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水要干净

2017-04-18 08:55梁光源
环境 2017年4期
关键词:河长流域水体

梁光源

流域共治就要通盘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携手兄弟城市,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目前,广东的系统治水、挂图作战模式已经成为广东省治水的主要经验。

今年是“水十条”实施的第三个年头,如何让河更清、水更碧成为全国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跨界河流要实现流域共治

“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难以起到跨行政区域的统筹协调作用,跨行政区的流域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到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认为,我国缺乏统一的流域发展和保护规划,各地未从流域整体出发,统筹优化整个流域产业布局,限制自身重污染行业发展。

据介绍,目前流域监管尚未形成合力,在跨区域界面来水水质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不到位,信息共享机制有待改进,针对水质超标的整改计划落实不力,造成纠纷不断。“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又难以兑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实践。值得借鉴的是,为有效解决跨省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2014年8月,广东和广西两省率先在曾被视为禁区的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上破冰前行,开启了两流域共治共享之路。

“广东地处江河下游地区,主动提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充分体现了广东的大局意识和敢于担当。”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专家指出。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政府正式签署的《粤桂九洲江流域跨界水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显示,广东出资3亿元,作为三年的水环境补偿资金,补偿九洲江上游的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同时,协议还要求,九洲江跨省界的石角断面年均值要达到Ⅲ类水质。“在大框架下,广东的湛江、茂与广西的玉林等流域地市也建立联防联治機制,多层次开展联合治水机制,持续推动九洲江水质改善。”

除和广西建立合作协议外,目前,广东省还与湖南、江西、福建三个相邻省份环境保护厅已签订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跨界流域污染防控、联合监测和预警、突发环境事应急联动等机制。

记者了解到,历经多年的治理,流域联防联控已成为广东各部门以及上下游各市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在广东,茅洲河和练江是两条污染较为严重的跨界河流,其中茅洲河涉及深圳、东莞两市,练江涉及汕头、揭阳两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统筹,对茅洲河、练江实施标本兼治,取得初步成效,水质改善较为明显。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茅洲河、练江干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3.3%和32.9%。“辖区内各市,流域共治就要通盘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携手兄弟城市,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鲁修禄指出,目前广东的系统治水挂图作战模式已经成为广东省治水的主要经验。

所谓的挂图作战模式,即在茅洲河和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注重将整治方案和整治进展图表化,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子图件和实地挂图,跟踪、督导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起草的《广东省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挂图作战工作方案》(讨论稿),2017年,广东将在重点流域拟围绕“建立一个库、挂好三套图”全面实施挂图作战。

“建立一个库”,即全面收集整理全市各重点流域环境基础信息和工作进展信息,构建水环境综合整治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挂好三套图”,即“流域水环境基础状况图”,展示流域基本情况、监测断面分布及水质变化、主要污染源及入河排污口分布和污染负荷等信息;“流域综合整治重点项目图”展示重点整治流域在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农村污染防治等方面计划实施的重点整治项目。“重点整治项目实施进展图”,对每个重点整治项目绘制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对比图,在项目尺度上直观展现实施进展情况。

“挂的不仅是实施综合整治工作的路线图,更是监控整治工作进展的督办图。”鲁修禄指出,通过直观、形象、综合的图表形式表现重点整治任务实施计划和进展,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倒逼机制,明确时间表、完善责任链。

“我省治水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的系统经验,第一个系统就是治理水污染要跟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紧密结合;第二个是全流域考虑;第三个是污染源的综合管控;第四个是把水力、生态景观相结合;第五个是水污染治理必须跟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结合,包括技术、产业。”鲁修禄说。

多措并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持续推进。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环境保护部联合建立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每季度通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督促各地持续铁腕治污。

“平台建立后,监管工作初见成效,但经我们实地调研后,发现效果差强人意。”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代表在两会期间指出,有些地方自查的积极性不高,城市黑臭水体数量多、治理工程周期长、难以全面监管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环境保护部联合公布的第一轮全国黑臭水体摸底排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1861个。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具有水乡之称的广东。从上世纪90年代的《碧水工程计划》 实施到2002年开始的八年珠江综合整治,再到如今的《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实施以及全面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广东治水一直在努力,在攻坚。

“地方治水要摒弃三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上游不干下游没法干,二是认为没钱没规划没法干,三是认为任务太多矛盾太复杂没法干;必须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力所能及把自己区域内污染源管住,把清污、截污做好。” 汕头市副市长、时任潮南区区委书记陈武南说,要想实现水质全面、持续好转,必须加快治污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的根本前提是“控源截污”。

