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史学与文学之间
——以《鸿门宴》为例

2017-04-15 12:08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项伯史传鸿门宴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012)

史传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史学与文学之间
——以《鸿门宴》为例

邹春盛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012)

史传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是要揭示文本的微言大义,其次明确选文的主旨,通过适当补充些必要的材料、提供有效的信息等手段,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能够作出判断;再次是引进小说的叙事策略,把对比、联结和视角等小说的叙事方法运用到史传文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史传文;揭微;明旨;叙事

关于史传文教学,存在三个误区:一是仅把它当成是学习文言文语言现象的载体,除了理清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外,不涉及其他问题;二是过度解读文本,以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为主,把史传文当成小说来处理;三是无法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或者是断章取义地解读文本,或者是过多地介绍背景知识而冲淡了对文本的深研。

那么,史传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呢?首先,史传文也是文言文,要一如既往地落实字词句的教学,保证学生读懂文本,以《鸿门宴》为例,三个课时的安排,至少要保证有一个课时来落实字词教学;其次,要突出史传文的文体特色,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微言大义,明确文本的主旨所在,进而,结合叙事学研究成果,精研文本的艺术特色。本文以《鸿门宴》为例,具体论述史传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一、揭微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辞微”就是言语含蓄,这也是史传文的一个特色,所谓“揭微”就是揭示文本的微言大义。

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第一要务当然是客观地叙述史实,文字力求通晓流畅,但在表层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内里其实是暗流涌动的,揭示文本蕴藏的微言大义,应作为史传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句“晋侯、秦伯围郑”,为什么文中称“晋侯、秦伯”不称晋文公和秦穆公呢?因为晋国当年的爵位就是侯爵,秦国只是伯爵,后来强大了,成为了春秋的霸主,自封为公爵。《春秋》坚持称他们为“晋侯、秦伯”,是对他们僭越的一种蔑视,是对周王室正统的一种坚持,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授课时,不要忽视了此处的微言大义。

《鸿门宴》一开头就写项羽“大怒”。是因何而怒?是面子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还是政治地位受到威胁?这里,教师就要适当补充选文之外的内容。

回顾前文,项羽其实并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把刘邦当成是潜在的对手。首先是身份的悬殊,项羽出身贵族,且是义军首领项梁的侄儿,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其次是兵力的差距,刘邦拥兵十万项羽四十万;再次是战功的大小,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和秦军主力决战,最后打败章邯,挥师入关,所以,他才是灭秦的第一功臣,刘邦不过是钻了两军决战关中空虚的空子。

但是,草莽出身的刘邦竟然敢先入关中,竟然还封闭函谷关,这让项羽在诸侯面前情何以堪?

从刘邦的角度,他也判断出项羽是因为颜面而怒,如果是因为政治地位之争,再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赴宴的。

既然是失了颜面,那么准备一套精美的说辞就显得特别重要。

刘邦准备的可不止一套,是两套。

首先,要先打动项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这套说辞很有讲究。强调自己的功劳,表面自己的态度,解释闭关的原因,最高明的地方还在最后一句,表明自己不敢“倍德”,其实是在暗示项羽不要“倍德”,因为毕竟他们在怀王面前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关中,这是客观的事实,杀害刘邦就是“倍德”。刘邦短短几句话让自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由理亏一方变成了正义方。项伯回去劝告项羽也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是从道义的高度,让项羽取消了军事行动,等待刘邦来鸿门谢罪。

刘邦见了项羽,可不可以依然从道德的高度来指责项羽呢?绝对不可以。项伯可以批评项羽“不义”,刘邦不能当面指责项羽“倍德”,这是个人的身份确定的。所以,刘邦换了一套说辞: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段说辞要从三个角度读出他的“微言大义”。

第一、模糊敌我。我们是战友,分工不同,作战区域不一样。

第二、给足面子。项羽生气不是面子受损吗?刘邦说我真没想到要当什么关中王,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先入关,我是天天盼着和老战友见面,盼您来主持大局。

