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儿童品德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2017-04-25 16:00陈简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简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儿童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品德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及原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绘本为例,探讨儿童品德教育资源开发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儿童品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绘本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1]。《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3]。儿童阶段是人生的发蒙期,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在学龄前儿童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普及,能让儿童在观照、体验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形成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帮助儿童塑造优良的品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它同样能够塑造人、培养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给予儿童精神熏陶,更能对其日常的行为实践进行初步指导。

(一)启迪儿童的心智

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关键阶段。中国自古至今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提倡“发展教育,优先德育”的教育发展理念[4]。古人认为儿童教育必须尽早抓起,在儿童五六岁有一定认知能力时就开始教育,否则待到长大成人后则需花费更大力气纠正其不良习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人极其注重“发蒙”,原因在于启蒙教育能够启迪童稚。

传统的启蒙教育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以鼓舞、激励为主要教育方式,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包含文学艺术、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诸多优良元素,包罗万象、深入浅出、新颖有趣,具有启迪教化的功效,能够涵养儿童的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

(二)指导儿童的人生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学”,不专指知识的研究,还包括道德修养和践履,只有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是统一的,才是“学”最终的目的[5]。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为例,“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张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是达到“仁”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一个人立身于世应当奉行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仁”的价值理念时刻指引着儿童的实践活动。在家庭中,“仁”表现为亲情,它教会孩子孝敬长辈,感恩父母;进入学校后,“仁”教导儿童尊敬师长,勤勉学习;在日常交往中,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仁”的思想的影响,学会分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儿童从小树立关爱他人、关怀社会的意识,这对提高儿童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大有裨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遮蔽了传统文化的光芒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日趋盛行。如今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现在的儿童与二十世纪苦读蒙学、与世隔绝的私塾童生不同,他们从小学英语,吃西餐,过洋节,看迪士尼动画……接触西方文化固然无可厚非,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却面临被淡化的境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必须将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落到实处,从娃娃抓起,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二)传统品德教育资源开发滞后导致课程建设无法系统化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匮乏,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匮乏。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老师通常只能在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上传递一些零碎的文化知识,这使得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无法做到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第二,师资力量匮乏。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教师通过使用具体的教材、通过适当的课程开发、综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等载体完成[6]。传统文化教育所需的教材尚可以通过组织专人研发解决,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实践还要依靠教师。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学水平和品性修养都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目前,国内具有综合传统文化修养的教师少见,如果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在儿童品德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无疑将非常艰难。

(三)应试观念为主的导向搁置传统文化品德教育的价值重构

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在升学的压力下,儿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无暇顾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轻内涵,重识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老师在向儿童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时,往往倾向于让他们记住某个具体的文化常识是什么,忽视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儿童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皮毛,无法让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网络快餐式学习的碎片化导致传统品德教育途径无法有效拓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网络文化的影响人群呈现出向低龄儿童倾斜的趋势。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年幼的孩子熟练地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玩游戏,真正静下心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寥寥无几。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提供给儿童一种获取知识的全新渠道,但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对儿童的成长构成威胁,进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中的传播与普及。

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落实儿童品德教育

中国儿童的品德教育应当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更好地作用于儿童品德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品德教育的主体

对儿童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品德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儿童在品德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特点:其一,爱模仿。模仿是儿童学习别人言行的重要形式,儿童经常模仿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行为。根据这一特点,家长和老师在言行处事上要以身作则,争取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下成长为品行优良的好少年。其二,可塑性强。儿童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这无疑对儿童的品德养成极有帮助。其三,情感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至关重要。学者朱小蔓在研究中指出,情感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情”入手,最容易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7]。据此,家长和老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不应过多地从认知层面进行刻板说教,而要以情感为桥梁,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儿童向好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二)品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儿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来自家庭传承,二是来自学校教育,三是来自社会媒体[8]。三条途径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各有利弊,共同作用于儿童品德教育的实践之中。

