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单亲大学生绝望感及其影响因素*

2017-04-21 01:44解应平郑德伟张增国孙宏伟陈新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单亲总分态度

解应平 郑德伟△ 张增国△ 孙宏伟 陈新岗

①中国.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E-mail:dwzheng@163.com ②山东大学 △通讯作者

高校单亲大学生绝望感及其影响因素*

解应平①郑德伟①△张增国①△孙宏伟①陈新岗②

①中国.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E-mail:dwzheng@163.com ②山东大学 △通讯作者

目的:探究单亲大学生绝望感水平以及单亲大学生绝望感与生活事件、功能性失调态度的关系,针对于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山东省12所高校内采用BECK绝望量表(BH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功能失调态度量表对991名普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亲大学生在对未来的期待因子上得分与非单亲大学生具有明显差异(t=2.21,P<0.05);单亲男性大学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寻求赞许(t=2.69,P<0.05)和认知哲学(t=2.37,P<0.05)因子上得分与单亲女性大学生有明显差异;生活事件和绝望感相关(r=0.60,P<0.01),绝望感与功能性失调态度相关(r=0.56,P<0.01);脆弱性、完美化、健康适应、吸引和排斥、认知哲学、丧失对单亲大学生绝望感有62%的预测作用。结论:加强对单亲大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单亲男性大学生,要引导其改变认知和构建方式以减少其绝望,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

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

单亲大学生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教育成年而进入大学的学生[1]。父母离异是一个重要的负性生活事件,一些承受能力弱的单亲大学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绝望感,这些消极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单亲大学生体会到的来自家庭内的关心和支持比非单亲大学生的少[2],多采用中间型或者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3],其人格障碍患病率是非单亲家庭大学生的5.9倍[4]。由此可以看出,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

绝望感是个体对某种目标有较低的期待、或对获得成功有较少信念[5],是一种对未来所持有的消极观念和消极期待[6],研究证明绝望感与特定的压力有关[7],是预测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8],是筛选大学生自杀危险人群的重要依据[9-10]。

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有时间累积效应[11],其对儿童造成的应激效应能够持续10年以上[12],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和亲子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持续3~4年[13],因父母离异,孩子可能还会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会形成固定的认知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来探究生活事件和认知障碍是否影响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以往绝望感、生活事件作为抑郁或自杀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讨论,功能失调性态度是抑郁的预测因子[14],因此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和绝望感之间从理论来讲是有紧密相关性的;另外关于大学生绝望感影响因素的探究中,有认知情绪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绝望感的调节研究[15],有针对生活事件、心理复原力与绝望感的研究[6],却鲜有涉及关于绝望感与青少年生活事件、认知障碍的研究。

因此,本调查选择以单亲大学生为对象,了解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现状,探讨单亲大学生绝望感与其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和自身存在的认知障碍的相关程度;探究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的影响因素;完善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的理论研究,了解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现状,可使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尽早对有自杀意念的单亲大学生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降低单亲大学绝望感或自杀的风险。探究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单亲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针对山东省12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分层,分别从山东省西部、中部、东部抽取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大学,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青岛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大学。按照学校专业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共抽取了1050名在校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91份(94.4%)。

1.2 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包括性别、独生子女、单亲。

1.2.2 BECK绝望量表(BHS) 共20个条目,有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和对未来的期望3个因子,每个条目有“是”与“否”两个选项。3个维度总分构成绝望感总分,分值越高,绝望感水平越高,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62[16],效度良好。

1.2.3 功能失调态度量表 共40条项目,包括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8个因子,分数越高,认知障碍越严重,分半信度为0.84,α系数为0.88[17],效度良好。

1.2.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由刘贤臣等编制,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共3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0.85,分半信度0.88,重测信度0.69[18],效度良好。

1.2.5 施测 本次研究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提前培训好的调查员进入现场宣读指导语并发放问卷。实施测试时调查员要保证合适的施测环境,尽量保证被试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自完成问卷。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1.0建立数据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单亲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单亲大学生32人(3.23%)。依据杨军[6]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组,0~8分为低绝望感组,9~20分为高绝望感组,单亲大学生的人口学分布特征见表1。

表1 单亲大学生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表2 单亲与非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水平差异()

