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泰斗的哥德巴赫启蒙

2017-04-19 15:57田贵双
航空知识 2016年6期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英华陈景润

田贵双

1949年,福州英华高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段数学往事。

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个大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检验,结果都是如此。但哥德巴赫自己不能证明,于是写信请教大数学家欧拉。然而一直到去世,欧拉也没能证明它。从此。这一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便成为一桩数论悬案。200多年来,无数数学家都试图给出证明,但均未成功。

“数学是科学王国里最尊贵的王后。‘数论由于它的高难度和重要性,就像是王后头上戴着的金光灿灿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难题,就像是王冠正中央那颗明珠!同学们好好努力吧,将来去证明这道世界难题!”老师最后这样勉励学生。1949年,整个中国能随口道出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寥若晨星。而这位在高中课堂上娓娓道来的老师,便是时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1916~2004)。

刚刚解放的福州,海陆两路都不通行,辗转从香港回到福州赴亲丧的沈元无法北归,于是接受母校英华中学校长的邀请,担任英华中学高中数学、物理、英语和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沈元不仅在课堂上将各门各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在课堂之外将广阔的世界引入学生们年轻的心怀。

1950年,沈元离开福州返京。华罗庚领导的数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联合聘请沈元任教授。第二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航空学院成立,36岁的沈元被任命为副院长。建院初期的任务非常繁重,从基建计划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和师生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沈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一所新中国自己建立的航空高等学府的建设中去。在福州英华中学那一年执教经历,似乎已经变得淡漠。但他并不知道,他口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却牢牢印在了一名学生的心里。

1953年,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他得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赏识,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5年5月,他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索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亲手触碰到了老师故事里数学王冠上的那颗明珠。他,叫作陈景润。

在几十年攀登数学高峰的岁月里,陈景润时常怀念他这位中学时代的启蒙老师。从50年代起,陈景润就将每次发表的论文寄给沈元,并附上对这老师感谢的话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期间,沈元从报上刊登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读到了他的这位久别高足的事迹。于是,沈元给陈景润写了一封信:“你的卓越成就,是在党的培养下和老科学家的支持下,不畏艰苦、勇攀高峰、辛勤劳动的结果。至于文章中提到我的作用,我感到是过奖了。当然我也为有你这样的学友而自豪。”

作为新中国航空教育的奠基人,沈元先生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学习航空,入学后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国难当前,沈元和清华师生南迁昆明,坚持学习,毕业后留任清華航空系助教。1943年,沈元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毅然回国任教,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科学和教育事业。而他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缘,在成为一段美谈的同时,也折射出沈老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精神。

猜你喜欢
哥德巴赫猜想英华陈景润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数学迷——陈景润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哥德巴赫猜想
Briefly Talk about Highly Effective English Classes
陈景润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