“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是黑臭水体整治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在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广州、中山等市探索出不少治水“新招”,如在石井河涌底铺设浅层渠箱收集污水,在发疯涌加设泵站让“死水”变“活水”,采用BOT、BT、PPP等方式建设村级污水处理厂等更新的举措开创了治水新路子。

“十余年来,广州石井河流域一直在不断整治,但黑臭问题仍存在。石井河的问题主要还是主涌截污管径偏小、支涌多是截污闸,对生活污水未实现全收集。”广州市环境保护局水处相关负责人说,因地制宜,在石井河流域建设浅层渠箱的设想就这样产生了。据介绍,所谓的浅层渠箱,即是通过收集所有支涌的水,并通过提升泵送到净水厂进行处理,防止支涌的溢流污染的问题。“目前仍然黑臭、仍然劣V类的石井河水质将得到很大改善。”

“通过该泵站,将发疯涌内水提升至白石涌,从白石涌出口流入石岐河,形成‘石岐河—发疯涌—白石涌石岐河的双向往复水循环。”记者在中山市发疯涌了解到,通过建设发疯涌外排泵站,建立水循环工程,让内河涌从“死水”变成“活水”,生态修复改善了部分河涌的水环境。

BOT、BT以及近年来兴起的 PPP等方式,更为广东治水注入源源动力。2016年7月,投资总额约5.02亿元的县生活污水处理PPP项目落地郁南。 该项目首次将郁南县903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纳入,突破了以往因为收益偏低,社会资本不愿深入到基层村级“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河长制”要长效化

两会上,“河长制”成为媒體记者关注热点内容之一。水利部部长陈雷向记者表示,当前,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水行动,“河长制”作为其手段,极大的改善环境质量、消除水环境隐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

从前期地方实践来看,“河长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环境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解决了水治理过程中统管部门统而不统、分管部门分而不动的难题,制度成效明显。目前,已有25个省份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其中20多个省份将在今年年底全面启动实施相关方案。

“广东将在上半年准备出台河长制工作方案,基本措施是实行五级河长制。”广东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边立明说,五级河长制即省委书记、省长做总河长,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可能会分别由省领导担任河长。各市、县、镇、村一级会有相应的河段长。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广州市治水就率先采取河长制。“2014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广州市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体系,由35个‘区级河长分别坐镇整治51条黑臭河涌。”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广州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市、区两级河长由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领导担任;市管河道河长由市领导担任或指派,河道流经区为责任主体;区领导担任本辖区内河道的河长;镇(街)、村(居)负责人担任本辖区内河段的河长。据统计,目前广州已落实河长1938名,设立河长公示牌3141块,截至2016年12月,已收到投诉700多件。

“目前,《广州市河长制考核办法》也已下发并实施,明确了市、区、街镇、村居每一级河长的职责和考核办法。”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在河涌治理河涌保护方面,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如不接电话、督办不力、交办工作不落实等都将换算成分值,得分在60分以下的,将被上级部门的领导约谈。

“‘河长制非常好。污染物从一条小河流到大河,都有牵头部门负责,这样才能使每条河涌都干净,确保老百姓的安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表示,只有从省到乡镇都高度重视,辖区范围内河涌才会没有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

“为保住潭江的水质水质,江门市也对‘河长制进行了探索,2016年就已全面实行‘河长制,并率先将河长制写到地方立法条例里,让‘河长制不再是行政安排,而是有法律依据。”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说。

据了解,由于“河长制”目前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实践中也遇到规划功能与考评机制的泛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疲软等问题,导致一些“河长”存在“兼职不兼心、身份多元、并非专业”等现象。

“从已实施‘河长制的省份现状来看,仍存在部分河道治理后水质出现反弹、小微水体治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指出,各部门间、区域间协同治水的机制还未理顺,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绿化提升等涉及多部门职能,河道整治不同步造成了治水工作的反复。“河道管养仍显粗放,治理设施运维专业化不足,一体化综合养护管理的企业比较少。”

“在强化河长问责的同时,要细化治理目标,根据不同河湖、不同河段存在的问题,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的年度目标,制定差别化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建立差异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指出,要通过开展联合监测、统一检测方法等方式,确保河长们履职考核的公平性。

此外,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的联席机制。如各级河长办公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协调机制。对上级河长,要定期报告河湖管理、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进度等情况,落实上级政府水资源保护各项调控政策,执行水污染防治统一组织开展的各项专项行动。“对下级河长,要定期督查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做好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河段与河段之间无缝对接,及时消除同级河长间的‘真空地带、‘三不管地区。”

猜你喜欢
河长流域水体
区域联动护流域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复合纳米材料Cu2O@Au对水体中罗丹明B的检测应用研究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