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快速入门之消息的基本结构

2017-04-22 05:31胡勇
采写编 2017年1期
关键词:通讯员画展导语

胡勇

通过编辑基层通讯员来稿发现,很多通讯员还没有掌握消息最基本的结构。即便是已经刊发在报纸上的消息,个别的文章因导语没有切中消息要害,也显得缺乏力度。本人通过对《人民日报》的优秀文章研究及工作中的实践,得到一些巧妙运用导语引导消息全文的要领,希望通过此文让通讯员尽快掌握消息的基本结构。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当通讯员接触到要采写的新闻事件后,如何运用本文技巧,辨识新闻事件的类型,然后根据本文给出的技巧编写导语,以引导出全文。

首先,通讯员必需了解到,你要采写的新闻事件属于以下两类事件中的哪一类,再根据你确定好的类型去选择后面部分讲解的相应的导语类型。

一、按新闻时间分类新闻事件

根据新闻发生的时间长度将新闻事件归类为两大类,即短时间新闻事件和长时间新闻事件。

第一类,短时间新闻事件。

这类新闻发生的时间要在2天以内,比如进行了2天的技能比赛等等,最经典的是1天之内的事件。但是,这类新闻通讯员必须于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或第二天上午写完,并马上发给新闻发表部门。比如,新闻部门的编辑于8月8日看到通讯员的稿件,稿件的导语时间一定要是“8月7日、8月8日、8月7日至8日、两天来、昨日、今日”中的一种。

如果因某特殊原因把写新闻的时间给耽误了,或当通讯员要写某件新闻时,发现那件事已经过了几天了,那也没有关系,也有技巧报道它,但这种已经晚了的新闻将它归类到下面的第二类。

第二类,长时间新闻事件。

新闻事件只要超过三天,都归纳为这类新闻事件。包括三天前某天的新闻、持续了三天以上至今还没有结束或刚结束的新闻。

我们在采访中所涉及的新闻事件,无外乎就上面提到的那两种,无论如何也能归于其中一类。至于怎么写导语,不要着急,首先要掌握好上面那两大新闻的分类方法。下面就来谈谈,如何针对这两类新闻事件编写导语以及引导全文。

注意:以下示例均模拟编辑8月8日接到的投稿。

二、根据第一类短时间新闻事件编写导语及引导全文

这类新闻导语最好写。切记,新闻事件当天或第二天上午就得写,当天或第二天上午必须发送给新闻部门,这才属于这一类新闻。如果耽误了,就按第二类方法去编写导语。

例1:

本报讯(通讯员王某某)8月7日,我市文联在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贴近百姓生活的农民画展,画展引起了广大农民及绘画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这种画展在我市尚属首次,通过画展反映了广大农民温饱之余的艺术创作生活。

第二段要把举办农民画展的背景介绍一下,即什么原因导致了举办这样一个画展。这一段落属于该消息的“背景”部分,可简略说明,此部分内容可使得消息信息更加完整,是一个好新闻的必备部分。

第三段要详细描述一下作者的居住范围、作品的风格特点、画展筹备过程、展出期间的场面等信息。这一段落属于该消息的“事件”主体部分,与导语中“我市文联在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贴近百姓生活的农民画展”相呼应。这一部分必须具备,且要详细说明。

第三段介绍一下参观人员及专业的看法,最好采用引语方式。此部分与导语中“画展引起了广大农民及绘画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相呼应。该段力求简洁,表达出画展的影响作用即可。这部分亦可不写,如果不写,导语中相对应的部分“画展引起了广大农民及绘画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也不要提到。

第四段阐述一下这一画展的意义,与导语中“这种画展在我市尚属首次,通过画展反映了广大农民温饱之余的艺术创作生活”相呼应。该段落属议论部分,篇幅不宜过长,它表达了消息作者及作者所在新闻媒体部门对画展的主观看法。如果为了避免消息作者及所在媒体部门的主观介入,可采用采访专家的方式,利用被采访者的引语实现该部分功能。如果不写这一部分,对稿件的质量影响不太大,导语中也不要提到“通过画展反映了广大农民温饱之余的艺术创作生活”,但写好了反而有助于提升稿件的质量。

