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推理与中学生语篇阅读意识的培养

2017-04-15 19:55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立新
疯狂英语·新策略 2017年4期
关键词:连贯预设语篇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党立新

预设、推理与中学生语篇阅读意识的培养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党立新

语境是个内涵丰富的“交际场”,语篇的理解离不开“交际场”的制约。在外语阅读中,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意图,离不开对预设和语境信息的分析与加工。作为一种语用推理,预设体现了语言与其使用者的关系,了解预设的语用特征——合适性和共知性以及它在语篇推进中的衔接与连贯,对于有效地把握作者意图和篇章信息,强化中学生的阅读与逻辑思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预设;语境;阅读能力;动态分布

1.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并不类似于其他语义关系(蕴涵关系),它除了具有语言本身固有的特征之外,与说话人以及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动态的、依赖语境的意义。作为自然语言逻辑中的一个概念,预设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满足和保证词语、句子、语段、语篇适切性的必要前提。正是基于预设的这一特性,本文通过阐释预设、语境、语篇和阅读的内在联系,力图为非母语学习的中学生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培养他们灵活、高效的阅读能力。

2.语用预设的特征及语境依赖性

话语交际过程是语用预设及推理的过程,其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与流动。通常这些信息分为 “预设和断言信息”。预设信息是指隐藏于句子背后而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或共有命题,也即“无争议信息”(Grice 1981)。断言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现象存在的真实性有所断定的信息,是说话人要表达的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中,很多对话看似突兀,但对交际双方而言却再自然不过,仿佛水到渠成。

如:A: Tom divorced her wife.

B: I knew their happy days did not last long.

A、B的对话预设了双方与小王的关系以及对他们夫妻关系的成见。语用学认为,预设是谈话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也是话语可理解、有意义的先决条件。而“汤姆与妻子离婚了”

是话语中包含的新信息。没有共同的已知信息(预设),谈话将无法继起,因为谈话总是从预设开始,以陈述为目的。随着谈话的深入,谈话双方已经陈述过的命题可以成为下一个命题的预设,新信息不断地转化为已知信息。预设—断言,已知信息—新信息,这就是言语活动获取信息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预设对于言语交际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语用预设及特征

同语义预设不需要语境参与,交际双方从句子本身即可推出共知命题不同,语用预设要抛开真值条件的限制和句子的字面意思,参照语境从合适性出发所推出的共有知识,是“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简言之,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区别在于:“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语用预设是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此外,语用预设是广义的、主观的、语境性的、动态的。如:

(1) She fi nally married an American successfully.

这是个语义预设的句子。我们无须动用任何语义知识或语用知识,单从“终于”和“成功地”这两个词就足以推断出如下预设:

① 她很想嫁给美国人;

② 她很不容易才找到个美国人;

③ 她经过很多努力才与一个美国人结了婚;

④ 等等。

(2) “My husband must go to Rio de Janeiro, for he is a ball nut.”

在这个篇章里,“去里约热内卢”和“球疯子”这两个概念,单从语言形式上来看完全不连贯。正是篇章中存在的语用预设,把两个句子连贯了起来。稍有点足球常识的人都知道2014年将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因此该句可以得出如下预设:

① 现在是2014年6月;

② 7月将在巴西举行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

③ 这个男人是个足球迷;

④ 一个真正的足球迷是不会错过世界杯足球赛的。

这些预设信息在篇章中并无明示,而是藏匿于篇章中,通过蕴涵所规定的言语环境来保证语篇的连贯,体现发话人与语段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语用预设来构建谈话的框架,可以使谈话更富策略性、技巧性。

2.2 预设的语境依赖性

语用预设是对预设进行语用学的研究,而语用学的中心概念就是语境。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它不单与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隐含于深层的态度和思想意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受到语境的制约,使得话语必须适切于语境;另一方面,预设在语言的运用中并非总是消极的,它同样能影响语境,成为语境的组成部分,构成话语理解的基础。

语言作为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所承载的意义,往往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即语境。它既是客观的场景,又是交际主体相互主观构建的背景。只有当交际双方有条件地联系起来,交际活动才能够正常地开展,信息的交流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如:

(3) A: John must be upset.

B: He was at fi rst. But you knew he would get over it pretty quickly.

