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民俗在《三里湾》中的投射

2017-04-19 06:04翟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联系传承

翟琳

摘 要: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人文民俗风情。出生并成长在农村的赵树理不仅熟悉农民,也热爱和了解农民艺术。其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作为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农村人民生活与当地民俗风情,目的是让农村人也能看得懂小说。作品中所描述的民俗与当地社会民俗异同比较,让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广泛传播与永久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俗;作品体现;联系;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引言:

笔者从赵树理作品另一角度研究,即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民俗风情。我是在被誉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一个胜利”[1]作品《小二黑结婚》中,不仅读到了民间乐趣、民间文化、封建迷信,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而且我在文字中看到了更感兴趣的乡俗文化。有乡土风味的语言——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等口语化描写,我觉得很有民间乡村文化特色。本文以《三里湾》为例研究,这样一来可以让民俗借助于文学作品继续发扬传承,二来透过作品可以更深了解赵树理本人创作来源与灵感,并对其本人进行深层次剖解。

一、小说中生活民俗

赵树理笔下民俗文化符号随处可见,浓郁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在字里行间,通俗的语言、地方民俗色彩无不映射在读者眼前。《三里湾》中“旗杆院”、“刀把地”、“菜园子”等地方特色称呼,巧妙描述了其形状及作用。在第十二节“船头起”、十三节“老五园”、十四节“黄沙沟口”连续三节描绘了三里湾独特自然风貌,给我们展示了如风景画般山村田园风光,这也形成了固有的农村生活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

《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十五岁时嫁给于福,是庄上第一个俊俏漂亮媳妇,每天好吃懒做。于福憨厚老实只会死受,每天上地后,媳妇便和村里男青年嘻嘻哈哈。终于有一天公公发了脾气,她就每天饭不吃,头不梳,脸不洗躺在炕上。公公没办法,请隔壁“神婆子”过来瞧瞧,说三仙姑缠上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逢初一、十五就梳妆打扮,给大家下神看病,村里人也愿意找她。一晃三十难过去了,为了众多年轻人要求,把自己打扮得更加鲜艳光亮,来了个“老来俏”,镶边裤腿、绣花鞋、涂脂抹粉、洋装梳扮,黑手帕遮住掉头发的脑门,文中形象贴切比喻“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2],给我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典型封建残蚀农村妇女形象;《李有才板话》中农村特有的食物描写,“圪溜嘴”李有才窑里晚会,小顺拿着两个软米糕来到窑里,让有才尝尝。说着就来了一段快板,说的是得贵领一份烙饼的事。村里有事说公道,在场的每人一斤面烙饼,一碗菜吃完才开始说事。得贵总是挑一遍每一个烙饼然后才拿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其他的还有农家黄蒸、河咯、菜姜、甘蒌、山葱、猴头、石鸡等山珍风味,虽没有品尝其特有的味道,也垂涎三尺味领几分,感觉总是那么美味;《三里湾》中第二节“万宝全”中不厌其烦地描述玉梅家的居住环境,背靠西山根,依着土崖挖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短大门朝东开的长方形院子。南面三间小窑是二哥家的厨房,加入合作社之前喂过驴;北边也有小三间,是厨房;东边除了大门还有两间小窑,太小被用来放农具、家具;西边则是门和里面都用砖镶过的四孔窑洞,她父母住在“北窑”(俗称主窑),大哥一家住在“南窑”,二哥一家住在“中窑”,而她则住在“套窑”,即和父母的窑洞连在一起,只有一扇大窗户的“小窑”,若要进出必须经过小门到达父母的窑洞,然后再由父母窑洞的门进出院子。

这就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山西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崎岖,沟壑纵横,交通封闭,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形成被五千多年的时光浸染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

(二)婚丧嫁娶

提到这一民俗,可谓再熟知不过,众所周知有《小二黑结婚》、《登记》,还有在《三里湾》中也有描述。在第一节“放假”讲到村里有文化的两个人马有翼和玉梅帮大家识字,但村民都忙于秋收,抽不出时间,于是就决定放假。后来村里每次参加活动或者看戏之类的总是眉来眼去,两人能聊到一起,时不时会在一起讨论一些事情,终究是文化人,方法总是别出心裁。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最后终于走到一起,在国庆节前夕准备结婚。同时结婚的还有满喜和小俊。他们结婚一方面庆贺,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自由恋爱成功,冲破封建保守观念,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

结婚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婚礼,也就是结婚仪式,颇为重视与繁琐。小说《邪不压正》可以说将这一仪式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迎亲队伍鼓乐大作鞭炮连声带着礼物“三媒六证”来到女方家,在门口站成一排等候女方家接受礼物后,方可作揖进门。一般男方带的礼物会比女方开的单子少一些,所以女方家姨姨、姑姑之类女人便会因礼不够满意而吵起来,目的就是再让男方家补礼。在这之后便是女方家请吃饭,按当地民俗一般是两顿饭:第一顿是汤饭,第二顿是酒席。而且还分生客和熟客,粗客和细客,生客细客吃挂面,粗客熟客吃河捞。

最后就到男方家举办隆重结婚仪式请吃饭,根据家庭条件而定,有钱人讲排场,穷人有讲究。在《福贵》中福贵和银花准备结婚,福贵娘请客吃席时觉得吃粉条不场面,特杀一只鸡做了火锅四碗,算是拼凑着一桌酒饭,看着才像请客那么回事。如若讲究排场,有“十二起”(十二道菜)、“八八”(八大碗八小碗)、“十碗菜”[3]等,而这些对那些一般家庭而言是做不到的。

二、小说中语言民俗

赵树理用口语化的语言创作,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小说中语言很贴近生活,有着浓郁地方特色,亲切灵动,可以说是字字都带着生活气息,句句都带着农民味道。以口语化的叙述风格将小说中叙述语言与人物对话巧妙衔接,熟练运用当地的民间俗语、农民口语,从而避免语言生硬、僵化、冗长。以简短、真实、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不仅体验到蕴含的价值观念、地方面貌和特色民俗,而且深刻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民间文化。

赵树理创作的小说语言很有浓厚的乡土味,如:人物绰号、人物称谓、日常口语等。

《三里湾》中“糊涂涂”马多寿,因为他经常哼唱“糊涂涂来到你家门前”[4]这句戏词,大家就叫他“糊涂涂”;他老婆经常和别人闲聊,说着说着自己没理就开始圆理,凡事都是自己有理,被大家称为“常有理”;她的亲姊妹被称为“能不够”村里人对她的评论小说中写得很有味,“骂死公公缠死婆,拉着丈夫跳大河”[5]。透过这些绰号,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人物性格、形象、角色,同时也使读者明确人物在小说中身份,能够理清小说脉络。像这样的还有许多:马多寿儿子马有余被称为“铁算盘”,儿媳被称为“惹不起”,以及村长范登高被叫做“翻得高”,王申被叫做“使不得”,王宝全被叫做“万宝全”等。

结语: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并且所创作的作品都与当地的民俗、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作品分析,使我们深刻理解當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与根深蒂固的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改变,让我们未来的奋斗与生活登上更高的思想台阶。

而赵树理本人自幼生活于农村,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同时也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因此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农村人民的生活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其创作的目的是让农村人也能看得懂小说。于是,我研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民俗,让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借着文学作品这一媒介能够广泛的传播与永久的传承。

注释:

[1]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工人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2版,第12页.

[3]黄修己,《赵树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4]赵树理,《三里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第15页.

[5]赵树理,《三里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第10页.

猜你喜欢
联系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爱的符号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