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

2017-04-14 03:05张蕊蕊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瘟疫文化内涵

张蕊蕊

摘 要: 瘟疫作为一种让人痛苦的疾病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明清小说中就有不少关于瘟疫的描写,通过分析小说中关于瘟疫的描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当时古人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瘟疫 文化内涵

瘟疫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折磨着人们的身心。小说作为一种记录社会生活面非常广泛的文学体裁,其关于瘟疫的各种描写非常多,尤其是明清小说。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瘟疫具有其特有的描写特征。总体上,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呈现出数量多,但总体地位不高的特征,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纯瘟疫小说。本文以明清小说为本位,以瘟疫描写为核心,力图透过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来了解古人的心灵历程,以及从中映射出的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

一、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

瘟疫出现的历史悠久,古代典籍中人们就已经以各种方式提到并记载了关于瘟疫的种种,如《山海经》卷四《东山经》中提到的见之多疫的怪鸟,食之无疫的箴鱼等;刘义庆《世说新语》上卷《言语》记载:“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①小说作为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与成就性的文学体裁,其中涉及瘟疫的描写大量涌现。小说中瘟疫的数量、种类繁多;多种小说类型中均出现了瘟疫描写;既有写自然生活中的瘟疫的,也有用瘟疫的引申含义的小说。

明代有关瘟疫的小说主要有李昌祺的《剪灯馀话》、冯梦龙的《情史》、《三国志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言二拍”等多部作品。比如:

《剪灯馀话》卷一《听经猿记》有唐天成年间端州“瘴乡恶土”之说:“有知己者,荐为端州巡官。念瘴鄉恶土,实不愿行。彼又劝之曰:‘子蹇困如此,尚暇择地哉?不得已挈家抵任。未逾年,妻妾子女丧尽,憔悴一身,遂不复仕。”②“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也有小说是将瘟疫设置为故事背景的,如《水浒传》故事展开的背景就是一场大瘟疫,在《引言》中作者说道当时“天下瘟疫盛行”,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感染瘟疫的百姓,天下处于一片动荡慌乱之中。可以说瘟疫盛行代表了天下无道,在这样一片社会动荡的时局之下引出了梁山好汉的故事。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有提到蒋兴哥得“痢疾”的情节;《喻世明言》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提到了使夫妻俱亡的可怕瘟疫;肺结核古人称其为“痨病”,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员破毡笠》中对宋金的痨病症状描写就很典型:“宋金痛念爱女,哭泣过哀,七情所伤,遂得了个痨瘵之疾。朝凉暮热,饮食渐减,看看骨露肉消,行迟走慢。刘翁刘妪初时还指望他病好,替他迎医问卜。延至一年之外,病势有加无减。三分人,七分鬼。写也写不动,算也算不动。到做了眼中之钉,巴不得他死了干净;却又不死。”③刘翁、刘妪如此厌恶身患痨病的女婿宋金,是出于其病后能吃不能做,好不了又死不了的嫌弃,也是对于痨病传染的恐惧。小说中有时也以瘟疫表达情绪,如《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写到潘金莲将自己嫁给矮丑的武大郎比作遭瘟疫,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极度怨恨与不甘;穷困潦倒的陈经济被别人骂为“瘟死鬼”;《儒林外史》中丈人骂自己的女婿为“瘟奴”等等,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都很常见。

清代写到瘟疫的文言小说比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浮生六记》等。几乎所有的白话小说中都会涉及到瘟疫描写,如几部重要的小说:《隋唐演义》、《儿女英雄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镜花缘》等。在这些小说中,有些关于瘟疫的描写非常精彩,比如:

《聊斋志异》卷八《钱卜巫》中提到让人很痛苦的患疟疾;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对此也有描述:“辛丑秋八月,吾父疟返里,寒索火,热索冰。余谏不听,竟转伤寒,病势日重。”④忽而极冷,忽而极热,更会病变,这是疟疾的可怕之处;清代袁枚《子不语》卷七《疟鬼》讲的就是一个关于疟疾的故事,这则故事中认为疟是疟鬼带来的,故事主人公陈齐东为了救好朋友被疟鬼缠身,“手有黑气,如烟熏色,数日始除。”;张南庄《何典》中描写的“那形容鬼自从雌鬼不听他好说话,嫁了刘打鬼,便脚指头弗戳到他大门上。直等六事鬼寄到信,方才晓得雌鬼成了臌病——有数说的:疯,痨,臌,隔,是阎罗王请到的上客——知道他死在眼前,不免看同胞姊妹面上,到来睃睃他。”⑤短短几句话,汇集了麻风、肺痨、臌胀等多种致命的瘟疫,极具概括性。还有的小说中提到的瘟疫起到了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夏敬渠《野叟曝言》:“夫人拿烛细细照看,果然头面及上半身,俱发出微微红点;因复替他解开裙裤,只见小腹、腿弯、臀、足各处,俱有点见了。”⑥这段话对于痘疹症状的描述详尽细致。也正是因为小姐的痘症,才使得主人公文素臣救美,从而引来一段姻缘。《镜花缘》第二十七回中还提到了一种能治痧病的药方,里面包含牛黄、冰片、麝香、蟾酥等物,可以除去痧的热毒,符合医理。《镜花缘》中还有提到“痘”:“妹子闻得世间小儿出花,皆痘疹娘娘掌管;男有痘儿哥哥,女有痘儿姐姐,全要仗他照应,方保平安。今你五位姐姐只知用药煎洗,若不叩祝痘疹娘娘,设或痘儿姐姐不来照应,将来弄出一脸花样,不独婉如姐姐那句择婿的话要紧,并且满脸高高下下,平时搽粉也觉许多不便;倘花样过深,还恐脂粉搽不到底,那才是个累哩。”⑦这里提到的“痘疹娘娘”、“痘儿哥哥”、“痘儿姐姐”都是掌管天花的司命。而民间也常建痘疹娘娘祠、祭拜痘疹娘娘以求平安。此中的天花司命有其文化的关联。除了这些,也有些小说提到了鼠疫,不过数量不多,晚清彭养鸥在《黑藉冤魂》中对鼠疫的疫源和传播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中的提到了痘疹如麻、疥等:“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大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⑧作者在这让各种皮肤病伴随出痘留下的疤痕,共同在脸上绽放,也可以看出当时此类疾病的普遍性。《儒林外史》中还提到了丈人骂不争气的女婿时用“瘟奴”来指称。除了以上提到了几种瘟疫,性病也是一种传染性的瘟疫,关于性病的描写多出现在狭邪小说或世情小说中,古人称之为“杨梅毒”、“疥毒”等,《品花宝鉴》中就详细而生动地对梅毒的病因、症状及后遗症进行了叙述。

