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

2017-04-26 01:51作者钟声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蜀锦丝织品蜀地

作者 :钟声

图片提供 :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会编辑 :杨梦莹

蜀锦

作者 :钟声

图片提供 :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会编辑 :杨梦莹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锦江”“锦城”“锦里”“锦官驿”“锦官城”……成都是唯一以“锦”命名的城市,江河、街道、建筑无不打上“锦”的烙印。蜀锦好似一汪春水,柔和而明亮地流淌在成都这片沃土上,向我们温柔地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又肆意地绽放着灿烂的文化。若是锦画,挂在墙上,做工精湛,美不胜收;若是锦衣,穿在身上,丝滑清爽,高雅大方。蜀锦与云锦、宋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地理环境】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31°26′,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接壤。全市东西长192千米,南北宽166千米,总面积12390平方千米。其中,平原占40.1%,丘陵占27.6%,山区占32.3%,总人口1112.3万人。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最高处位于大邑县西岭镇的苗基岭,海拔为5364米。东部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金堂县六合镇的金筒桥,海拔为385米。由于东、西两个部分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蚕桑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年平均温度为15.2~16.6℃,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年总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8月。年总日照时数1042~1412小时,年日照率为28%。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成都市土壤肥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在全市土壤中,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为主的平原冲积土占50%左右,低山及丘陵紫色土占20%。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紫色土中的矿物质养分充足,水热协调,肥力较高。适合农作物(水稻、小麦等)及经济作物(果树、桑树等)生长。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四周为低丘,沃原千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宜栽桑养蚕。据《史记》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并有“蚕丛古国”之称,周边邛崃、金堂、资阳及城内处处植桑养蚕,同时由于地域、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特点,土壤结构中有机含量和微量元素丰富,特别是速效钾含量高,使桑树叶厚脆嫩,鞣汁丰满,蚕食将增加丝素量。同时,因气候温润使上蔟蚕儿吐丝有序,丝纤分布均匀,色泽柔和。全年养蚕期为春、夏、秋和晚秋,从而保障了优质蚕丝的供给。

蜀锦从春秋战国伊始直至20世纪初期,这2000多年染色主要是以植物草木为染料。蜀地盛产植物染料,品种多,数量充沛,质量上等。茜草、红花、苏木、青杠椀子、五陪子、栗壳、枫树叶、靛蓝、菘兰草、大青叶、萼兰、槴子、黄柏、槐米等,成为蜀地农业重要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不仅供本地染色用,还从千里栈道远销到陕西和中原地区,为蜀地染色工艺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文化背景】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是我国蚕桑丝绸的发源地之一。蜀锦始于战国而盛于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为我国三大名锦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当时蜀国织造的布帛已十分精细,远销北方秦国的都城“雍”和诸侯各国。先秦时代,蜀国的官名中,已有锦官的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出兵灭蜀,建立蜀郡,蜀郡(郡址成都)盛产的美锦以其图案的生动、织纹的精致、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誉为“蜀锦”。此后蜀锦成为蜀地生产的一切锦类的总称。

成都历来是蜀锦生产和商贸的中心,汉代时已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描述:“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其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说成都“挥肱(手腕)织锦”“展帛刺绣”的手工业户很多,产量很大,像丛生的芒草一样无边无际。

汉代,宫廷和官府对织锦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的东南隅(今之宝云庵和百花潭以东,西较场笮桥之南)围城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称为“锦官城”,城南的流江称为“锦江”“濯锦江”。买卖蜀锦的集市称为“锦市”,锦工居住的地方叫“锦里”,锦官居住的地方叫“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十分重视耕织,发展农桑,采取措施扩大蜀锦生产,奠定了进一步振兴蜀锦的坚实基础,还亲自在家居之地——城南双流县华阳的葛陌村,种桑八百株,以励军民。他在军令中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军中之需,全籍于锦”。可以说,蜀锦从三国时期起,就远近闻名,驰名天下,在蜀汉政权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白丝行》诗云:“缲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足见当时蜀锦生产的繁荣。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蜀锦生产无论规模与技艺都进入了一个鼎盛的发展时期,并通过剑门蜀道、茶马古道、岷江水路等与各国进行贸易交流。隋唐以来,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蜀锦大量注入日本,其中一部分是唐王朝对日本使者和王室、寺庙的赠礼。至今在日本流传下来的许多“蜀江锦”被当作日本的国宝级文物、“正仓院宝物”等珍藏至今。这些名贵的唐代蜀锦如格子红锦、唐花纹长斑锦、蜀江锦褥裂、赤狮凤纹蜀江锦、蜀江太子御绢伞和赤地璎珞、蜀江文阑绢裂等众多产品被收录在“日本古代染织图案”“日本御物上代染织物”之中。

