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转型

2017-04-15 20:42朱丹丹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风格

摘要:张艺谋,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人物,他在艺术或是商业领域,都被称为“文化的先锋”。不管哪个时期,张艺谋电影总会包含很多哲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意义,包含着导演的成长经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对电影专业的观念。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和艺术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他是坚持艺术平民化最为高产的一个导演。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风格;艺术转型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从《红高粱》寻求国家繁荣昌盛,民众解放自由的斗争到《活着》中对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存态度的转变,无不体现了张艺谋对民族生存状态的不懈探索。他试图通过电影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早期作品都以反思和教育为主,例如:《红高粱》、《菊豆》抒发对自由的憧憬;《大红灯笼高高挂》再现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格天性的禁锢,和对女性尊严的掠夺;《秋菊打官司》则深刻地剖析中国人虚荣心理和传统的子嗣理念;《活着》则对普通的悲惨人生进行诘问,尤其是《红高粱》和《菊豆》所展现的解放天性和追求人格自由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人的解放”的精神主旨。

随着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步履匆忙的人们早已厌倦了这些,他们需要的是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易于消化的快餐文化,不再仅限于反思社会,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注重个人的情感诉求,他们期待的是从电影中寻找共鸣、获得慰藉亦或是借助电影来发泄压抑的情绪。因此张艺谋电影必须进行风格转型,商业艺术化的色彩电影类型就出现了。

一、大红大绿的民族特色

《红高粱》从始至终渴望的都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張扬、坦荡的生命观。火红的太阳、深红的高粱、鲜红的血,酣畅淋漓的“红色”贯穿了整部电影,生长在红土地上的人们,用粗犷的方式与命运抗争。这是对自由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那里的人们刨开积压千年的封建尘土,种下一颗自由的种子,收获一整片火红的生命。“个性的张扬,生命的迸发,一句话,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热。”

在探索过程中,张导创作了以《我的父亲母亲》为代表的清新纯爱片,抛开人性的欲望纠缠,一改原本的禁忌之恋的压抑,《我的父亲母亲》选取的是背景是被模糊的文革时代,影片讲述了一段细水长流的中国式含蓄质朴的爱恋,像一首优雅动人的散文诗。朴实无华的语言、油画似的乡村风光、青涩的少男少女,独特的东方审美让人眼前一亮。红色的棉袄、围巾、发卡、织布,张导惯用的大红色,吸引人眼球。“母亲”从第一眼看到“父亲”就爱上了,倾慕“先生”却不好意思靠近,只能在他送学生回家的路上制造“偶遇”,青花碗里装着的不只是变着法做的好吃的,更是少女初恋的小心思,先生离开时她在林间奔跑穿梭,乃至青花碗碎了之后的默默等待,都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在那样一个保守的年代,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山村,自由恋爱可是件惊世骇俗的事情,而这种洗涤心灵的意境美正是喧嚣的大时代所缺失的,观者在平和宁静的电影氛围中获得了美的体验和心灵的满足,也从电影里找到了各自人生的缩影,这类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作为非职业演员的章子怡也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从审美文化的实际来看,或许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转变来描述这种世俗化的趋势:告别崇高,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兴起;告别悲剧,‘喜剧时代的来临;告别诗意,‘散文时代的来临。自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文化的这种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显著,世俗化特别明显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急速扩张和广泛膨胀的过程中。换句话说,大众文化代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世俗化倾向的显著代表。”

二、从色彩浓重到气势恢宏

鲜艳浓重的色彩一直以来都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向商业片的转型过程,老谋子费尽心思地准备强大的明星阵容和气势恢宏的场景,以画面感致胜。事实上,两者的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讲究视觉效果。在《英雄》中,张艺谋一改之前的朴素风格,转向场面恢弘,色彩绚丽的大制作,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拍了一部商业片”。这一转变也正是大众审美的转变,在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大众阅读率下降,图像比文字更受青睐,使得视觉性成为了文化主因,视觉效果转变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点。而同一时期热映的西方著名特效电影《哈利波特》也印证了这点。有学者指出:“正是有了迅速膨胀的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当代审美文化才在中国有了空前发展的契机和动力,才表现出了商品化、消费化、大众化、世俗化、流行化、休闲化、生活化等诸多鲜明特征。”

