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大扶贫时代画卷

2017-04-15 23:43刘子富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苗族试验区贫困人口

刘子富

在党支部书记文朝荣身上,我找到了答案。他心力憔悴,却充满自信地对我说:“共产党不会饿死一个人!”

1979年走上记者岗位以来,一直在采访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1985年5月29日,我原本是去赫章县海雀村采访乌蒙山区的野生花卉王国,却意外发现整个村子死气沉沉,家家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而且人畜混居,不避风寒。我连续走访3个自然寨子、随机看望11户农家,发现家家户户缺粮断炊。

头一家,王永才家蒸饭的甑子开裂发霉了,煤火上支一口砂锅,揭开锅盖一看,里面煮的是野菜。爬上阁楼看屯箩,仅剩27个斑鸠蛋大小的洋芋。

第二家,苗族安美珍家4口人,只有3个碗,床上被子破烂得象鱼网。老人的双眼深深陷进眼眶。

当我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时,只见她光着双脚站着不动,左脚搓右脚,右脚搓左脚,双手一下本能地抱在胸前。她难为情地说:“唉!一条裙子穿三年,春夏秋冬都是它,真没出息!”原来,她身上的衣裙,破烂得像披挂的布条。

尽管村里的苗族、彝族乡亲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人逃荒,没有一人上访,也没有一人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怪自己“没出息”“不争气”。

在党支部书记文朝荣身上,我找到了答案。他心力憔悴,却充满自信地对我说:“共产党不会饿死一个人!”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党委、政府春节过后,一直把安排群众生活当头等大事,已4次向困难群众发放救济粮。当时处于扶贫初始阶段,主要采取“输血”式扶贫。

类似海雀村的贫困,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6年,全国农村拉开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的序幕。

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决定贵州扶贫不会单打独斗。在30多年扶贫开发的征程中,贵州成为构建、创新大扶贫模式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受惠者。我作为扶贫开发的见证人,倍感党和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大扶贫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88年,国务院批准贵州建立中国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中央统战部、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紧扣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义无反顾地参与试验区建设,构建中国大扶贫的雏形。

“苦甲天下”的海雀村,成为拉开扶贫开发序幕的地方,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30多年来,我曾6次到海雀村采访,持续关注开发扶贫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贵州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全村各族群众奋起向贫困宣战,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6190元,人均占有糧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91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增加到70.4%。柏油路铺进了村,自来水入了户,家家住进黔西北民居风格的新楼房。年过9旬的安美珍老人幸福指数挂在脸上,乐哈哈地对我说:“现在吃穿不愁!”

海雀村成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三最”省份贵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缩影。1986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15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7.5%,到201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93万。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强调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下达的政治任务,也是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扶贫攻坚,精准脱贫,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整合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施全社会大扶贫,才能克难攻坚,决战决胜,实现全面小康。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31个部委,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深圳、宁波、青岛、大连4个对口帮扶城市,东部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统一战线,港、澳、台爱心人士和有关国际组织,一如既往地与贵州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冲刺,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展开前无古人、波澜壮阔的大扶贫时代画卷。(责任编辑/张立人)

猜你喜欢
苗族试验区贫困人口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补妆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