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漫谈

2017-04-22 06:10王卫斌
检察风云 2017年8期
关键词:典籍养老家庭

王卫斌

凡人哪个不会老?世上谁家无老人?尊老、养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共同的责任。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诸子百家无不以齐家治国、劝善戒恶为己任,奉孝道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儒家典籍《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家典籍《文昌孝经》立序示警:“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墨家典籍《墨子》端本正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北宋高僧契嵩所著《孝论》宣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

受此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熏陶,几千年来,神州大地尊老崇孝、行善尽孝蔚然成风,“养子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忘恩负义、不孝无亲则为世人所不齿、社会所难容,固化成了一条不可触碰的道德底线。在此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再昏庸无道的暴君政客,对于维护人伦纲常也不会含糊;再穷凶极恶的刁民狂徒,对于养老事亲也不敢懈怠。以父子接力、代际反哺的家庭养老模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有效地保障了初步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维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炎黄胄裔人丁兴旺。

然而,生育率长期走低,年迈人口逐年递增,形成了4个老人、1对夫妻加1个孩子的“421”家庭结构。市场经济改革助长了金钱至上的西方价值观取向,强化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社会上欺老、骗老事件层出不穷。计划生育政策催生了一代人格变异的“小霸王”,弱化了集体主义精神和感恩意识,家庭中啃老、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两大推手任性妄为,引发了经济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斷抛出农村留守、城市空巢和失独、失能、“候鸟”等五类特殊老年群体,向隅而泣独咽苦果。

孔子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常言又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年人的特殊性,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商业化的养老机构客观上很难做到更好。入住老人有被逼着喝刷锅水的,有被强制劳动创收的,甚至有被火烧、殴打致死的,虐老悲剧时有发生。何况养老机构有限的容量、高昂的收费,一般老人竟连被虐的机会都没有。即便出得起大钱、侥幸不被虐待,但被自己的亲人抛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被一群陌生人限制了自由的滋味,足以让多愁善感的老人精神崩溃。是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养老院成了“催老院”“老人监狱”,家庭与市场之间两害相权,大多数老人宁愿老死家中无人问,也不愿接受所谓的社会化享受型养老服务。历史和现实告诉未来,养老还是在自己的家庭靠谱,机构养老只能拾遗补阙,而且必须坚持养老事业的非营利公益性质。当务之急,首先要尽快打破“421”家庭结构,恢复家庭养老功能。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何愁养老问题不能解决?没有了人,发展经济就缺了后劲,社会养老也失去了依托,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然后要大力弘扬孝道国粹,重塑尊老崇孝的传统美德。因为弱势老人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撕破脸跟不肖子孙对簿公堂,争取到自己的赡养权益,但毕竟“赢了官司,输了亲情”,纵有锦衣玉食也无法快乐起来。年轻晚辈只有通过孝道礼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履行对长辈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抚慰的义务,老年人才能放下包袱、安度晚年。

猜你喜欢
典籍养老家庭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家庭“煮”夫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