第三、推脱责任。把自己的过错推到小人身上。

这段言辞真的很厉害,不但消了项羽的怒气,顺带还把内奸给套出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二、明旨

史传文和小说对于主旨的处理有明显的区别。高致的小说,主旨常常模糊的,隐藏在作品后边,甚至允许多主题并存,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也是这层意思。而史传文的写作目的,正如宋神宗所概括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因此,史传文的主旨必须是明确的,忠奸立判,不得含糊。

那么,如何在节选的文本把握主旨呢?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阅读量,熟悉选文之外的内容,适当为学生补充些必要的材料、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

比如项羽在垓下重围中,依然悲歌慷慨,有情有义;十面埋伏里,依然斩将夺旗,英勇无敌;在乌江突围时,能够放弃生机,死战到底。

反观刘邦,“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为了自己逃命,连亲生儿女的性命都可以不顾,可谓自私自利;当项羽以他父亲的生命相要挟,刘邦镇定地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置父子之情于度外,可谓冷血之至。

所以,有人总结《鸿门宴》的主旨时,认为司马迁是使用“春秋笔法”,把项羽当成一个失败的英雄来歌颂,把刘邦当成是成功的小人来贬低。

这种说法很新颖,也很容易误导学生。

其实,如果通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的。

项羽是一代名将,但走的是秦国的老路子,要以武力征服天下,要以暴力统治天下。他多次杀害降卒,焚烧宫殿,破坏陵寝,暗杀义帝,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司马迁对他的态度是很明确:“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反观刘邦,在入关前就有“宽大长者”的美誉,入关以后,采用“约法三章”的政策,废除秦国暴政;以身作则,“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赢得民心;在得知义帝被杀后,又祭奠几日,高扬为义帝复仇的大旗,站在了道德的高地。所以,司马迁对刘邦总体是肯定的,认为“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当然,作为一个饱受刘家凌辱的臣子,司马迁并没有也不愿意为开国皇帝讳饰,甚至把抛子弃父等见不得人的事也捅了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刘邦的蔑视,但作为一个史学家,他对刘邦的评价显然是要高于项羽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就须引导学生去阅读《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这也是一个迁移课外阅读的好时机。

三、叙事

长篇的史传文,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在叙事上已非常成熟,可以把小说阅读法引进史传文课堂。

(一)对比

1.刚和柔

项羽武艺高强,熟读兵书,加之拥兵四十万,天下无敌,闻沛公欲王关中,顿时勃然大怒,看似刚强无比,但听了刘邦一番言语,则“默然不应”,不忍下手,并且欣然接受对手的礼物。表面刚勇,内心实则柔弱无主见。

刘邦刚好相反,武艺一般,出身低微,兵力才十万,和项羽相比,处于绝对的弱势,但是,他的内心无比坚韧强大,知人善任,目光长远,最终取得了胜利。

鸿门宴的两个主角,在性格上,在政治智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樊哙是一介武夫,他敢勇闯项王大帐,泰然自若地饮酒吃肉,显示他性格中刚强的一面;但是,在大帐中的一番演说,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说得项王“未有以应”,又显示他性格中细致的一面。

2.疏和密

成熟的叙事文学,有时泼墨如雨,尽情挥洒,有时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是疏密结合的叙事哲学。

例如同样是“奸细”(项伯严格来讲,不能算是奸细),曹无伤只出现三次,一次告密,一次泄密,一次被杀;项伯的分量就大得多,选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叙事的中心人物就是项伯;后来,项羽要烹杀刘邦的家人,也是项伯婉言阻止。

两个武士的安排也很讲究疏密有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只有短短的几十字,但到了樊哙出场,作者却给他充分的舞台:带剑拥盾、怒发冲冠、生吃彘肩、慷慨陈词,用了四百多字,是十倍的文字量。