家庭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单元,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中,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涵养了无数中国少年的心灵。古时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与处世之道写成《颜氏家训》训诫子孙,教授其修身、治家、为学之道。如今儿童依然能够从家庭中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极有限的。这是因为当代儿童的父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中的极少数能够接受系统教育,教育的内容也普遍与传统脱节。显然,这些父母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就知之甚少,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自然也是力不从心。

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学校将《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传统启蒙读物引入语文教学中,广东省首次将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诸如武术、太极拳等活动散见于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相关课程能够让儿童尽早接触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但是在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课程分散、不系统,教学方式古板单一、脱离实际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媒体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社会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起到了巨大的变革作用,使儿童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多元。例如当前流行的“微课”和“慕课”将学者对文化知识的见解以四十分钟左右的网络课程形式加以呈现,这为儿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提供便利。此外,部分影视、动漫作品将传统文化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新颖、动态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大大调动儿童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只要社会媒体被人们合理利用,它必将在未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三)品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儿童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封建时代,部分思想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必须擦亮双眼,明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继承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益的部分并将其发扬光大。此外,还要将传统文化放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加以审视,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中诸如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等高尚理念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部分思想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在具体环境中重新认识其含义,如“重义轻利”这一成语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就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重义”依然值得赞赏,而“轻利”则没有必要。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时代发展的进程中观照,才能充分发掘其内在的深刻意蕴,给予儿童正確的理论指导。

(四)品德教育的保障与实行

1.强化政策引导与保障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规划研究《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三大课题,解决学科教育理论和课程构建等核心问题,打造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学科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9]。该举措历时十年,填补了传统文化在我国学科教学领域的空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品德教育领域生根发芽离不开文化政策的保障。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的支持,完善对重点项目及工程的金融保障政策。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给予奖励。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文明典型,对尊老爱幼、自强不息、扶正扬善等行为给予倡导和鼓励,形成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风气。

2.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

儿童心智发育尚未健全,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文化法制环境的建设,给儿童营造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

目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正式法律文件寥寥无几。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中应增加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法律支持与保护。此外,互联网作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媒体,是儿童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对此,应加强对全社会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成员依法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形成全社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依法有序地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3.推进品德教育资源的系统开发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牵头的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在学前教育阶段研发了12种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明确了该学段教育教学目标为“建立幼儿民族文化识别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全国各省研发了“省级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共500种,并且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10]。在教师培养方面,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培训。课程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内容涵盖蒙学、训诂学、辞赋学、经典著作研修及绘画、书法、古琴等传统技艺的学习。

中华儿女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实文化教育资源,无疑将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品德教育领域的传承与普及添砖加瓦。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品德教育资源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绘本

绘本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文学读物,它通过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维度上进行交织互动来阐述内涵、表达情感。绘本不同于一般的图画书,它更注重通过文字与图画的互动协调完成故事的叙述与表达,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启蒙读物。

党的十八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儿童品德教育不可多得的优秀素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孟子提倡“民本”,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礼记·中庸》开篇即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哲之言都强调万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也是天下百姓共同的愿望。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重视法律对人与社会的约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舍生忘死,用一腔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浩瀚典籍之中,更熔铸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发芽的厚实土壤。

五、结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绘本是儿童品德教育资源开发的一则创新实例,优秀的德育绘本不仅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载体,而且潜移默化地帮助儿童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社会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与研究力度,从资源体系、资源类型、资源数量、呈现形式、呈现载体、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完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机制,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真正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11]。

参考文獻:

[1][2][9][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网,2017-1-18.

[3]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媛,安志康.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所体现的德育观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256-258.

[5]南金花,刘建军,赫鹏飞.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J].职业时空,2013,9(8):44-46.

[6]马得清.传统文化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师资匮乏[N].光明网,2014.

[7]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J].中国图书评论,2012(9):136.

[8]刘利.和合文化,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9):38-43.

[11]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97-101.

项目基金:

1.江苏省2016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1117001Z)。

2.扬州大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生主导的研究性阅读场域建构——基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大学生研究性阅读中心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YZUJX2014-2A)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