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心理与教育关系

2017-04-21 23:57杨静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精神分析幼儿教育

杨静

【摘要】文章对幼儿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出了要求,让主导者变成幼儿。教师要积极努力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塑造幼儿积极的人格品质,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幼儿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肯定和发挥,最终实现人的最高价值,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情绪阶段;幼儿教育;精神分析

一、外部环境影响儿童

(一)父母上的“共情”与幼儿

儿童研究者布罗迪博士曾跟作者通信回答作者的问题,23年的研究带给她什么?她回答: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共情是一种情绪反应。所谓共情是一种感情迁移,感情共鸣。从婴儿早期开始,就观察出婴儿间的啼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再例如母亲生病时,父亲对母亲的关爱照顾,幼儿会就父亲行为进行一定感情迁移,用自己幼稚的行为去关心母亲。共情具有一定情绪感染,能体会别人体验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植根于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动态的情绪互动的关系中。父母在这方面树立榜样是儿童展现共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亲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孩子会从父母亲的行动上受到更多的影响。

(二)文化与幼儿

幼儿发展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影响儿童的典型行为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也给儿童提供了行动与思维的重要发展平台,包括玩具、传统工具和符号系统。例如语言和数学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发展理论称为社会文化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主要探讨社会因素是怎样影响人的认知和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思维的。遗传上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幼兒园文化是幼儿园之魂,它代表了幼儿园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它是形成幼儿园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让每个幼儿健康、活泼、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这些话都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要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要关注幼儿园是否利用各个环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与幼儿

上文谈的是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现在谈论创造文化的另一个除家庭以外的地方,那就是幼儿园。将学前儿童送到更好的幼儿园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更好的幼儿园在父母眼里等同于更好的环境,影响儿童的受教育品质、培养各方面能力、与人和谐发展等,塑造幼儿人格,归根结底依然是幼儿发展问题。基础往往决定很多方面,需要建设规范、温馨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家长放心的幼儿园。

二、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发展贯穿一生。发展是指在个体的一生中,为了适应自己选择或生存的环境,个体在能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生命全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反过来,该时期的经历又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发展。每一时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各个时期又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此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儿童时期的发展。生命早期情绪沟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是胎儿期~6周,对情绪信号的初始反应,如:新生儿对其他新生儿的哭和消极面部表情做出反应的能力——哭声的感染性;新生儿对言语韵律学效价的反应是在母亲的母语里而不是非母语里产生。

阶段二是6周~9个月,简单交流,能够与看护人互动。这种现象说明婴儿具有某些有限的能力,能理解看护人的情绪效价,能理解看护人对婴儿的情绪,然后婴儿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看护人保持一致。看护人对婴儿情绪的不敏感也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影响。

阶段三是9个月~18个月,行为调节和参照性交流,婴儿开始有能力参照成人的手势、姿势进行交流,即妈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8~10个月之前,婴儿没有明显的倾向追随,凝视或看父母的手势指向。到9个月,婴儿开始展示这种对参照行的理解,这种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婴儿还有情绪分享、情绪记忆能力。

阶段四是18个月~2岁以上,他人意识情绪,强调对他人做出情绪反应的重要性的出现,如羞愧、内疚、自豪等。

之后便到了儿童记忆、思维、道德等形成的一个简单体系形成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可见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发展是多维度、多向的。发展不会仅仅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无论是外形特征还是个人能力,这时儿童基本上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向上发展。之后,发展逐渐表现出一种动态平衡。这个时期,个体的自理能力普遍提高。

例如小朋友们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学会自己吃饭,同时语言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上升。这个时期需要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挖掘儿童潜能,形成基本的“三观”,注重一些良好品质、行为等的培养。即在此时期内,幼儿园的老师便如一个园丁,幼儿们是幼苗,园丁们对幼苗的培育、塑造等与其未来是否长成参天大树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幼儿开始对自我情绪有较为清晰的觉察。研究表明,儿童将情绪指向某人某物,就会对引发其情绪反应的原因做出响应。实验显示,儿童知道情绪因目标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如同两个不能够出去游戏的小儿童,一个是由于受伤而无法出去玩,一个是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放弃出去玩的机会,这两个儿童体验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前者会体验到愤怒,而后者却是悲伤。面对冲突时,能够觉察自我情绪的儿童更愿意与他人沟通。儿童对多种情绪的觉察,开始辨别和理解他人情绪,幼儿对自我情绪的释放与控制是其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基本理解。理解和判别他人情绪并对自我行为进行调节,于是便形成了或坚韧不拔,或恣意妄为,或关心理解他人等性格或品质。由此可见引导的重要性。

婴儿时期情绪的引导靠的是家长,而在儿童时期情绪的主要引导者变成了幼儿园的老师们,这也是近年来社会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的原因之一,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

三、研究幼儿心理与幼儿园的关系

从一个初生的没有一点生存能力的婴儿,到逐渐晃晃悠悠地走路,一词一句说话,再到掌握了特有的逻辑说出许多童言无忌的妙语,认识更多的成年人,不可或缺的便是引导和教育。幼儿园的存在为幼儿受规范引导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于幼儿群体具有自身特点,例如无法准确表达出较深层次的想法,对待各类事物认识不清的特性等,这时需要的就是老师们对幼儿身心特点作比较准确透彻的把握。当幼儿有某些行为表现时,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其心理和动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疏导、帮助、教育等,以便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其身心健康成长。

从教育方面来说,幼儿园老师们对幼儿心理的研究可更好地针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填鸭式教育。幼儿心理具有共通性,研究幼儿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对人类更好发展的研究,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研究幼儿心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幼儿心理知识应用到在幼儿园教学中。俗话说从娃娃抓起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规范、温馨、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让家长放心的幼儿园教师,研究幼儿心理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学能为幼儿园管理注入新的理念,同时也对管理者即教师、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努力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塑造幼儿积极的人格品质、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人的最大价值,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婴儿、儿童和青少年[M].桑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7.

[3][美]David R.Shaffer.儿童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英]茱莉亚·贝里曼.发展心理学与你[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心理学[M].桑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美]艾利森·戈波尼克.摇篮里的科学家[M].袁爱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精神分析幼儿教育
动画“情结”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