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精准扶贫四个要点

2017-04-22 19:06刘春怡
人民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刘春怡

【摘要】新时期的精准扶贫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有效调动市场和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制定出符合当地贫困状况的最优扶持脱贫规划。坚持以产业发展扶贫,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战略机制,坚持着眼国家脱贫大格局。

【关键词】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内生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和资金指向不准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新时期精准扶贫不仅是一般意义上针对贫困人口的扶持,更是对过去扶贫脱贫工作的总结、提升与创新,既揭示了扶贫脱贫工作之规律性,也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与路径。

坚持以产业发展扶贫

经济指标是衡量贫困的首要指标之一。经济学指出,贫困是社会人口应有的福祉被剥夺,个人及家庭因缺少足够的收入而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同时,学界普遍认为,贫困是一种公共劣质品,贫困状况如果不能得以彻底改善,则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使得生活环境变坏。因而,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就成为人们反贫困的主要目标。在传统扶贫理念根深蒂固的背景下,通常贫困者的固有思想都是期盼他人来帮助消除贫困,从“输血式”扶贫中受益。基于此种思想理念,贫困人口的心理预期多是靠政府提供援助来解决贫困问题,但这在操作的可行性与持久性方面难以得到满足。

坚持以产业发展扶贫,一是要求准确摸清本地各个乡镇、村的总体底数,了解当地贫困地域的范围、贫困人口的数量、贫困程度、具体致贫原因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当地贫困人口的扶贫计划方案,科学制定未来五年内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指标,使扶贫工作的开展透明化,且使得扶贫成果有数据可依。二是对于部分贫困程度严重的地区,扶贫工作可能需要先“输血”,以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政治经济大环境,改变贫困者的思想理念,为吸引产业投资做好铺垫,为产业引进等“造血”措施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扶贫前期应注重“输血”,中期力争“输血”、“造血”两手抓,到后期以“造血”为主。三是对于贫困程度较轻的地区,要从“以收入划分贫困”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产业能力、发展来看待贫困”这一理念。四是政府应努力做到强化行业部门投入机制,强化社会力量扶持投入,鼓励个人、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扶贫产业开发,尝试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同时强化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机制等。

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

随着扶贫政策执行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救助对象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工作将成为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和必要补充。现代扶贫问题和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受助对象上具有相通性。2011年,中组部、民政部等18个部门出台了专门文件,其中特别提到了在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探索吸纳和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高校等专业机构组成社会工作队伍培育農村社工力量。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农村社工人才可持续发展,单靠吸纳和引进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升和转化本土人才。

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贫困人群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构、可动用资源的整合都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具体方式,一是结合本地条件找切入口;二是建立社工服务站和本地的相关组织;三是积极培养本土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四是专业督导及时跟进;五是相应资源的跟进。传统扶贫方式大都是做硬件,而社会工作是软件、硬件同时做。专业社工介入精准扶贫还以培育村民组织作为起点,比如,可以组织村民成立致富互助促进会等自治组织,提高村民参与社区建设意识;另外,还可以成立农耕体验基地等,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并传承村庄的传统文化。

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战略机制

在精准扶贫中应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的战略机制。“提升内生力”,就是以贫困地区自力更生为主,外部力量帮扶为辅。“提升益贫性”,就是开发等一切经济社会活动要有益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只有坚持“提升内生力、提升益贫性”战略机制,才能齐心聚力,共同奔向小康。经济学认为,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力,采取“造血式”的开发型扶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扶贫脱贫作用,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治贫方式。“造血式”的开发扶贫,对于市场来说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对政府来说意味着社会更加稳定,分配机制更加公平。

一方面,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劣势。贫困地区应扬长避短,立足本地特色生态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真正促进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特色“造血”方式。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本地区的资源型工业、劳务经济、特色农业、民族和地区特色旅游等,既要发展“短平快”项目,又要兼顾长效开发,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色,积极探索创建多种扶贫模式,内外结合实现持续发展。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依靠自身努力为主,与借助外部力量支持相结合。内因为主,外因为辅,两者结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坚持着眼国家脱贫大格局

我国的贫困主要发生在乡村,但当地县委和政府的扶贫工作,却不能单单从县域的发展来考虑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应站在更高层面、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县域扶贫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学习运用和贯彻国家对于脱贫大格局的定位与思路,着眼国家大局,立足县域实际,统筹兼顾,科学地实施县域产业发展扶贫脱贫工作。社会学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排斥现象。个体与群体的断裂,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没有充足的公民权利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由此,社会包容政策就成为反贫困政策的重要工具。

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清楚认识到,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公民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且越是贫困的人口越需要帮助。精准扶贫要求的就是精准,所以必须在县域建档立卡的大数据里,将本县贫困人口按照致贫原因科学地进行分类,对于个别致贫情况特殊的需要特殊对待。具体来说,对属于剥夺类型的贫困人口,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投入资源。有些地方可能物质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开发资金等,那么政府就应主动引入这些资源。而对于属于社会排斥类型的贫困人口,扶贫的目标就应是实施“两不愁、三保证”,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平等权利。坚持着眼国家脱贫的大格局,还不能忽视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等。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精准扶贫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有效调动市场和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制定出符合当地贫困状况的最优扶持脱贫规划,从而达到扶贫对象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的目的。只有最前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尤其是产业开发问题得到了解决,县域社会的稳定、政治的长治久安、文化教育的发展,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所以,精准扶贫工作务必要立足贫困人口,切实为最贫困的人群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更要做好项目、技术、人才、政策投入的配套协调工作。

(作者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