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美术教学中对变体画的认识

2017-04-20 23:39王燕珍
智富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毕加索美术教学应用

王燕珍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变体画与摹写的关系来理清概念,并且以毕加索的作品为例来解析其表现性的主要特点,并通过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分析来体现它的意义。

【关键词】变体画;毕加索;美术教学;应用

一、变体画的概念及与摹写的关系

所谓变体画是对同一张画用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表达方式加以处理,以新的绘画语言“表现”新的绘画形式和主题思想。

谈到变体画不得不提到传统意义上的摹写,它与“变体画”不同的是以遵循“再现”前人的作品为要领。例如印象派早期的法国画家马奈钟情于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马奈以相同的构图,相似的色调和笔触对委拉斯凯兹的《扮菲利普四世的小丑》进行了模仿如(图1)。

这里我们可以定义为:摹写——“再现性”地呈现前人的作品;变体画——“表现性”地呈现前人的作品。两者呈现出各自独立的审美特征,而“表现性”是对“再现性”的进一步加工处理。

二、何为表现性与再现性

再现具有客观还原物象的特性,表现则带有主观创作的动机,以毕加索《公牛》(图2上部分)这一题材的探索为例,(a)着重对公牛体量感及质感的再现;(b)着重分析其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呈现已退居其次;(c)放弃对皮毛质感的外在呈现,抓住整体的结构关系,以尽可能简练的形式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d)继续在可以识别的限度里,精简其内部结构,提炼并夸张可表现整体的外形主线条,将细节减至最少。这一系列的造型变化,体现作者从具象再现到抽象表现的创作全过程。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同样以牛为题材(图2下部分),(a)主要从色块分布上呈现出奶牛与环境的整体关系;(b)对整个图式进行几何化,并加以分割重构,表现作者对画面中有趣味性的色块分布,保留了奶牛的主要特征;(c)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加简化,去除所有的曲线,抽象为纯色块的分布,但线条的分割仍体现了对奶牛整体结构特征的把握,是典型的硬边抽象范例。以上的两个例子,不难发现绘画中“再现性”与“表现性”是主要的呈现方式,可以对同一物象从图式中不断地从具象再现到抽象表现进行演变。

三、以毕加索的变体画为例

变体画是画家“表现性”地再现他人作品的绘画形式。看毕加索对印象派早期画家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图3)进行的三张变体研究,三张变体画从以线条为主要呈现方式到以块面为主的表现,对原图式进行了很大胆地破坏,最终毕加索用自己独特的立体式语言对画面进行重新整合,体现出全新的绘画图式。

又例如毕加索对17世纪巴洛克时代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的巨幅油画(图4左上方)的演变。原画《宫娥》真实地再现了委拉斯凯兹为国王和王后画像的场景:国王和王后并未占据主体画面,而在镜中出现,画面里出现了正在作画的委拉斯凯兹和正在观看这一场景的小公主及其随从们、侍卫和爱犬。作者用高超的写实技法把这奇妙的构思呈现在观者面前。毕加索一直倾心于对此图式的研究,并进行重新演绎,前后进行了30多幅变体画的尝试,如(图4下方)就是其中的一幅。毕加索采用立体主义的语言,以一种新方法来解释图式所呈现的现实。作者的着眼点已经不是再现场景,当表象的探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时,有效的方法是把具象中的形体拆开、分解。在此幅作品中,毕加索以多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层次分明的色块来解构人物、背景与空间,就像建筑师在构筑平面那样,重新对委拉斯凯兹的《宫娥》进行表现,极具主观色彩。从毕加索单独对小公主肖像所做的变体(图4右上方)不难发现,从黑白体现到色彩应用,无不体现毕加索对《宫娥》这张作品进行变体时的那份“表现性”的再创作。

四、变体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概括与提炼

在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物象的观察并不整体,往往过度关注细节的刻画,缺少对于画面整体地把握,最终的作品让人感觉是看到什么画什么,画面凌乱而花哨。

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概括、提炼”来学习如何提取重点,也是绘画造型基础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采用线条和体块两种方式进行概括和提炼。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平面、立体、具象、抽象均可用线条来表达。对学生而言,线条并不陌生,把它作为简化图式的元素,简要明了,便于理解。

用线条作为概括与提炼的主要手段去简化图式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①線条肯定;

②省略细节的刻画,表现大的形体及势态线;

③明确交代线条之间的前后空间秩序。

用体块去概括与提炼作品图式,主要是加入了体量的概念,从而增加对空间深度的理解。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训练时需要的注意点如下几点:

①用简单的几何体去塑造(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②省略细节刻画,注重主体动态分析;

③交代体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大小体块之间如何衔接。

摹写与演绎

摹写和演绎可理解为:用自己特定的造型语言仿效并编写大师的图式,从而理出作品内在的构成形式。它的主旨是用绘画造型语言中最基本的点、线、面来摹写和演绎大师的作品,从而了解点、线、面在图式中独有的审美特征。

演变与再创作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求变及再次创作。演变的“变”是对原图式的破坏,甚至摧毁;再创作的“再”是对原图式的重新构建。两者有先后关系,即“先破后立”。原图式与临本之间并非毫无联系,而是有着白石老人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妙趣。演变和再创作是创意临摹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后期训练的重点所在。

五、认知变体画的意义

变体画可以说是新“摹写”,是主动且有意识的去破坏原图式,探寻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绘画表现手法。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画作的“变体”实践,在再分析、再提炼和重新组织中架构出新图式的审美图式和审美意识,有利于我们训练敏锐的观察力、造型能力、创造力,从而提高综合艺术修养,增强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创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毕加索: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M].北京:中国书画出版社2012年1月

[2]何政广: 世界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

[3]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猜你喜欢
毕加索美术教学应用
《梦》和毕加索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