《史记》叙事的成熟,还体现在作者对整部传记的统筹安排。朱东润先生指出:“《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1]

“互见法”用于叙事,就是同一事件、一个人物在一部传文中详写,在另一部传文中则略写,以免造成文字的重复,读者要把两篇传文结合起来阅读,才能全面地了解作者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比如在《项羽本纪》,《鸿门宴》花了1834字做了详尽的描述,在《高祖本纪》中则只用了240字,简略地带一带;在比如对于汉高祖抛子弃俘的丑事,不在《高祖本纪》中写,而是放在《项羽本纪》中。

3.冷和热

刘邦政治上很成熟,但有时好大喜功,也会犯错,听从小人建议关闭函谷关引发项羽的攻击即是一例。但他知错能改,并且虚心地向张良求救,“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表达他急切的心境。但是,在这样急切的语境中,刘邦突然冒出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这样一句冷峻理智的话,让人拍案叫绝。刘邦的心智真是太强大了,在如此危机中依然保持冷静,要先解清楚张良和项伯的关系,然后才作出决定。

项羽和范增对待礼物的态度,也是显示冷和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是欣然接受;范增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这是火冒三丈了。

项羽的言行由“大怒”到“默然”到“未有以应”,到坦然受璧,可以说是由“热”到“冷”。

范增言辞则是由“冷”到“热”,和项庄交代任务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是你们这些人,还是比较冷静的,到了项羽放虎归山、坦然受璧,则是“吾属今为之所虏”,“吾属”就是我们这些人,包括自己和项羽,语气已是悲愤欲绝。

(二)联结

联结,就是把上文之间相对分割的叙事单元通过合理的伏应方式联合在一起。有研究者指出,在叙事文学中,联结的作用是“在全书造成参差而连贯的行文肌理。这一点,也许应该看作它融合说书人的松散故事和历史书的分割性记载而取得气势不凡的成功的奥秘所在”。[2]金圣叹所说的“草蛇灰线”法虽然指的是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但在古代传记文学中已经广泛运用,包括前后伏应和首尾照应。

曹无伤的例子最典型,首节从曹无伤告密写起,末节他被诛杀,这是首尾呼应。

第二节补叙张良和项伯的交往,这是前伏应。

“若属皆且为所俘”,这是后伏应,暗示未来情节的发展。

范增破口大骂,撞破玉斗,项羽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两人的合作已经出现嫌隙,这是为后文陈平行反间计设下伏笔。

(三)视角

《鸿门宴》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叙事摇曳多姿,克服了传记文学单一叙事的缺点,采用多角度、多视角的叙事策略。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1.明白人的视角

从刘邦的角度,他首先要观察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分析项伯建议的合理性;其次要观察项羽的变化,准备合理的说辞;再次,还要观察席间的变化,寻找脱身的时机。

从张良的角度,他要时刻关注席间的变化,适时叫入樊哙,化解项庄舞剑的危机。

从项伯的角度,他既不能公开反对项羽,同时又要竭力保护刘邦,所以,起身和项庄对舞,翼蔽沛公。

从范增的角度,那就是要置刘邦于死地,发现项羽不忍下手,即呼入项庄,寻机刺杀刘邦。

从项庄的角度,那就是执行范增的命令,乘舞剑之机,击杀沛公。

2.糊涂人的视角

鸿门宴的主角项羽,他既不清楚请刘邦赴宴的目的,也不了解项庄舞剑的意图,甚至最后范增发怒,他也是稀里糊涂,不明所以。

“大名鼎鼎的鸿门宴说穿了就是:五个明白人(刘邦、张良、范增、项庄、项伯)陪着一个糊涂蛋(项羽)吃饭罢了。”[3]王立群先生的解读,准确到位。

[1]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Z].2015-06-07.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8.

[3]王立群.王立群讲高祖刘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项伯史传鸿门宴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