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中的雄壮 悲苦中的圣人

2017-04-20 18:51牛秀春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两联夔州羁旅

牛秀春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分别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和唐代宗大历二年流寓夔州时所作,《登岳阳楼》是杜甫在大历三年(768年),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时所做,这三首借景抒情诗出奇的相似,本人总结为“萧瑟中的雄壮,悲苦中的圣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以下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闻名,秋风用一“急”字给人肃杀之气,天用“高”字使得独自登高的诗人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尤其渺小和孤单,猿鸣用一“哀给人无尽的悲凉之感。渚和沙用“清”、“白”这样的冷色调给人清冷之感,“鸟飞回”让我们马上想到诗人在“旅夜书怀”中写的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长期羁旅漂泊无依的诗人不正像这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吗?所以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看到落叶飘零,诗人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黄叶飘落还能落叶归根,自己漂泊十年之久却还无法返回家乡真可谓老无所归,这是何等的悲凉。长江——“一泻千里,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韶光易逝,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长江不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诗的首联虽然极力描写出了萧杀悲凉的秋景,但颔联萧萧而下的落木,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雄浑高远,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雄浑,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所以整首诗的写景部分真可谓是“萧瑟中的雄壮”。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所以全诗最后两联作为抒情部分既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哀,也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真可谓“悲苦中的圣人”。

其次《秋兴八首》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苍凉之状。但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给人雄浑壮阔之气,所以前两联写景的特点也是“萧瑟中的雄浑”。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可是我杜甫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整首诗似乎只是通过写景抒发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但颔联中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诗人在漂泊无依的时候还不忘国事,真可谓是“悲苦中的圣人”。

最后《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此时登上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很高兴。但“昔”与“今”,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化为一声长叹,我们仿佛看到阴沉沉的天底下,两鬓如霜的杜甫衣衫褴褛,带着一身的疲惫步履蹒跚,艰难的登上岳阳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却是在自己颠沛流离,友人故去,贫病交加的时候,再加上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眼前浩瀚汹涌的洞庭水丝毫激不起他昔藏胸中的豪气,而只能衬托出他沙欧似的渺小、孤单,不仅让人悲从中来。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个“坼”字诗人写的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从中间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明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景象。所以前两联的写景仍然具有“萧瑟中的雄壮”的特点。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尾联“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陽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是诗人在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所以全诗最后两联作为抒情部分同样既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哀,也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真可谓“悲苦中的圣人”。

所以本人认为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萧瑟中的雄壮,悲苦中的圣人”。两首诗的景物描写都在萧瑟悲凉中涌现出一种雄浑之气,足见诗人心胸之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不愧为圣人,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猜你喜欢
两联夔州羁旅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黄海蓉作品选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枫桥夜泊
王玉岭艺术作品欣赏
杜甫夔州诗与三峡文化关系论说
颈康细粒剂配合两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
政权变迁下的梁末北迁士人羁旅心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