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策略

2017-04-22 22:02雷鸣袁瑞芳
出版广角 2017年6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现实图书

雷鸣+袁瑞芳

【摘 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兴起,梳理了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出版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给出了其未来发展策略的建议。

【关 键 词】增强现实技术;儿童科普读物;出版策略

【作者单位】雷鸣,湖南大学出版社;袁瑞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计算机处理能力将虚拟的信息实时叠加到现实世界的信息之上,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认知[1]。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就是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于传统的儿童科普读物,将静态的图文和互动的三维动画相结合,使抽象的科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场景中生动的存在,让读者深入体验的立体科普读物。相较于传统儿童科普读物,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更美妙、更生动,更具强烈的感官冲击。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带给读者神奇而魔幻的阅读体验,不仅有助于儿童阅读兴趣的提升,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出版数字化转型之际,我国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探索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传统儿童科普读物出版模式创新。那么,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出版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相关出版机构又该如何应对?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兴起

作为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儿童科普读物是伴随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是儿童走近科学、认知世界的桥梁。随着电子屏显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电子书凭借着绚丽动感的内容展现形式、良好的互动操作模式不断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传统利用陈述性文字进行知识传达的方式,已经难以滿足当今科技时代背景下儿童对知识的渴求。然而传统纸质书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内容的稳定性与阅读的舒适感能让读者静下心来。通过阅读纸质书可以训练儿童的专注力和耐心,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无法回避数字阅读进入儿童世界的事实,亦不能就此放弃纸质阅读的优势。基于此,很多出版机构开始寻求一种新旧媒体优势融合的技术创新方法。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国内最早探索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出版社,其在2013年即出版了《孩子的科学》一书。但由于当时增强现实技术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并未取得很好的市场效果。其后,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多家出版社涉足了增强现实类图书的出版。2014年,接力出版社推出了引进版图书“香蕉火箭科学图画书”系列。2015年,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由哈尔滨雪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著的增强现实三维立体科普书《史前陆地王者》。同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恐龙大世界”系列图书。这些出版单位或自己研发技术开发产品;或与技术公司合作,资源共享;或直接引进国外成熟产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当时的技术瓶颈和成本限制,大多数出版单位只是浅尝辄止,并未开发出引发市场消费的爆款产品,直到2016年中信出版社“科学跑出来”系列图书的推出,才将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推向社会大众的视野,从而带动了增强现实类图书的出版市场从探索阶段转为市场狂热追捧阶段。

二、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分析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现状,笔者通过在亚马逊、当当、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增强现实少儿科普”“AR少儿科普”“3D少儿科普”等几个关键词,初步汇总了目前国内出版的主要的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2013—2016年,全国一共出版了14套66册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共有14家出版机构涉足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从读者反响上来看,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以其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广受家长和儿童读者的好评。据相关人士透露,一种AR儿童科普读物在当当网、天猫商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一个月内平均销量上万[2]。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还存在诸多问题。

1. 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在AR技术革命热潮下,我国很多出版机构选择去做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只是盲目跟风,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营销宣传手段,对图书的策划开发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进版图书占主导地位。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出版的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有67%是引进版权的图书。我国还处于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出版的起步阶段,引进国外优秀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学习、借鉴,找到差距。然而,多数出版机构对引进的图书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不是消化吸收乃至超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创新。二是本土原创图书在选题上重复雷同,同质化严重。纵观我国当前出版的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以恐龙为选题的图书几乎占据所出版图书的一半,它们不仅在包装和形式上相似,内容也大同小异,存在严重抄袭与模仿的现象。

2. 图书内容说教性过强,缺乏趣味性

目前,很多出版机构以为有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助阵,不管图书本身内容如何,都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读者的青睐,以至于目前我国出版的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都着重于对增强现实技术独特的魔幻色彩方面的打造,而忽视了对图书纸质内容的创作。从目前出版的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来看,很多图书在形式上制作精美,内容上却不尽如人意,语言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3. 产品体验欠佳,读者黏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AR技术本身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出版机构缺乏技术型人才,对AR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致使我国现有的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阅读体验欠佳。在感官体验上,有些图书呈现的三维模型精致度不足,真实性不强,无法带给读者沉浸式的虚实交融阅读体验;还有一些图书的纸质内容与三维内容的衔接生硬牵强,毫无流畅感。在交互体验上,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可以说远胜于传统儿童科普读物,但由于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增强现实应用无法下载安装、扫码不成功、增强现实标记物无法识别等。同样,受技术瓶颈限制,目前AR图书较难实现裸眼阅读,需要借助于电子设备,长时间阅读会导致眼睛不适和眩晕。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在没有后续内容更新补充的情况下,看似新奇的AR阅读方式只能吸引他们一时的兴趣,同类产品一多,他们对产品的新鲜感就会下降,再加上相对较高的产品定价,此类图书的产品黏性和读者“回头率”并不高。