表2 单亲与非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水平差异()

注:*P<0.05,**P<0.01,***P<0.001,下同

项 目 单 亲 双 亲 t P对未来的动机4.94±1.36 4.63±1.48 1.30 0.19动机的丧失 6.23±1.50 6.03±1.62 0.73 0.47对未来的期望3.42±1.37 2.88±1.58 2.21*0.03绝望总分 14.59±3.28 13.53±3.56 1.79 0.07

2.2 单亲与非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水平比较

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亲大学生和双亲大学生在对未来的期望因子上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单亲大学生在对未来绝望感因子上得分高于双亲大学生且有统计学意义,在绝望感总水平、未来动机、动机的丧失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2.3 单亲大学生绝望感、功能失调态度和负性情绪事件在性别、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在人口学变量的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男、女单亲大学生在功能性失调态度量表的寻求赞许和认知哲学因子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绝望感和生活事件量表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是否为独生子女在3个量表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4 青少年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性量表与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的相关

对绝望感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绝望感总分和脆弱性、吸引与排斥、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认知哲学、功能失调态度总分呈正相关,对未来的动机因子与脆弱性、吸引与排斥、强制性、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功能失调态度总分呈正相关,动机的丧失与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认知哲学、功能失调态度总分呈正相关,对未来的期望因子与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功能失调态度总分呈正相关,见表3。

表3 单亲大学生绝望感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相关(r)

表4 单亲大学生绝望感与生活事件之间的相关(r)

再做绝望感与生活事件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绝望感与生活事件呈正相关,对未来的动机因子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动机的丧失与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对未来的期待因子与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见表4。

2.5 绝望感与生活事件、功能性失调态度量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后退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绝望感和生活事件、功能性失调态度呈明显线性相关关系,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脆弱性、完美化、吸引和排斥、认知哲学与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适应、丧失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10.45+0.86脆弱性-0.83完美化+1.04健康适应+0.29吸引和排斥+0.28认知哲学-0.45丧失,调整后R2为0.62,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2%,即6个因子能联合预测绝望感62%的变异量,见表5。

表5 绝望感与生活事件、功能性失调态度的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

3 讨 论

单亲大学生对未来的绝望感明显高于非单亲大学生,绝望感被认为是不良的认知图式,人们对未来的期待都是建立在现有认知和以往经历上的,如果现有认知和经验都是消极负面的,人们对于未来的建构也将是暗淡无光的。

3.1 单亲大学生性别在绝望感、功能失调态度和生活事件的差异

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和生活事件得分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在功能失调态度的寻求赞许和认知哲学因子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得分明显大于女性,意味男性在寻求赞许和认知哲学上认知障碍更严重。个人认为这与社会对男性的角色期待和男女思维方式差异有关。

3.2 是否独生在单亲大学生绝望感、功能失调态度和生活事件的差异

是否独生在绝望感、功能失调态度和生活事件均无明显差异,说明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有无兄弟姐妹的陪伴都无明显积极意义。

3.3 绝望感和生活事件的相关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学习、工作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19]单亲大学生绝望感水平与生活事件呈正相关。

生活事件是促使大多数经历者改变其熟悉生活方式[20],由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的总分数和各个因子与生活事件中健康适应、受惩罚因子的正相关程度最高,因此干预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可以从加强其体育锻炼、多对其进行表扬以及减少惩罚等方面入手。

3.4 绝望感和功能失调态度的相关

单亲大学生绝望感水平与功能失调态度呈正相关,本次调查中,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与绝望感的总分及各因子相关性较高,因此对于单亲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他的强制性思维、多给予切合实际的表扬以及树立自立自强信念来降低其绝望感水平。

3.5 绝望感与生活事件、功能性失调态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脆弱性、完美性、健康适应、吸引和排斥、认知哲学、丧失与绝望感明显符合线性回归,可预测绝望感的62%。其中脆弱性、健康适应、吸引和排斥、认知哲学是绝望感的危险因素,脆弱性意味单亲大学生会调动大部分能量去认知和处理应激源,身心承受能力差,经常焦虑不安,个体越脆弱就有更加强烈的绝望感;依据身心交互模型理论,身体素质会影响心理健康,身体越差,体验的绝望感就会越强;吸引与排斥讲自我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一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解释越错误,绝望感越强;认知哲学涉及是否能悦纳自我,不能悦纳自我的,绝望感越强。

