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视角解读主流价值观

2017-04-18 15:33刘凯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12期

刘凯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全方位的转型过程中,这种社会转型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夹杂时代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拜金主义、 权贵主义 、为权主义、 唯心主义、 唯己主义、崇洋媚外等非主流价值观,这样一来,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团结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尊重文明多样性等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由此不难发现,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大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高考注重关注社会现实,从来不会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显然,“价值观问题”这一社会热点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就毋容置疑了。

【考点链接】

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视角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

视角2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3)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视角3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视角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如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视角1 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视角2 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得自己的“理性”,努力構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视角3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团结合作精神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视角1 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视角2 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世界性经济集团:(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区域性经济集团:(1)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3)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视角3 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4)国际合作: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视角1 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2)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5)伽利略通过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6)1687年,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7)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8)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9)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10)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视角2 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与献身科学的精神

(1)李时珍: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勇于实践,敢于查错纠错,敢于开拓创新。(2)瓦特和爱迪生:刻苦钻研,仔细观察,不懈追求。(3)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毅力;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4)“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5)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五、公平正义 民主自由 公民意识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民主自由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视角 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六、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文明存在差异,但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视角1 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视角2 雅典的民主制与古代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利弊

(1)利: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2)弊: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视角3 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典型例題】

【例1】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公车上书”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前奏,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而五四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决定了二者的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答案】A

【例2】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害”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A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与当时雅典的史实不符。

【答案】B

【例3】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成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不属于科学理论,不能得到科学实验的验证,不能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也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故ACD项错误;他们的理论改变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答案】B

【例4】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

【答案】D

【例5】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D.《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落后于雅典》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比较,从示意图来看,前者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者反映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而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C

【例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 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 平型关大捷

4.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解析】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历史教科书忽视了国共两党并肩抗战的历史。因此,可以从史学动态“全民族抗战”的路径思考,再现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的历史。

【参考答案】建议:“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理由: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局面,这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基础和根本保证。而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可能导致抗日战争过程的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 端午节最早有辟邪水灾的意思,汉朝末年才加入纪念屈原的传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很多其他的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但最终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说法为主流。这主要说明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生命力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 倡导个性自由

C. 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 维护君主权威

3.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近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4.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5. 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國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B。解析:从材料来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故①③正确。

2. A。解析:孔子主张“德治”,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

3. 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0年。法国人主张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虽然英国反对,但得到联邦德国等国支持实现了六国联合。A项是六国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特别是二战对法德破坏严重;英国与六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所以B、C两项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4. A。解析:根据题干“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意思结合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意义来解答。中世纪科学发展受到基督教教会的控制,日心说的提出推翻教会在科学方面的权威观点地心说,使科学开始摆脱教会神学的控制而独立发展。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日心说开始突破教会神学束缚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因此答案为A项。

5. 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可见“天下为公”与他的主张最为接近。

二、 非选择题

6. 解析:(1)根据材料中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再依据所学,不难得出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二人科技成果命运的不同,取决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具体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

参考答案:

(1)特点:①宋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总结性应用科学,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处于科技发展的感性认识阶段。②牛顿:建立实验基础上的理论科学;侧重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处于科技发展理性认识阶段,是系统的科学理论。背景:①宋应星: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宋本人科举考试失利的刺激。②牛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引发资产阶级革命,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牛顿本人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与钻研。

(2)原因:中国是封建专制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于农耕文明阶段,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英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繁荣;人文主义兴盛,人们思想日益解放。总之,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导致二人科技成果命运的不同。

【备考策略】

关于本专题的复习,在备考时注意如下两点:其一,从内容来看,本专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和丰富,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团结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尊重文明多样性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如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又可以细化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方面。同时,这些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到古今中外等历史知识,其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因此,在复习时一定注意进行归纳概括和纵横比较学习。其二,从题型来看,主客观题都有,并且往往侧重于考查比较异同点。因此,在备考时注意加强本专题比较类试题的训练。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