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大学生师承教育相关因素的调研与分析※

2017-04-24 07:46王艳君许水清胡雨桐田军彪尹清波
河北中医 2017年2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

王艳君 许水清 胡雨桐 杨 柳 田军彪 尹清波 刘 凡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中 医 教 育

中医专业大学生师承教育相关因素的调研与分析※

王艳君 许水清 胡雨桐 杨 柳1田军彪1尹清波1刘 凡1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近年来关于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利弊得失的讨论很多,有人提出“吸取传统教育和院校教育长处”的新型模式。为此,我们开展了本科阶段引入师承教育的改革探索,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调查中医系五年级在校大学生,以期了解中医专业大学生师承教育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个人兴趣组选择喜欢师承教育、了解师承教育的比例高于父母选择组,因此如何提高中医的广泛认知,尤其是让青年一代学习中医,热爱中医,值得思考。因此,加强宣传,推广师承教育模式或许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大学生;医学,中国传统

近年来关于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利弊得失的讨论很多,院校教育是指通过院校的形式传授某些知识或技能,其受众广、规模大;师承教育则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其受众少、规模小,常常是一对一形式[1]。中医师承教育是以师承或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授心传、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强调“早临床、多临床”,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2]。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我国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开展规模化教育,改变了以往“小而散”的传统师承教育;一方面建立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现代医疗体系,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

中医学历史悠久,从古到今在防治疾病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知识依靠世代传承流传至今,传承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临床疗效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些既需要研读经典,又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尤其是临床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广泛的临床经验、没有名师的指点是很难体会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妙。而在提高临床疗效中,学习名老中医经验尤为重要,名老中医的经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宝贵财富,是中医药传承的载体[4]。中医师承模式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师承名师,学习老一辈中医学家的经验,通过朝夕临诊,口授心传,才能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中医诊治,而且师承名医可以少走弯路,缩短人才成长的周期[5]。师承教育目前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和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中,也有本科阶段师承教育的探索。李仲葓等[6]对甘肃跟师学生、带教教师等进行了调查、访谈、座谈,发现接受过师承教育的中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方面优于其他学生。因此,我们开展了本科阶段引入师承教育的改革,对中医系五年级在校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以个人兴趣选择、父母选择、其他因素等为着眼点,以期了解中医专业大学生师承教育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本科阶段引入师承教育模式提供依据和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大学中医专业本科五年级学生144名。

1.2 方法 对144名中医专业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由专人集中指导、在规定时间集中答卷并当场交卷的方式。回收表格144份,有效调查表144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关于选择中医专业的原因分析 144份中因“个人兴趣”而选择中医专业的人数为52名,占问卷调查人数的36.11%,因“父母选择”中医专业的人数为31名,占问卷调查人数的21.53%,因“其他因素(服从调剂等)”而选择中医专业的人数为61名,占问卷调查人数的42.36%。

2.2 3组是否喜欢师承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1。

表1 3组是否喜欢师承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例(%)

与其他因素组比较,*P<0.05;与父母选择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在“是否喜欢师承教育”的选项中,以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因素等资料进行统计,进而分析上述因素对大学生是否喜欢中医师承教育的影响,经χ2检验可知:χ2=20.760,P<0.001,即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因素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在“喜欢师承教育”选项中,个人兴趣组比例高于父母选择组和其他因素组(P<0.05);而“不喜欢师承教育”的选项中,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确定”选项中,个人兴趣组比例低于父母选择组、其他因素组(P<0.05)。

2.3 3组是否了解师承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2。

表2 3组是否了解师承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例(%)

与其他因素组比较,*P<0.05;与父母选择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在是否了解中医师承教育的选项中,以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因素等资料进行统计,进而分析上述因素对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医师承教育的程度的相关性,经秩和检验可知:T=9.990,P=0.007<0.05,即对于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医师承教育的情况,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原因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个人兴趣组、父母选择组学生较其他因素组更了解中医师承教育(P<0.05),而个人兴趣组、父母选择组对中医师承教育的了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3组是否愿意跟师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

表3 3组是否愿意跟师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例(%)

由表3可见,在是否愿意利用休息时间跟师的选项中,以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因素进行统计,进而分析上述因素对大学生是否愿意利用休息时间跟师情况,经χ2检验可知:χ2=3.315,P=0.191>0.05,即个人兴趣组、父母选择组、其他因素组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师承教育是指通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中医药名家带徒的方式传授中医的基础理论、辨证方法、思维方式、临证经验以及医德医风等的一种传承方式[7]。目前,中医师承教育目前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和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中。宣江雷等[8]探索研究生教育对江西省部分名老中医、学术主要继承人及相关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89%的学员认为师承教育可以提高学习继承能力、中医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而对于师带徒工作,梁馨月等[9]通过对天津市某中医院校的老中医教授和天津市中医医院医生以及部分第四批名老中医进行调查发现85%的教授认为,通过临床带教为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有老教授指出,应该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多实践,通过跟师临诊,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中医精髓。也有医者对本科阶段师承教育进行了探索,王昕宇等[10]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本科生师承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通过师承学习激起对中医的学习热情的占100%,同学们普遍认为,师承教育可以拉近他们与中医的情感,通过临床亲自见证中医疗法对某些疾病的确切效果,同学们开始懂中医、信中医和爱中医,同时也希望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带徒,促进师承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本科阶段有条件的开展师承教育的探索有其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选择中医专业的原因分析:144份中因“个人兴趣”而选择中医专业的人数为52名,占问卷调查人数的36.11%,因“听从父母的意见”而选择中医专业的人数为31名,占问卷调查人数的21.53%,因“其他因素(服从调剂等)”而选择中医专业的人数为61名,占问卷调查人数的42.36%。从中可知,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和其他因素对于选择中医专业的比例不同,所以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加大中医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和选择中医,在报考中医类院校中,增强家长和考生对中医专业的了解和热爱,使更多的高中生选择报考中医院校。