4. 市场影响力微弱,读者认知度低

2016年被称为AR元年。随着微软、苹果、谷歌、阿里巴巴等巨头纷纷布局AR,AR市场在这一年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然而,AR领域的蓬勃生机,只不过是企业站在高处的自嗨罢了。Analysys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增强现实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国内的增强现实行业尚处于市场启动期,软件产品的用户习惯尚待培养;硬件产品多数处于商用阶段,消费级市场近乎空白[3]。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消费级用户对增强现实技术的认知有限。对增强现实技术有所了解的用户,也会出于网络安全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考虑,对采纳增强现实技术心存顾虑。消费者对增强现实技术的陌生感和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普及和推广。

三、优化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出版的建议

目前,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要让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成为一种社会广泛采纳、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形式,相关出版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增强现实”被誉为继纸媒、唱片、电影、电台、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之后的第八类媒体[4],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有目共睹。首先,编辑要转变传统观念,努力学习技术知识,加强对前沿技术的了解,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做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其次,相关出版机构应从自身优势出发,打造特色图书产品,同时,走专业化品牌发展道路,在专业策划上下功夫,持续出版精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2. 坚持“内容为王”,关照儿童的需求和兴趣

阅读的乐趣在于心灵和文字的碰撞。技术可以丰富读者的阅读方式,但它改变不了阅读的内容。不管图书的形式如何改变,其核心的永远都是内容。因此,在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创作中,出版机构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产品为王”,要以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兼顾图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图书内容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出版机构可邀请一些科普领域的名家进行写作,也可培养一支优秀的科普创作队伍。总之,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唯有将魔幻的增強现实技术与精彩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结合起来,才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3. 优化体验性设计,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第一,营造多感官的阅读体验。作为最基础和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感官体验是儿童认识事物、启蒙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设计中,要注重多感官的表达,不仅要考虑到纸质内容与“增强现实”数字内容的衔接、过渡,还要考虑从内容演绎、艺术表现、三维制作、动画设定、声效控制和互动关系等方面实现图书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上的功能,为读者营造完美的虚实交融沉浸式阅读体验。

第二,完善交互性设计。交互设计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成功的交互设计拥有良好的对话机制。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对话机制,是读者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和扫描行为与书本进行交互。因此,若要在读者和图书之间创建流畅的对话,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硬件与软件开发平台,其次是创建基于用户研究的交互界面。设计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儿童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借自然匹配的设计观念让儿童读者轻松、迅速、愉悦地记住信息使用关系的界面结构。

4.积极培育市场,增强读者认知

首先,出版方可通过提供免费阅读体验吸引读者。不同于传统儿童科普读物,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仅靠店面展示和图文介绍难以展现其科技感、魔幻感的一面,因此,出版方可在实体书店设立阅读体验馆,为读者打开一个有趣的阅读入口,让读者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感受到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由于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科技含量较高,且属于新生事物,实体书店应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保证免费网络的畅通。此外,实体书店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科学沙龙,甚至可以与幼儿园、少年宫、博物馆等联合组织“读者分享会”等各种活动,提高读者对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认知度,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口碑传播,培养读者的忠诚度,从而增强顾客黏度。

其次,在新书的推广过程中,出版方可借助明星效应扩大影响力。例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就曾邀请央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给《艾布克的立体笔记》一书配音,并邀请“青蛙王子”刘波和刘纯燕一起主持新书分享会。刘纯燕是陪伴“80后”“90后”甚至“00后”长大的主持人,邀请她配音并推荐新书,无疑拉近了图书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倍感亲切。因此,此书一经推出,市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一度成为网上书店销售的爆款。

最后,应用场景营销引爆消费也是当前出版策划的一个极好选择。在这方面,由中信出版社童书品牌“小中信”引进策划的“科学跑出来”系列图书的推广营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例证。这套书第一次出现在“罗辑思维”的年货集市,“小中信”利用了都市打工阶层新年和春节回家给亲友孩子购买礼物的消费场景,同时提出这套书是城乡代际感、发现感和新体验感很强的场景识别器的观点[5]。20天的年货集市,卖了十几万本书。这不仅仅让用户购买了产品,还在社交媒体引爆了口碑和风向风潮。春节过后,“小中信”又策划了校园场景和儿童节场景。最终,这套书成为增强现实技术与出版结合的“现象级”产品。

综上所述,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是介于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创新产品,它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闻得到书香,摸得到纸张,又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在出版领域具有广阔的想象和发展空间。因此,相关出版机构应该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坚持“内容为王”,实现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Azuma RT.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7(8).

[2] 卢扬. 单本月售破万,AR儿童书成市场新贵 [EB/OL]. http://news. 163. com/16/0510/01/BMLT0APF00014AE

D. html,2016-05-10.

[3] 易观智库. 中国增强现实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EB/OL]. http://wenku. baidu. com/link?url=d4MCnQbJbLIOmJ2bZzpkrIJTyqF07uF_T-LFK-VLw8O65XdjfKu4CrONsiv0xVjElvp_1cp0JkMORLxSukdewJno-WHYtHFMPn6JkmMVWI3,2016-02-02.

[4] 王卉,李金城. 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研究[J]. 中国出版,2015(17).

[5] 卢俊. 《科学跑出来》缘何引爆AR出版[J]. 出版人,2016(8).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现实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