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究

2017-04-15 16:47姜阀庞文静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姜阀+庞文静

摘 要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实训场地不完善、“双师型”教师严重欠缺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措施不配套等问题。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灵魂和助推力。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10-02

中国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训了大批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还不完全匹配,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通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解决观念、制度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还要积极创新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组织专业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物流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以物流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为着力点,校企专家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的办学条件差是首要因素

由于教育决策层的重本科教育、轻高职教育的思想作祟,在经费分配上重点配置了本科教育,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费配置仅仅维持日常的基本运转,办学投入严重不足。校内实训条件仅仅处于模拟的环境状态,实习基地的建设大部分处于合同层面,很少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教学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基本停留在网上搬运层面。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对真实的企业环境的实训室要求很高,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够或者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院校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世俗观念错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领工作岗位的追求逐步升温,蓝领工作和灰领工作成为无奈选择。蓝领工作和灰领工作往往是高职和中职学生的就业工作范畴,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较差,于是大众的心里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智力一般学生的“低层次”高等教育。再加上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缺乏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福利保障的政策,使得技术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

3.学科体系培养模式思维观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有一个共性的思维定式,借鉴了本科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类似本科的培养模式。通过加减法运算规则,把本科的课程名字改成了诸如概论、实务、基础等,使用的教材普遍是本科教材的减法版;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在本科理论基础上适当做减法,技能上适当做加法,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能力的培养局限在书本上的记载痕迹上;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学生终生教育的培养,忽视了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衔接性;校门到校门的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沿用的还是校门里的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实践经验。

4.“双师型”教师不足,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结构,高等职业院校也加大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评个讲师以上职称和考个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就变成了 “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只是形而上学的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范,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素质,当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职称和职务的晋升,注重学历和科研水平的考量,轻视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考量,在这样的指挥棒指引下,处于功力的考量,明显不利于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基于典型工作任務课程开发的思路

1.深刻领会文件精神

为了发展高职教育,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该文件对未来一段时间高职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合理科学指导,起到了纲领性作用。该意见尤其特别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各高职要加大创新力度,构建适合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建设体系。由此可见,课程开发符合党中央的政治精神。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教育部也提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两条腿走路机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就是培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理清课程开发思路

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从事物流基本操作、物流管理、物流设计(即用物流、管物流、建物流)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1.基于职业分析,落实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物流实践专家研讨会是构建物流典型工作任务的大脑中枢。即通过参与式( participative)研讨会, 请实践专家共同回忆并陈述自己的物流职业成长历程、划分物流职业发展阶段,并归纳出物流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研讨会实践专家人选由学校选聘,实践专家其当前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与物流职业必须相符,至少应有10年工作经验,均为物流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行业协会、企业行政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均不适宜作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所聘请的12名物流实践专家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不会相互影响。通过召开物流实践专家研讨会,撰写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和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最后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归纳总结出18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见。在专业校情的基础上将18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18个课程学习内容,制定18个课程学习内容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

2.基于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进行课程系统化设计

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标准为基础,重构学习知识与技能,设计学习情境,塑造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

(1)构建对接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以教学内容项目化为目的设置若干个工作任务模块,根据课程的实际条件将工作任务转化成若干个个学习情境,学生每个学习情境必须依据现有的校内校外的可行性条件为设计的基础,每个学习情境可按照2~3个学习任务来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到为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培养体系的转变,不仅仅是思维观念的转变,更是深刻的技能能力培养的转变和就业能力培养的转变,整合和对接职业标准,实时修正课程标准,紧紧适应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学习综合素质,加大技术技能培养,培养了学生多面手的岗位综合职业素质,实现学生终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2)构建对接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础的教学体系。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集思广益,获取普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的岗位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产过程,按照生产过程修订教学过程,增加理论讲授、实际操作、任务评价、经验分享等环节。以企业的任务单元和操作规程为核心内容,校企专家合作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教材,突出教材的工作流程步骤化、程序化。源于工作过程又高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更具合理性。

(3)构建对接真实岗位的实践环境体系。实践环境适合性是保证教学科学进行的情境基础。构建满足专业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基地协同性符合工学交替培养手段,体现了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时,打乱教学班级制,重构任务小组,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工作任务,一定时期后工作环境轮换。实践场地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需求而适当增减调整。任务小组同学首先项目实训,项目实训提升学生的初级技能,然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在项目实训阶段结束后集中几周的时间对典型工作任务综合培训,利用寒暑假、企业重要日到企业轮岗实训,最后到合作企业进行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训。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的设计和充足的实践教学安排,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術教育,2005,(12).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