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青春别样红

2017-04-21 12:09熊臻嘉
东方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

熊臻嘉

摘要:《论语》中的儒家文化蕴涵了丰富深厚的树人育才理念,对“人”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处于人格理想成型阶段,作为民族复兴重任的挑梁人,将高等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儒家育人文化的溯源渗透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大学生日后的人生发展,特别是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人格理想;责任意识

当代社会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则首先需要理想与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构建的主力军,不仅要求这个群体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肩负民族发展复兴的重任感,且具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塑造,方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仍然还需要从远古的孔子育人理念中吸取精华,溯源最质朴最本真的儒家育人文化,为人生之花培根。

一、《论语》中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

“学”在《论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学而》作为《论语》开篇就不难看出。学习在《论语》中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无论是学习本身,还是交友、为政、孝悌等其他方面,孔子总是以师者的姿态向弟子们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教育學生们,让他们在生活中少走弯路,多“向贤”、多“为仁”,而这一切都首先需要本着“学”的态度。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论“学”的思想,主要包括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如孔子所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 即在做人之余还要加强学习。但在孔子看来,知识学习又不是最终目的,把知识学习贯彻到做人修德的实践中,把理论内化为真知并借以提高德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一方面,学习知识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才能有利于促进道德发展;另一方面,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对才能和成就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现状

虽然如今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还是要看到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在人格培养方面出现暂时的缺失。

理想追求淡化,道德意识淡薄。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淡化知识文化学习。很多同学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一份好工作,于是松懈了对学习的追求。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人便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盈内心和充实人生。学习又分为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而大学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是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也利于我们“为人”的学习。而目前很多高校出现的这些“不正”学风,跟高校本身的应试教育也有一定关系。大学里只要不挂科、补考能过就能顺利毕业,中国大学教育的“严进宽出”模式造成了大学生“考上大学有了保证”“60分万岁”的错误认识。此外,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同学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就如《论语》中所倡导的“学”的思想,学习知识很重要,做人方面的学习更重要。师者,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解惑”,更是百年树人的“传道”。

追求索取,个人主义膨胀。很多同学在大学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缺少付出与奉献的精神,只追逐自我名利的实现。而在就业择业等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一味追求自我价值的回报。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从而淡化知识文化学习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总认为社会不公,追求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这是大学生价值理念发生偏差的原因,也是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初衷相悖的。教育,不仅是教化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里植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中国情愫,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少年强,则国强。若中华少年能自强于世界,民族复兴的东方中国梦亦不远。

三、大学教育寻根儒家文化,汲取人生启示

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可以寻根儒家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树立崇高理想。《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句子很多,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生只有加强专业文化的学习,才有立身社会、发挥才能的资本。而学习又利于我们树立崇高伟大的理想。孔子的伟大志向是“修己以安百姓”。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孔子平生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尝尽艰辛,始终未放弃其济世安民的理想。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座右铭为后世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战胜困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孔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以此为导向,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并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古代文化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气氛,而儒家的“君子有终身之忧”表现的最为充分。因此,人文教育必须弘扬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精神,提高其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使之不为物质欲望而丧失人格,发扬不平则鸣、甘作社会栋梁、不屈不挠的精神,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有益于人民的人,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由此可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自我理想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与国家“同呼吸 共命运”的伟大理想,与《论语》中儒家文化的内核同根同源。大学生应溯源儒家思想,让青春有根可寻,让人生的构建与发展多一份厚重与责任,也是《论语》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玉芳.大学生人格教育[J].经济管理,2006(1).

[2]郑小丽.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G].教育与职业.2009.

[3]张自慧.论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对大学生道德理想与人格追求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G].2008(9).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强化高校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培养可靠的事业接班人
美好人生来自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浅谈贵州省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浅谈冶金装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有效提升少儿图书编校质量探析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军队财务收支管理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