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持敬思想探析

2017-04-20 17:00陈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朱熹

陈月

摘 要 中国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到了宋朝出现了理学,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主张通过“持敬”的内在道德修养,来摒弃人的过分的欲望诉求,以使“天理”澄明。“持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在朱熹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朱熹 持敬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1朱熹持敬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中国商周时期,就有敬天敬祖的说法,不过在那时,敬主要表现出的是一种宗教情感。在周公时,在“敬天”的同时提出了“敬德”,使“敬天”的宗教情感转变为人的道德修养,人通过“敬德”而得到天的保佑,这虽然还是强调了天至高無上的主宰作用,但同时也承认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德性修养达到至善。到春秋时期,孔子一向以继承周礼为己任,在周公“敬天敬德”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德性的内在修养。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并不是畏惧,而是敬畏,“天命”也更侧重于人内在的道德德性。在儒家看来,人无法追求形体生命上的永不灭亡,但是可以从德性上实现,这就需要敬的工夫。在孔子看来,“敬”的情感是神圣的,“敬”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更要关注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就像《论语》中所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还提出了“修己以敬”的观点,要求人们修养自己,保持恭敬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个人的做事方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持敬的思想经过古代封建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到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宋儒们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程朱理学,提高了“敬”的地位,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使之成为了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周敦颐首先提出了“主静”的思想,引起了理学家们的重视,他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把“主静”确立为个人修养的方法,他还提出了“无欲故静”,要达到“静”的状态,要做到“无欲”。这种对于佛、道两家思想的吸收,受到了理学家们的重视。

到了二程时,他们认为“主静”的说法佛家和道家的味道太重,“才说静,便入于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便用“主敬说”代替了“主静说”。二程在孔子持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识得仁体,以诚敬持之”和“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持敬思想。这为朱熹持敬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敬”作为二程德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一无适”。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为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敬就是主一,一就是要专心于一处,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二程在面对“敬”和“静”的关系上认为,“敬”贯穿动静,“静”是“敬”的一个修养方法,但不能把“敬”等同于“静”。“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换做敬。”二程并没有完全否定“静”,程颢的“静坐”“静观”都强调了要在“静”中去体验,这一点被李侗等人发展成为在“静坐”中体验喜怒哀乐之未发之气象,这一点对于朱熹颇有影响。

朱熹作为儒学传统的捍卫者和继承者,经过他的阐述与发挥,敬成为德性修养,实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2朱熹持敬思想的内容

朱熹认为“敬”在儒家思想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敬字工夫,乃是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顷刻间断。”“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一主乎此,更无内外精粗之间。”“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工夫,皆从此出。”由此不难看出“敬”在朱熹心中的地位,它是所有善的根本,是心性涵养,体察天理的重要途径。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多次出现“持敬”、“主敬”、“居敬”的范畴,虽然在表述方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三者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朱熹认为“敬”可以解释为“畏”。“敬只是一个畏字。”这个“畏”并不是指恐惧,而是强调对天命的敬畏。同时,朱熹对“持敬”的理解还继承了二程的“主一无适”、“整齐严肃”,谢良佐的“常惺惺法”以及和尹和靖的“其心收敛不容一物”。

朱熹有很多关于“敬”的解读,首先,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认为做到敬必须心要“主一无适”。“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持敬”的方法就是要心时刻保持着“主一”的状态,“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做事要专一,时刻保持谨慎敬畏的状态。朱熹还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解释了“无适”,“无适之为一,无适是个不走做,且如在这里坐,只在这里坐,莫思量出门前去;在门前里,莫思量别处去。”也就是要使心不产生偏差,心中有一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

其次,朱熹认为“持敬”不仅要做到内心的“主一无适”,在外在表现上也要做到“整齐严肃”,他的这一观点也是继承了二程的思想。“问敬,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言恰,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朱熹认同二程说的人要通过外表的整齐严肃来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要做到表里如一。朱熹认为,外在的整齐严肃也会影响人们的内心。只有内外都坚持用“敬”来统筹,才能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第三,“持敬”要做到“常惺惺”。朱熹的这一观点是继承和发展了谢良佐的观点。“常惺惺”就是要时常提撕自己的内心,使心保持谨慎、恭敬的状态。“惺惺”是使心不昏昧、不糊涂,保持着心的清明,只有心的清明才能做到“敬”,“或谓每为念虑搅扰,颇姑工夫。曰:只是不敬。敬是常惺惺底法。以敬为主,则百事皆从此做去。”“敬只是常惺惺法。所谓静中有个觉处,只是常惺惺在这里。”所以,人们时常保持内心的谨慎恭敬,就能够使心回归自己的本位。如果内心稍有松弛,就会提醒自己,收拾好精神来应对世间的万事万物。

最后,“持敬”还需要做到“收敛身心”。朱熹说“为学大要,程子推出一个敬字与学者说,要且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放在模匣子里面,不走作了,然后逐事逐物看道理。”“收敛身心”并不是静坐在那里,心中全然寂灭的状态,而是心中存有敬畏之情的“收敛身心”,这跟“畏”的内涵相似。“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

朱子认为“主一无适”与“整齐严肃”、“常惺惺”、“收敛身心”都是达到“敬”的必要条件,在内做到“主一无适”、“常惺惺”、“收敛身心”,在外做到“整齐严肃”,内外并重,自然就能达到“敬”的状态。

3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朱子的“持敬”思想對后世的影响很是深远。不仅仅是对个人、社会有深远的影响,还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大改革,是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完善。他突破了传统儒学的“以名为教”做法,强调通过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能动作用,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振兴了儒学的发展。其次,朱子的“持敬”说使理学的心性修养方法更充实,使理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朱熹的“持敬”思想是儒学心性思想的一次改革,不仅在儒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历程中,乃至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朱子的“持敬”对现实生活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总之,朱熹所提倡的“持敬”思想,把“持敬”作为人自身修养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人们用一种敬畏的态度对待天理天命,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对待自己。这种敬畏之情,既是对待自然天理法则的敬畏,也是对待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的敬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敬”我们为学和为道的根本态度。可以说,对人世间的一切事物,若是根本没有同情与敬意,也就根本不会有真实的了解,我们对待研究和接触事物一样要有敬意。朱熹的持敬说,是一种建立在每个主体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的迷失,有重要的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北京:三联出版社,2010.

[4] 钱穆.朱子新学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 余英吋.朱熹的历史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11.

[6]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 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4.

[9] 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朱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朱子深衣”与朱熹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