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谈英语谜语的翻译

2017-04-25 13:16黄翠华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

摘 要:现代阐释学认为,翻译即阐释。本文从阐释学中的“前理解”“视域”“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入手,探讨英语谜语中译可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阐释学 翻译 英语谜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06-02

1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又名诠释学、解释学、释义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阐释学是从正确理解和解释《圣经》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研究理解与解释的学科。现代阐释学认为“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而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词语所进行解释的过程”。(伽达默尔,2004:14译者序言)翻译即阐释。文本的翻译跟艺术作品的解读一样,是译者站在一定的历史处境,从自身的视域出发所作出的一种阐释。阐释学中有关“前理解”“视域”“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的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和可译度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1 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的翻译研究对译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忠实”、“客观”,而译者所扮演的角色被定位为“仆人”。正如杨绛认为译者“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金圣华,1996:93)这就意味着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完全服务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他应该把自己隐藏起来,不露痕迹。译者不辞劳苦追随的是原文作者的个性、风格,以满足读者对原著的期待。

现代阐释学认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和传统之中,“谁试图去理解,谁就面临了那种并不是由事情本身而来的前见解的干扰”(伽达默尔,2004:345),不论自己察觉与否。正是这种人无法摆脱的前见解构成了我们的前理解。译者作为一名特殊的读者,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文艺修养乃至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因素扮演着前理解的角色。袁洪庚(1991:36)认为,人类理解任何事物的过程都不仅限于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去参与——在理解中加入自己的意识。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译者总是带着前理解去解读文本;在表达过程中,译者总是有目的性的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竭力从自己的语言库中寻找最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译文在不知不觉中打上了译者个人的烙印。

1.2 语言与文化的可译度

长期以来,关于语言与文化是否可译,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不可译论者认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等给翻译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刘宓庆(1999:99-104)认为人在客观世界中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思维形式具有同一性,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文化的相互渗透性等构成了可译性的理论依据。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对“翻译万能论”与“翻译不可能论”作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得出了“翻译是可能的,但它有限度”的结论。(转引自许钧,2006:263)

现代阐释学认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一切就构成了他的视域。在思维领域亦是如此。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境地中,他的视域就会受到自身处境的限制,而他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受到其视域的限制。是个人的前见填充了他的视域。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有各自的视域,而作者的视域凝聚在其作品上。读者阅读作品,理解作品时,带着自己的视域进入作者的视域,逐步实现了视域融合。理解的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人的视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人类此在的历史運动在于:他不具有任何绝对的立足点限制,因而它从不会具有正真封闭的视域”。(伽达默尔, 2004:393)每一次理解,都受到效果历史的影响。每一次翻译,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反过来,译文必定反映出翻译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当译者和作者的视域融合度较高时,作品的可译度就高;反之,可译度就较低。由于历史的不可逆和人类经验的独特性,人与人的视域不可能完全融合,这就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不可译或是误译。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增加,人的视域不断拓宽,译者与作者视域融合的可能性加大,原来的误译可以得到纠正,原来的不可译可以转换成可译。译者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为作品可译度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从阐释学谈谜语的翻译

谜语是中西方一种常见的娱乐形式和益智游戏,它凝结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智慧。英语谜语很好的反映了英语语言结构特点以及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气质等等,它是英语学习者认识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不错选择。然而,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给英语谜语的中译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下面我们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英语谜语汉译可采取的策略。

2.1 零翻译

零翻译也可称原形翻译,即将原语符号原封不动地转入译语的方法。(李丹,2012)从语言结构上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用拉丁文,汉语用方块字,两者在表达方式上相距甚远。近些年,中西方交流不断深化,中国读者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其视域也不断拓宽。英语谜语汉译时,可以采用零翻译的方式,对英语中涉及到语言本身特点的独特语言现象予以保留。例如:Can you spell“we” using two letters other than “w” and “e”? U and I.