电影《英雄》的故事背景是在战国时期,秦灭六国,侠士纷纷刺秦,无名苦练十年后在残剑、长空、飞雪的帮助下,获得了面见秦王的机会,遗憾的是刺秦行动失败,秦最终悟得天下大道统一六国。电影选取了敦煌沙漠、胡杨林、九寨沟、桂林、藏书阁等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不仅有风光迤逦的自然景观,还有浩气磅礴的人文景观,再现了战国末期,中国先秦文化文化的繁荣昌盛。电影中武打场面约占1/3,这些武打充满了视觉上的飘逸优美空灵,展现了中国武功的独特魅力,棋馆之战,意念中进行决斗这一创意是它最大的亮点,“残剑”与“无名”在水中打斗时,时而立于水面,时而飞在空中,时而踏水而行。“如月”和“飞雪”在胡杨林里的对决,漫天飞舞的胡杨树叶环绕在二人四周,气流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就画面结构上而言,运用颜色的差异划分层次,简洁明了。棋馆之战以肃穆的青灰色为主,书馆之役则以沸腾的红色为主要基调,秦宫之战转变为柔和的绿,并且虚构的故事与实情确是截然不同的色调。除此之外,电影中还加入了书法、书简、琴、剑等中国元素,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中国特有的人文气息,文化魅力。虽然电影《英雄》的叙事角度引发了学者对历史的争议,但从影片的主题领悟,自然能体会到贯穿全片的英雄情怀,为国刺秦、舍生取义的是英雄,统一天下的秦王也是如此。虽然这种观点难免令人觉得立场的混淆,但该片着重突出的是情怀,以历史的观念来考据少不了有些苛责的意味。

三、洗尽铅华的“归来”

2014年,在商业片中沉浮多年的张艺谋携文艺片逆势“归来”,电影《归来》摒弃了商业片中以明星为主的“潜规则”,选用巩俐和陈道明这两位“老人”,并启用了一位新面孔饰演“丹丹”来使故事情节更加的饱满,还摒弃了惯用的浓墨重彩的情感宣泄,叙事简单直白、去繁就简、质朴纯粹,推拉摇移中通过大量的面部特写,捕捉演员细微的情绪起伏,老戏骨的演技精湛、张弛有度,使影片呈现出最本真的情感力量。片中有多场戏都打动人心,比如一开始陈道明在门外敲门,巩俐在屋里犹豫。一个虽急但又不敢出声,一个既急又慌乱,没有只言片语,全靠神情传递情绪;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那场弹琴戏,陈道明连背影都在传递情绪,巩俐真情流露把手搭到他肩上,待他转过身时,一行泪滚下,满怀期待地以为妻子恢复了记忆,却没想到巩俐的一拳,再次把他从希望的顶峰打到失望的谷底。

文艺片的归来也正是张艺谋初心的归来,在此前的《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中,隐约地透露了些许文革的影子,但都语焉不详,只是被模糊为一个大概的时代背景,青年的美好爱情令人艳羡。而在《归来》中,老谋子以一种较为沉重的方式带领观众触及文革那段残酷历史,从一个家庭的爱的缺失和悲欢离合中正视文革所带来的伤痛,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他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了自己的自由,也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他心里其实一直想用电影的形式去表达那个年代,这个心愿始终在他心里”。

参考文献:

[1]郦苏元.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7.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4.

[3]仪平策,沈香萍.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古代审美文化资源[J].理论学刊,2009(187).

[4]王斌.关于<归来>及其他——与庄婧的谈天说地.2015(15).

作者简介:朱丹丹(1990–),女,江西九江人,现就职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类。

猜你喜欢
风格
装饰中的禅意风格
浅析极简主义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浅析企业网站的吸引力
论陆游词的“太白之风”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