一般来说职业兴趣是指对某种职业积极认知、探索和追求的态度[11]。王鹤等[12]对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发现职业兴趣会影响专业或工作的选择并且影响工作才能的发挥。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兴趣对其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在“是否喜欢师承教育”选项中,以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因素等资料进行统计,个人兴趣组比例高于父母选择组和其他原因组;而“不喜欢师承教育”的选项中,3组之间无差异;在“不确定”选项中,个人兴趣组比例低于父母选择组、其他因素组。从中可知,由于个人兴趣选择“喜欢师承教育”的比例高于父母选择组和其他因素组,所以个人兴趣对于喜欢师承教育的影响较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如中医知识竞赛、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名师座谈会、师承教育等,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在“是否了解师承教育”选项中,个人兴趣组、父母选择组学生较其他因素组更了解中医师承教育,而个人兴趣组、父母选择组对中医师承教育的了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个人兴趣和父母选择与是否了解师承教育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在“是否愿意利用休息时间跟师”的选项中,个人兴趣、父母选择、其他因素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论是个人兴趣、父母选择,还是其他因素等,大家都会选择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跟师培养,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我们本次开展本科师承教育改革的依据所在。总之,我们以个人兴趣和父母的选择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对师承教育是否喜欢、是否了解、是否利用休息时间跟师的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兴趣”对于喜欢师承教育影响较大,对于了解师承教育的比例较高。因此,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个人兴趣”,师承教育模式或许是实现这一目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医院校教育虽然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但是缺乏师承教育,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缺少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悟,所以中医临床能力不足[13]。前几年一项对上海市117位名中医的调研表明,79.5%的人有师承或家传的经历[14],这说明师承教育对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性。鉴于此有人提出“吸取传统教育和院校教育长处”的新型模式[15]。很多人提出将师承的方法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以优势互补[16-18]。而师承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如师承教育规模小,能够实现个性教育从而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术,师承教育重视精研医典,故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师承教育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单纯院校教育的不足,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现状,为“院校+师承”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近年来,国家围绕师承教育相继开展了师带徒工作、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等,其目的是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借鉴其成才规律和学术传承方法,让后生学有所宗,承有所旨,使中医事业代有才人,兴旺发达[20]。因此,探索本科阶段引入师承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此外,师承教育不仅传承医术,也在跟师过程中传承医德,使老师的医德能得到继承[21],使中医人才队伍学术和文化底蕴更加突出。

基于师承教育的优势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因此如何把握以跟师为主线的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现代师承模式值得思考和实践。关于本科阶段的师承教育问题,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师承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跟师学生的选拔,师承导师的安排,师承模式的规范,师承考核等,这些有待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 张剑,李辅仁.浅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医教育,2014,33(2):4-7.

[2] 郑炳生.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3] 杨关林.大力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和作用探索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2012,31(1):8-11.

[4] 李阳.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93-94,113.

[5] 齐燕.弘扬中医传承模式培养实用中医人才—曲阜中医药学校孔伯华中医传承班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2015,(13/14):120.

[6] 李仲葓,胡昀,罗强.甘肃中医学院中医本科学生师承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2):90-91

[7] 聂海洋,胡秀武.中医师承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9):797-799.

[8] 宣江雷,柯瑜,刘新亚,等.中医师承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72-74.

[9] 梁馨月,康瑛,张健.中医师承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71-173.

[10] 王昕宇,高静,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本科生师承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4,20(3):91-92

[11] 李永鑫.中国职业兴趣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56-59.

[12] 王鹤.“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7-29.

[13] 李建,樊惠兰.从培养模式改革谈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77-78.

[14] 季伟苹,黄素英,张挹芳,等.当代著名中医药专家成才规律浅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1-5.

[15] 盛亦如.中国中医教育史研究60年[J].中华医史杂志,1996,26(3):171-178.

[16] 王庆其.探索现代高等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的契合点[J].中医教育,2007,26(6):7-9.

[17] 张琪.师承教育应纳入中医院校教育[N].健康报,2010-12-29(5).

[18] 张弛.中医药师承教育研究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1-2.

[19] 刘彦晶.创新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卓越中医人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10):59-61.

[20] 王晓峰,周云,蒋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新疆中医药,2007,25(5):101-102.

[21] 齐文娟,苗茂,师建平,等.中医专业大学生师承教育与德育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2):14-15.

(本文编辑:董军杰)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2.040

※项目来源:2016—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GJJG135)

王艳君(1962—),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师承教育的实践与评价。

R192

A

1002-2619(2017)02-0317-04

2017-02-07)

1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教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