宋代,成都府尹吕大防建成都锦院于府治之东,号“锦官楼”,保持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宋史上称“蜀织衣被天下”,又云:“蜀土富饶,丝帛所产……蜀织工甲天下,号冠天下”。元朝费著的《蜀饰语》云:“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锦官,江名濯锦”。到明清时代,成都与江苏、浙江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三大织锦中心。

【文化积淀】

四川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而桑蚕丝织是巴蜀文明兴起的重要标志。关于桑蚕丝织的起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蜀的蜀山氏、蚕丛氏等部落,就以养蚕著称,至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发明了驯养家蚕和抽丝编绢之术;而有关马头娘的民间传说,为以后巴蜀的养蚕、治丝茧、织绢锦提供了条件,其凄美的故事折射出四川蚕桑的悠久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晋”,由此推断距今4000多年前的蜀国已能生产丝织品“帛”了,而“帛”即为最初的锦。对从三星堆出土的商代石器、陶器、青铜器、纺轮的研究表明,在商代,蜀地就拥有纺制不同规格的丝线及织造、刺绣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据《尚书》记载,时人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以区别于其他丝织品。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在《蜀中锦》中提到:“蜀锦是成都地区生产的一种花锦”,明确了蜀锦的地域特征。

历年来出土文物,也佐证了四川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的栽桑养蚕、丝织技艺的历史。如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了一件蜀国本土制造的战国铜壶,壶表层刻有栽桑采桑的欢腾场景,表明在当时栽桑养蚕已是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1974年12月,宝鸡茹家庄鱼氏族墓葬内发现西周时期数量众多、规格不一的玉蚕及桐树叶片、刺绣、辫痕和大量丝织品实物,丝织品有斜纹显花的菱形图案“绮”。可见在周代,蜀地丝织技艺已从平纹、变化平纹组织提高到斜纹、提花“绮”。1975年7月,成都交通巷出土了四件不同样式的西周铜戈,戈柄两面的正中装饰有蚕形的图像,也体现了当时在经济和文化中养蚕业的繁盛。

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初步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上商人们把蜀地的丝织品和其他货物销往印度、缅甸,继而又转运中亚。中国丝绸输入印度的路径有缅甸道、西藏道、安南道、南海道、西域道五条。从成都到印度的一段称为“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天道、黔中古道、永昌道四条古道组成,正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战国后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带兵,征服巴蜀,修建成都城,并在成都东南隅围城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将其称为“锦官城”。当时,蜀地织锦生产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蜀地织锦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秦汉时期,据《史记》记载,四川的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璧”之一,成都因此得名“锦官城”。据谯周《益州志》记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濯锦之江曰“锦江”,锦工濯锦之地称为“锦里”,锦官居住的地方称“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秦汉时蜀锦已畅销全国,锦缎纹样形式丰富,融儒、道、释的思想精华,显示了织锦技艺的高超水平,以至时人认为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1975年,成都土桥曾家包出土汉代大型浮雕石,中部刻有织机两架,这证明汉代的成都,丝织业已经比较发达。

秦汉时,成都已成为全国丝绸重要产地。蜀地丝织技术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也大幅增加。汉武帝建元三年和元朔三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贸易要道,西北“丝绸之路”自此形成。蜀地丝织品通过蜀道运送到西北“丝绸之路”的起点站——长安,再由长安中转至西域、西亚、欧洲诸国。据《华阳国志》及《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成都已有住户7万家之多。东汉朝廷奖励农桑,蜀锦继续发展。三国时期,诸葛亮也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很大发展。他在南征时,又把蜀锦技艺传授给各地百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晋代及南北朝时期,朱启钤在《丝绣笔记》中提到:“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遂使锦绫专为蜀有。”从而说明魏晋是蜀锦生产和外输的一个高峰时期。420年,南朝刘宋时期,丹阳郡(今南京)郡守山谦之从蜀地招募织锦“百工”,在宛城“斗场市”建立“斗场锦署”,使蜀锦技艺传播于江南。朱启钤《丝绣笔记》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四川进贡的五色丝织的背心很精致,一件“费用百金”,被作为“异物”和犀簪、暖金之类特殊工艺品一起珍藏于皇宫。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十七记载:唐中宗安乐公主出嫁时,蜀地进奉的“单丝碧罗笼裙”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成花鸟,“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唐末陆龟蒙《纪锦裙》记述:在友人御史赵郡李君家所见一条蜀锦裙,锦样饰有大小不同、神态各异的鹤与鹦鹉各二十只,口衔花枝正欲展翅飞翔,并以花草相隔有序,花草丛中闪烁着艳丽的泥点,有若“娇霞残红,流烟坠雾”。唐太宗时,益州工官窦思纶组织锦工创制了不少“章采奇丽”的锦、绫花样,如花树、对鹿、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因窦思纶又被封为“陵阳公”,从而其所创锦样统称“陵阳公样”。这些精美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贸易及其他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