完美化和丧失是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的保护因素,大学数研究者认为,一定程度内的完美化对个体会产生积极影响,单亲大学生来自父母的约束力下降,一定程度的完美化是增加自我约束,可以促进自身正向发展[21];丧失是指亲人急病或去世、东西丢失或被盗,本人认为,丧失会让人珍惜现在的时光和身边的一切事物,因此是保护因素。

绝望感作为一种负性、消极情绪的存在,对单亲大学生的身心是较大危险因素,为降低单亲大学生的绝望感水平,我们可以对单亲大学生加强认知方式训练、正确认识生活事件、适度的完美化倾向和积极的应对态度,并通过系统脱敏法或暴露疗法减少应激时过度的能量调动。

本次调查研究得出普通大学生人群中单亲大学生的比例是3.2%,处于高绝望水平的占25%,填补了关于单亲大学生绝望感研究的空白。提示高校应加强对单亲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尤其针对单亲男性大学生,要引导其改变认知和建构方式以减少其绝望感,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健康成长。

[1]陆莲芳.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校卫, 1996,17(5):386-388

[2]刘媛,姜潮,林媛.单亲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604-606

[3]陈冰容,徐秀梅,陈怡华,等.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47-1258

[4]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96-98

[5]杜睿,江光荣.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8):1437-1452

[6]杨军.大学生绝望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 (11):155-157

[7]Bum Jung Kim,Kristen Linton,Sean Cho,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hopelessness,and depression in older korean immigrants[J].Plos One,2016,11(1):1-11

[8]王永学,孙梅玲,龙金亮.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90-91

[9]Palmer E J,Connelly R.Depression,hopelessness and suicide ideation among vulnerable prisoners[J].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2005,15(3):164-170

[10]Brothers B,Andersen B.Hopelessness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oping with recurrence [J].Psychology,2009,18(3):267-275

[11]骆伯巍,武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特点影响的时间累积效应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8(4):22-28

[12]王惠萍,张积家,曲世琏,等.父母离异儿童应激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1):45-49

[13]夏勇.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长期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6(2):7-13

[14]蔡琳.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抑郁症状预测作用的追踪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5]刘小娟,陈冲,杨思,等.认知情绪调节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焦虑、绝望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8):987-988

[16]孔媛媛,张杰,贾树华,等.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86-688

[17]蔡琳,朱熊兆,彭素芳,等.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在青少年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61-164

[18]刘贤臣,刘连启,刘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34-36

[19]赵玉芳,赵守良.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11-515

[20]张敬悬,刘桂花,翁正.生活事件与应激[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9(2):31-34

[21]Hamachek D E.Psychodynamics of normal 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m[J].Psychology: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1978,15 (1):27-33

Hopeless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Single-Parent Family College Students

XIE Yingping,ZHENG Dewei,ZH ANG Zengguo,et al
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China

Objective:To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of hopelessness between single par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nonsingle parent students,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hopelessness,life event an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hopelessnes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non-single parent students.Methods:This study used Unified Questionnaire and adopted method of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991 college students of twelve colleges in Shandong were invited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then SPSS 21.0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The score of single parent colleg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 single parent college students,especially,in the hope of future(t=2.21,P<0.05);Male’s score was higher than female at seek approval dimension(t=2.69,P<0.05),at cognitive philosophy dimension(t=2.37,P<0.05);The score of life event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hopelessness(r=0.598,P<0.01);The score of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hopelessness(r=0.56,P<0.01);The score of fragility,perfect,health adaption,attraction and repulsion,cognitive philosophy,losing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scores of hopelessness of 62%.Conclusion:Pay more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with single parent,especial male students of them.Help them change their cognition to relieve feeling of hopelessness,prevent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Single parent college students;Hopelessness;Life events;Dysfunctional attitudes

R395.6

A

1005-1252(2017)03-0425-04

10.13342/j.cnki.cjhp.2017.03.029

2016-10-25)

http://www.cjhp.com.cn/

潍坊医学院“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资助课题(编号:XT1407001)

猜你喜欢
单亲总分态度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单亲妈妈张柏芝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