采用零翻译的方式,该则谜语中引用的字母可以保留。这对受过一定的教育,或多或少接触过英语并有兴趣猜英语谜语的中国读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这类的谜语还有很多,例如,What word starts with “e”, ends with “e”, and only has one letter in it? 谜底是Envelope. 但是,如果读者的视域中没有一些简单常见的英语字母和单词,他们是无法理解采取零翻译的方法翻译过来的译文的。

2.2 谜语中双关的翻译

英语谜语中双关的修辞法使用很普遍。可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等。所谓语义双关,就是利用一词多义现象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双关。英语谜语中,设迷者往往利用词语的双重意义,言在此而义在彼或者亦此亦彼,故意迷惑猜谜者。如果猜谜者与设迷者有相同的视域,能够理解双关中的语义陷阱,定会恍然大悟,赞叹有加。但将英语谜语翻译成汉语,要同时兼顾其中双关语的双重语义,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因为英语中大多数词为多义词,同一个词根据语境的不同会有概念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等等的不同。这些意义在具体语境中又可分为不同的意项。翻译成汉语时,这个词的概念意义可能保留了,但其他的意义却未必能保留。例如,谜语Why did the student always take cold baths?谜底是Because he didnt want to get into hot water. 为什么学生总是洗冷水澡?be in hot water一语双关,既可指在热水中,又可指身陷麻烦。在汉语中找不到一个语汇可以涵盖be in hot water的双重语义。

笔者根据双关在作者和译者视域中融合的情况,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双关能在作者和读者的视域中基本融合。在譯入语中有相应的双关语与原文双关语基本对应,可以兼顾原文双关语的双重语义。原文双关语中包含的比喻意义、拟人手法等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相应的联想意义。对这类双关语我们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What has teeth, but cant chew? A comb. Teeth既可以指人和动物的牙齿,又可以是物体的齿状部分。“齿”能兼顾teeth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什么有齿不能咀嚼?”谜底是“梳子”。当然,谜底并不是唯一的,齿轮、拉链、犁耙等都有“齿”不能咀嚼。

再看一个例子:Why did the boy put his radio in the refrigerator? Because he wanted to hear cool music. 其中cool是双关语,有“凉爽的”和“时髦的”双重语义。其音译词“酷”用来表示“时髦的”语义已经完全为汉语所接纳。所有这里的cool music 可直译成“酷爽的音乐”。

第二类双关在作者和译者的视域中基本不能融合,在译入语中没有相应的双关语与能原文双关相对应,需要改变译文双关语以求得作者和译者视域的融合以及原文双关语双重语义的再现。张美芳教授提到了一个例子,Why is the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她的学生,讲粤语的,译成“为什么说河流富有呢?因为它水多啊!”另外她还提到马红军在《翻译散论》中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河流是富有的,因为年年有鱼(余)啊”。(参见王宾,2006:120)Bank在上述谜语中是双关语,有“河岸”和“银行”双重语义。而汉语中无论是“河岸”还是“银行”都不能涵盖其双重语义。而上述翻译中的“鱼”与“水”都是双关语,在该语境中,除了其概念意义与河流“富有”相关外,都还让人产生联想:鱼,年年有余;水,在粤语中指钱。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双关的翻译跟译者的视域有较大关系。译者视域越宽阔,双关翻译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类双关在作者和译者的视域中完全不能融合,因为原文中双关语的双重语义在译入语中相差太远,译者无法找到在特定语境下兼顾这些语义的表达。译者只能舍弃部分语义或者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这在英语谜语中译比较常见。例如,What made the farmer yell? Someone stepped on his corn. 试译为:什么让农民大声喊叫?有人踩到他的庄稼/鸡眼了。Corn一词多义,翻译时二选一,这就会造成双关语语义的丢失。再如:What is a witchs favorite exam? Spelling. 如果译成:女巫最喜欢的测试是什么?拼写测试。恐怕还得加上注释:Spelling 又可作“咒语”解,它是女巫的必修课。

3 结语

现代阐释学以历史的、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翻译行为。无论是零翻译,还是在翻译谜语的双关语时采取的其他种种策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发展,语言在更新,文化的交流不断深入,译者的视域不断拓宽,这些都会有效促进译者与作者视域的融合,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译度。反过来也成立。这是一个循环提高的过程。相信英语谜语的翻译定会受益于该循环。

参考文献:

[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杨绛.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金圣华 黄国彬主编《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C].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

[3] 许钧.翻译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 李丹,黄忠廉.零翻译类型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2第二期.

[6]王宾.翻译与诠释[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翠华,女,桂林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阐释学翻译
《意象之美
——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简介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新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