【品牌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由几十家分散的织锦作坊,组建了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成都市蜀锦厂的前身),整合了蜀锦资源,促进了蜀锦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都市蜀锦厂一度达到500台丝织机、3000名织锦工人、年产丝织品500万米、缫丝240吨、丝绸服装100万套,年产值1亿元,利税40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升温,市场对艺术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蜀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代表性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2009年成都地区的蜀锦生产企业销售蜀锦“织锦画”475000幅,实现销售收入约5300多万元,利税约2120多万元。

蜀锦历史悠久,产品地域特征独特,获得了“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誉。政府重视,予以政策扶持,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中,专门规划了桑蚕丝生产基地和蜀锦产业园。近年来引进了现代的电子科技技术改造传统织机,使蜀锦更具有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能力,产品可由目前单一的“织锦画”向高档的室内装饰材料、床上用品发展,市场更为广阔。

2002年,在成都蜀锦厂旧址新建了“蜀江锦院”,专营蜀锦、蜀绣系列产品,专门从事蜀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拯救、开发措施。2007年,在成都蜀锦厂旧址新建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博物馆功能:介绍蜀锦、蜀绣的历史沿革,展示历代蜀锦、蜀绣和古代服饰,面积约1500平方米;清代大花楼木织机现场手工织锦、刺绣;展示、销售面积约1500平方米,蜀锦、蜀绣工艺品、实用品近千种,是国内外游客了解“锦城”“锦官城”,展示成都特色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生产的蜀锦锦画先后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其中《步步登高》 《珙桐国宝》 《都江堰放水图》《国色天香》《十一面观音》《清明上河图》获得2011年西部国际三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生产的蜀锦锦画获得“四川省旅游产品铜奖”; 2012年《太阳神鸟》获得成都特色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创作奖”;2014年7月《成都系列风情蜀锦锦画》荣获“201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四川赛区金奖。

【知识链接】

蜀锦收藏、保养常识

高级蜀锦极具收藏价值,其增值空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因此蜀锦的保养保护十分重要:

(1)注意勿沾油渍,勿接触化学药剂,不在太阳下暴晒;

(2)如有灰尘,可用干净的软布或掸子轻轻拂去锦画表面的灰尘;

(3)由于生丝是蜀锦主要原料,含有大量蚕丝蛋白,故不论锦画放在盒子里还是挂在室内展示,都要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如盒内存放,可放入藏香,防止虫蛀。

如何鉴别真假丝绸

真丝织物以蚕丝为原料,共同特点是吸湿率高(5%~10%)、透气性好、质地光滑柔软、舒适凉爽而富有弹性、具有蚕丝天然光泽、明亮柔和。点燃纤维,燃速慢,有烧毛发气味。抽出丝条解捻,长丝连绵不断。优质的涤纶仿真丝产品可以以假乱真。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级仿真丝的色彩都很柔和,印制效果好,没有蜡状感和塑料感,柔滑而不疲软,有膨松而厚重的感觉,最新的仿真丝绸还有丝鸣。涤纶仿真丝产品与真丝绸产品相比,穿在身上时吸湿性、透气性和悬垂感差;穿仿真丝绸裙走路时容易吸附在腿上,这是防静电效果差的缘故。

对涤纶仿真丝面料与真丝面料的鉴别可采用简易的燃烧鉴别法。燃烧时,涤纶丝近焰即熔缩,熔燃滴落并起泡,离焰后能续燃,少数有烟,灰烬形状呈硬圆黑或淡褐色;真丝燃烧时有咝咝声,离火会自熄,难续燃,燃烧时有烧毛羽或头发的臭焦味,灰烬形状呈膨松黑色且易碎。

判断真丝绸的简易方法:

(1)折:用手捏紧织物然后放开,真丝品因弹性较好,无折痕;人造丝织品有明显折痕,并难于迅速恢复原状。

(2)摸:真丝品用手摸时有拉手的感觉,化纤丝织品则无此感觉。

(3)拉:从边缘抽几根纤维,用舌尖将其润湿,用力拉紧,若在湿处易拉断则是人造丝;如不是在湿处拉断,而且断头处的断头纤维呈长短不一的毛丛状,则是真丝。

(4)看:真丝织品的光泽柔和均匀,虽明亮但不刺眼;人造丝织品虽光泽明亮,但不柔且刺眼;涤纶丝制品的光泽有闪光亮点或条状亮丝;锦纶丝织品光泽较差,似涂了一层蜡。

(5)磨:真丝织品由于蚕丝外表有丝胶保护而耐摩擦,干燥的真丝织品互相摩擦会发出一种声响,俗称“丝鸣”“绢鸣”,而其他丝织品不会发出此声响。

【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 蜀锦

国家公告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年第96号

保护范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牛区、双流县3个区县现辖行政区域

猜你喜欢
蜀锦丝织品蜀地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木芙蓉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明封光禄大夫左府督缎幡的保护修复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
华光如梦话蜀锦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