二、明清小说瘟疫描写的文化内涵

小说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小说的传播可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影响社会生活。了解和研究明清小说中有关于瘟疫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小说背后的社会生活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人如何应对瘟疫。清代艾衲居士的小说《豆棚闲话》第十一则《党都司死枭生首》以崇祯年间发生大旱、大水、瘟疫、蝗虫的历史事实为故事背景,小说讲述了盗贼横行时发生的兩件怪异事:无头活人和党都司死后杀仇人。此处,瘟疫与其他众多灾祸共同构成了明末的时代背景。而干旱、大水、瘟疫、蝗虫之间又交互作用,使灾难愈演愈烈。而小说中交代的这些背景在《明史》中也是有据可寻的。

其次,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瘟疫等疾病的主观认识。面对客观发生的瘟疫灾难,我国古人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加以应对。到明清时期已有多种医疗书籍中出现了关于瘟疫的记载。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难经》、《本草纲目》、《霉疮秘录》、《《霍乱论》、《医宗金鉴》等对于各种瘟疫都作了精辟论述,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小说中的瘟疫描写。其他如《水经注》、《梦溪笔谈》、冯梦龙收集的民歌集《挂枝儿》。小说之外的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谈及瘟疫,蕴含着古人的文化生活理念。古人一般认为瘟疫是上天对于人不当行为的惩诫,是出现灾祸的不祥之征。由于人们认为瘟疫是由鬼神来掌握的,一些医疗手段就不能完全治疗瘟疫,所以我们至今可以看到一些民间避瘟神、驱疫鬼的风俗习惯,反映在小说中则有拜“痘疹娘娘”等的现象。这些风俗活动虽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反映了古人对瘟疫的一种主观认识,表现了他们努力寻求解决瘟疫的心愿,是一种积极防疫的心理安慰。

最后,明清小说中的瘟疫描写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明清小说中关于瘟疫描写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下认识到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面对瘟疫。小说如《三国志演义》、《封神演义》等往往在开篇交代前朝的种种兴衰和交替,再进入正题,小说中提到的瘟疫也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大背景;从上古时期人们迷信瘟疫是由鬼神掌控,发生瘟疫就是上天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惩戒,到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瘟疫也是可以控制的,并渐渐积累出如何治疗和控制瘟疫的经验;后来,人们在生活中用与瘟疫相关的疾病名词来表达爱憎之情,或者借此表达一定的劝戒意味;加上人们为了预防及治疗瘟疫而产生的一些祈祷仪式等也间接丰富了我们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古人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

三、结语

自从瘟疫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人类就经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苦楚,并且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来随着人们应对瘟疫的经验增多,古人渐渐对瘟疫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从迷信它是鬼神对人类施加的惩罚到认识瘟疫仅仅是一种疾病的这个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中瘟疫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注释: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5.

②李昌祺.《剪灯馀话》卷1《听经猿记》.瞿佑.《剪灯新话,外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2.

③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2《宋小官团员破毡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7.

④沈复.《浮生六记》卷4《浪游记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1.

⑤张南庄.《何典》第5回《刘莽贼使尽老婆钱 形容鬼领回开口货》.北京:工商出版社,1981:86.

⑥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9回《怪医方灯下撕衣惊痘出 奇解数竿头拍手唱歌来》.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225.

⑦李汝珍.《镜花缘》第55回《田氏女细谈妙剂 洛家娃默祷灵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411.

⑧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79.

参考文献:

[1]谢观.中国医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3]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4]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余凤高.瘟疫的文化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杨莹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7]胡勇.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J].史学月刊,2003(10).

[8]王立.《聊斋志异》灾荒瘟疫描写的印度渊源及文化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猜你喜欢
瘟疫文化内涵
论中医药预防瘟疫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古人如何预防和对抗瘟疫
瘟疫算个啥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