作要回归教育、回归育人本原,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技能,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体育意识、素养和锻炼、训练、比赛生态环境,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在保住青少年体育锻炼基本需求、兜住青少年健康底线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以“确保适龄青少年接受完整的系统的文化教育”为目标的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以主动锻炼、强健体魄、健全人格为宗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都积极回应了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加强调了学校体育教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3 学校体育教育本真解读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教育是一个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原始早期的“体育教育”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也不等同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体育文化。在原始的生存活动中,包含了一些具有体育教育雏形特征的内容。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不可能形成像学校那样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也还没有出现教师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因此,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学校体育教育在那时也是不存在的。体育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及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而日渐发展和成熟。在古代希腊,学校体育教育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尤其是雅典的体育教育。古希腊的体育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并且古希腊体育思想始终是现代人文体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摇篮。只有把像游戏、竞技体育、生存技能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作为示范对象时,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10]。孙大光等认为,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11]。

体育教育的本质是由“体育”和“教育”的内涵决定的,体育内涵反映了体育的特有属性,教育内涵反映了教育的特有属性,事物的特有属性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本质是由体育的内涵和教育的内涵相互渗透和融合而成的。体育最基本的目标和形式是把人自身作为活动的对象,它需要主体借助于自身所依存的客体——“身”这个工具,以自身支配自身,通过“直观”和“体验”的主体实践来驾驭身体这一客体,从而使“心”( 主体)、“身”(客体)从分离迈向合一[12]。其基本任务就是对人自身的改造,这种改造是一个主动选择、自我感受的过程,这也是体育文化的根本所在。体育活动参与者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客体,体育改造“自身自然”的实现过程是主客体高度统一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反映出体育实践的特性[13]。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服从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实质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以身体为载体而进行的身体性认知和交往性实践,尊重人性、提升人性价值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一直以来,“体育教育”与“体育”“学校体育”“身体教育”等概念的界限模糊不清,对体育教育的性质、功能及特点等的认识由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特征的不同也难以界定,“体育教育”内涵也隨之而不断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述:1)体育教育就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活动;2)体育教育指身体教育,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3)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4)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并指导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5)体育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基本活动能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身体教育”“狭义体育”在概念提法上虽有区别,但其本质是一致的,是同一内涵的几个同义词。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重点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二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三是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总之,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这个特殊媒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最终获得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人格等方面的个体进步和全面发展[14]。

4 学校体育教育人文价值回归

4.1 体育教育人文价值诠释

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对象中的人是一种有价值、有尊严、有情趣、存在问题却蕴有希望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是人。以“人”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体育教育中的人,让“人是目的”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标尺,使“人化”回到学校体育实践中来,从而实现学校体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遵循人的本性,维护人的尊严。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5]。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核心通过体育生活方式,在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全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人文素质,更能体现出学生个性、观念、情感等内在品质的意义及价值。

瑞士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裴斯泰洛齐认为“通过身体练习获得优于本能的意志品质”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指明了学校体育要回归育人的本质。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培养“尚武精神”对于人格塑造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教育的层面看,“尚武精神”并不是要让我们崇尚武力,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我们的“心力”“胆力”“体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不仅是我们最初对现代体育的认知,也是对体育教育的要求。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强调体育应该是育人的基础,体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增强体能、传习技能,主要是在于陶冶情操和磨炼意志。

4.2 学校体育教育人文价值回归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体育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相应地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提出了挑战。当前,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体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养不断提高,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就是通过有规律和有规则的体育知识的传授与身体运动的参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及社会适应等不断成长的过程。对“体力”、“心力”、“胆力”的培养是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功能,也是体育教育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首先,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转变体育教育价值观念,从思想上厘清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彻底明晰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的实质并不完全是纯粹的体质、体能及技能的培育,而是以之为基础但又超越之的体魄教育和体育精神的塑造。在学校体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健康体魄”的本质功能在历史的今天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其次,遵循教育和体育教育教学规律,顺求新课标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要求,从教育制度上保障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加强体育课程教育及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改革与改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人文功能,力求促使学生通过一种近似于挫折的体育教育,让其感受到超越自我的魅力,同时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并且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以及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这些都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所以,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育是一个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过程,它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根本特征,以其独特的形式——身体活动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的。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人”是体育教育的应然之意[16]。

最后,积极响应并彻底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切实发挥体育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顺应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和现实诉求。充分挖掘学校体育教育育人中的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大力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转向,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实践,内在地蕴含着对人的“生命赋值”和“精神塑造”,探讨一种以人的方式展开的、以人为目的的、以成人为根本旨归的人化的学校体育教育,才能使学校体育真正回归国家人才培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27号,2016-04-21.

[2] 程文光.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6):7-11.

[3] 覃刚,王健.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缺失及其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53(4):162-170.

[4] 刘江.逻辑学——推理和论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11.

[5] 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28.

[6]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94-101.

[7] 高金库.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教书育人,2007(11):7-8.

[8]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4-29.

[9]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關于印发《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体青字〔2016〕92号,2016-09-05.

[10] 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23-325.

[11] 孙大光.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42-244.

[12] 王 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33(11):17-27.

[13] 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21-22.

[14] 张松奎.体育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25-28.

[15] 孔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92-94.

[16] 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96-99.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体育文化学校体育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