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才是“真语文”的精髓所在

2017-04-17 14:55孙曦宇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回归

孙曦宇

摘 要:当前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无论哪所学校对它都是欢迎的姿态,因为从学校的发展来看,不改革就意味着走死胡同,意味着学校走下坡路。谁不想占领教育的高地?谁愿意被教育所抛弃?但实际上,从语文教育教学来看,真正的有益的改革、新的改革倒不应称其为“新”,它本身就是一种回归,是对最初的、最本真的教育模式的回归。而“回归”才是“真语文”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课堂模式改革;回归;真语文

近些年,教育界提的比较热的是高效课堂改革、新课程理念等与改革有关的词,各类教育期刊中也多半都是这一类的论述。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说,200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语文教材还是传统的人教版,各种知识、各种文体大杂烩,厚厚的一本语文教材是一个学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从2007年开始教材改为必修、选修两种形式,分得更加系统、细致。文言文、现代文分开,诗歌、散文、小说分开,更细致的是一个单元的宋词,也是按照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作品进行分类。选修教材像《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都很清楚的分门别类。而且从2010年起,关于“新课程标准”、“高效课堂”等新鲜词语随着改革的深入应运而生。面对着这些新变化和新鲜的理念,我在不断学习、实践、接收,也在思考。事实上,眼下各种新而不改或是旧瓶装新酒的课改,也是人云亦云。有人说改来改去,语文还是那样的呆滞的僵化的笑容,催生的只是大量应运而生的所谓专家和高效资料。也有人说只要高考体制不改革、调整,怎么改都是徒劳无功的,高考才是检验语文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确实如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总是自觉的在高考杠杆的指引下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但我们又不甘心就这样沦为工具,变成传声筒,必须在改革的大形势下选择性的有所作为。于是各种各样的课堂模式此起彼伏,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语文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为学生所认可的精彩课堂呢?对语文教育成果的评价只能是学生。

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诗意的享受语文学习,提高生活的品位,这才是真语文的境界。

必修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时不由自主的为梁启超先生的“全身心投入式”演讲所震撼: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聽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真性情,真流露,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全部投入到演讲中去,“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让听者动容,让听者深思,让听者“心有戚戚焉”,达到难得的授课境界。我觉得梁启超先生作为教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语文课堂是感性而非理性的,语文课堂是生动而非死板的,语文课堂是交流共享而非填鸭式的。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感染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情境吸引学生。比如大家都读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选自《论语·先进》。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其中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读它总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原因就在于孔子作为人师在与弟子对话中传达出价值赏识、心灵抚慰、智慧启迪以及真情交融。这样的形式自然深受学生的喜欢。那么由此想想,我们在倡导的改革、新的课堂模式其实都是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回归。形式在回归、理念也要在回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出现的词语,如“想象”、“审美”、“语感”、“价值”、“人格”、“情趣”、“建构”等,都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辉,彰显着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回到人的精神世界本身,回到人的诗意生活本身。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它凸显的是大写的“人”,是人的发展本身。这是21世纪的教育思想,回到古代,私塾中,老师要求弟子们摇头晃脑的读书,二者是一致的。当然让孩子们读什么还值得商榷,但那个时代丝毫不影响会出现一批又一批大学者、文学家、诗人、词人,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等,太多照耀千古的名字。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成效如何呢?那些所谓的网络作家、写手离文学家可是有着天壤之别。你能说上来的大家又有几位?韩寒、郭敬明算吗?像鲁迅、茅盾、老舍,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这确实值得思考。快餐文化、速食教育培养不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学问非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可。所以教育要有长远的发展,应该回归。这不是倒退,是进步,是对本真的教育的追求。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

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语文教育以培养喜欢阅读、热爱生活、有情趣的公民为己任。一颗种子天然的包含了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所有基因,给予它最基本的生命的尊重,它就会活泼的生长起来。改变思维,改变观念,回归传统,回归真实。

语文教学在继承中回归本真,单纯以“新”或“旧”来谈论教学是不科学的,学生主体、人本意识、寓教于乐、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的陶冶、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等融为一体,语文教学才能盛开带露的荷花,不以形式论英雄,才是语文教师应追求的。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语文教学,路在脚下……

猜你喜欢
回归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回归现实与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