无论是举办画展、某名职工在技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某井喜获高产油流、召开了颁奖大会等等,均是短时间新闻事件,都可采用此类写法。只是根据内容需要,对第三、四段落采取与否适当考虑,第一、二段落必须具备。

示例2:

本网消息(通讯员李某)经过5个小时的奋力拼搏,某单位某员工在8月7日的全省某技能大比武中摘得金牌。

上面这段导语要简洁得多,但不是说在后面的段落中不能有描写影响和意义的部分,根据内容需要,作者可以酌情考虑。

三、根据第二类长时间新闻事件编写导语及引导全文

這类新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事件,比如《人民日报》1997年11月9日一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实现”,长江截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持续时间较长。另一种是几天前的事儿,虽然只是一天的事件,但报道的时间较晚。这两类新闻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必须要运用“由头”来引导导语。

(一)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导语。这类新闻事件无论它持续时间是几天,还是几个月,或更长,在最近的日期中(比如8月7日)总能找到一个与该事件相关联的一件具体的“小事”,在新闻报道中,学者把这“小事”称为“由头”,以“由头”引导导语是新闻报道中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手法。现实写作中,紧接由头后的第二句,马上跳转到整体事件上来。

示例3(199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实现):

本报三峡工地11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施勇峰、王言彬,本报记者吴恒权报道:今天下午3时30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

上例中“今天下午3时30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就是本例的“由头”,“由头”过后马上转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这个新闻事件的主体。类似的用法在各大报纸中随处可见,学习者稍稍用心便可发现其用法的规律。

示例4(2006年5月21日人民日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本报三峡工地5月20日电 记者杜若原、顾兆农、朱隽报道:今天下午2时,当三峡大坝右岸最后一方混凝土送入仓位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宣布,三峡大坝建成!

从上面这两例《人民日报》相隔9年的消息导语来看,虽然作者不同,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和“当三峡大坝右岸最后一方混凝土送入仓位后”两个“由头”以及导语风格的应用如出一辙。这不是说9年后的记者在抄袭前辈的文章,而是说这种“由头”的应用是最经典的用法,即便是人民日报的记者,写出的导语,相互之间也惊人地相似。

(二)新闻报道时间较晚的新闻导语。这类新闻事件虽然有些晚,但不是不能报道,要运用技巧,找一个“由头”来引导。我们只要运用好“由头”,这类新闻并不显得过时。

我翻阅了大量的《人民日报》的消息文章,试图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找到一個例子,以支持我关于这一类新闻导语写法的可靠性,但我的努力没有结果。它说明,人民日报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基本上不会出现时间滞后的问题,大量的报道都非常及时。

但是,通过编辑我单位来稿发现,现实中这一类新闻还很多,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我单位某记者的摄影作品在全国某摄影作品展中获奖,获奖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星期,该记者问我可否在公司网上发一条消息,我说可以,但要找个“由头”,我向他推荐了“由头”的写法:“今日我单位某班组举行庆祝会,庆祝某记者在7天前的全国摄影作品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或“今日我公司文联收到中国文联发来的贺信,祝贺我公司某记者在全国摄影作品展中取得好成绩。”

该记者经与公司文联沟通协商后,确定用了后面的“由头”,此条消息作为要闻发表到了公司的主页上。

类似的“由头”还可以有很多写法,比如“8月7日从某施工地传来消息称,在8月3日的大检查中,某单位工程被检查部门推举为样板工程。”“从8月7日的生产数据看到,某单位7月份超额完成月度生产任务。”“从某施工地传来消息”和“从生产数据看到”都是我为基层来稿补充进去的,因为他们来稿中描写的日期已经较晚了,作为网络新闻不太合适,但内容较好,利用类似的“由头”重新做一下引导,根本看不出来新闻的过时。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公司新闻中心网络信息部)

猜你喜欢
通讯员画展导语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理财杂志社2019年度优秀通讯员
“微宣传”体系中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白云
阔腿裤的小秘密
《上海企业 》编辑部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
奇妙画展暗藏玄机
笨小孩的动物画展
大埔县老促会召开老区通讯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