A、B双方之所以没有产生误解,使交际得以为继,缘于双方对语境中所预设的共知信息的理解。即:①双方都认识John。②对事件的发生非常清楚。否则,B 必然会对A 的话语产生疑虑而进行追问:Who is John?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其次,语境对语用预设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具有多项预设的话语中。如何选取正确的预设来理解话语通常要取决于语境为我们提供的言语背景。即哪一个预设与这个背景最协调,最符合当前的话题,就可以被确定为这个具体语境的预设。

2.3 预设与语篇的连贯

2.3.1 语篇具有连贯的特征

任何语篇在内容上都具有连贯性的特征,这种连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篇在语场、语式、语旨和语类等方面的一致性,并且体现在语言各个层次(词汇、语义、句法、语音等)上的成分都可表现出某中程度的衔接。这是因为在语篇的发展中,为保证信息流的畅通,使信息具有最佳的可及性和关联性,离不开对受话者知识状态做出的假设。对受话者而言,信息的可及性越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越强。如:

(4) Ms. Mbogo’s victory was even more surprising because she was voted in by her colleagues on the District Council all men...

Ms. Mbogo also faced misunderstanding among the town’s women, many of whom initially were unwilling to vote for her. She became an ambassador for women’s political rights....

在这两段话中,划线词语“even more”所预设的对比信息不仅确保了上下语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衔接与连贯,而且在语势上更增强了女主人公的获胜是众望所归。至于“initially” 一词则凸显了女性在投票选举中态度、立场的转变,暗示了女主人为选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最终赢得选举的事实。

2.3.2 预设构建语篇的连贯

Halliday曾指出:“话题并非杂乱无章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而总是以一定话题的连贯性和话题展开的可能性有规律地合理地发展。”从信息链的发展来看,每个预设信息都引有一断言信息,而且断言信息量较前一断言总有量的增加。例如:

(5) Kilimajaro is a snow covered mountain 19,710 feet high, and is said to be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Africa. Its western summit is called the Masai “NgajeNgai”, the house of God.

上例中,读者并不一定知道Kilimanjaro在西面有一座山峰,但作者通过its western summit预设了Kilimanjaro has a western summit这一信息。而且根据有关mountain的普通常识,读者马上就可以建立起mountain与western summit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its western summit可以在读者的大脑中激活有关mountain的图示知识(schema),使语篇成为一个前后贯连的整体。

2.4 预设与信息中心的转移

在言语交际中,信息中心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语用预设的不同。交际双方往往把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组成一个个信息单位,其中既包含着已知信息, 又承载着新信息,并根据语用预设来安排表达信息中心的方式。如:

(6a) It was on Sunday that her mother flew to London.

(6b) It was to London that her mother flew on Sunday.

(6c) It was by air that her mother went to London.

(6d) It was her mother who flew to London on Sunday.

以上句子的预设分别为:

(6a’) Her mother fl ew to London at some TIME.

(6b’) Her mother flew to some PLACE last Sunday.

(6c’) Her mother went by some MEANS to London.

(6d’) Some PERSON fl ew to London last Sunday.

显然,上例a-d表达的命题内容是相同的,而所强调的信息焦点却不尽相同。通过重读或调核的变化,原有的无标记信息成为有标记信息,使之成为焦点信息。

3.预设的析出——缺损推理的依据

交际过程是个直显—推理的过程,它所展示的不仅是信息意图,还有交际意图。通过语言的经济原则,一方面赋予语言幽默、诙谐、荒诞的立体效果,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因信息的缺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和语用推理的必要。因此,预设不只是确指名词短语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为许多词语和句法所共有。Levinson把这些能够产生预设的诱发语概括为:确指描写语、叙实动词、含意动词、状态改变动词、表示反复的词语、判断动词、时间状语从句、分裂句、带重读成分的隐含分裂句、非限定性关系从句、反事实条件从句、问句等等。如:

(9) Mike criticized Mary for backing out at the last minute. (verbs of judging)

Mike thought that Mary’s backing out at the last minute is bad.

(10) Her face turned pale. (change of state verbs)

Her face had not been pale.

(11) We happened to meet our neighbor in the cinema. (implicative verbs)

We did not expect to meet our neighbor in the cinema.

(12) I regret that it is raining. (factive verbs)

I suppose that it is raining.

作为语用概念,预设不构成话语的语句意义,只是为运用话语创造基础,使言语活动达到交际的目的。

4.结语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要使语言的交流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离不开新信息的载入。了解预设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言语交际和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无疑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逻辑分析能力。外语教学中那种“张不了口”“下不了手”和“不知所云”的状况,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基础教育做起,引导学生懂得阅读、重视阅读、欣赏阅读,培养语篇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伊俐. 2002. 语用预设与跨文化语篇的理解[J]. 福州大学学报(4).

仇鑫奕. 1999. 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J]. 修辞学习(3).

王守元,苗兴伟. 2003. 预设与文学语篇的建构[J]. 外语与外语教学(3).

魏在江. 2002. 预设研究多维思考[J].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4).

阎丽君. 2004. 简析语用预设对语篇效果的影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4).

朱永生,苗兴伟. 2000. 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 外国语(3).

猜你喜欢
连贯预设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