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开放,情境营造,打造有效课堂

2017-04-26 07:22黄黎茹
教育界·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导入有效课堂

黄黎茹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文章结合教师的课堂实践,就语文导入的途径进行归类、发现,希望能为打造语文学习有效课堂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主体开放;情境营造;导入;有效课堂

“主体”一词,是契合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而“开放”又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主体开放”的提出和倡导,既符合当前教育的一般特征,又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定精神。

“主体开放”教学理念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涵: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共同参与,尊重学习主体对象;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营造,情景开放,提倡为学生创设对话语境和多元的对话路径;提倡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以及对时事事件的感悟和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做到主体开放,尊重学生的想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找到自信的感觉,保持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道理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营造课堂导入的情境是抓住学生心灵的一个关键环节。

导入环节犹如一幕话剧的序幕。开头好,整出剧就会引人注意,其余部分会随着剧情的跌宕令观众叫好不绝。新课导入也是同理,导入得好,能使学生自然迅速融入课堂,渐入佳境。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导入方法的整理探究,设计出符合主题的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导入,既与教材情境相结合,又与新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实践,笔者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一、故事导入,发散思维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快速地让浮躁的学生沉心静气。从故事导入,少了很多形式的“说教”,对学生的德育熏陶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中不断深入,而且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还能带给课堂铺垫,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民国时期,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一生经历了三段情感。在父母包办之下,他娶了夫人张幼仪,这是他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但他们最后离婚了。徐志摩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是林徽因。在英国康桥的相恋,让徐志摩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再别康桥》。但林徽因并不想介入诗人的婚姻,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诗人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这令立志追寻爱情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直到他遇见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他们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这样的故事导入,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作品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图片导入,营造氛围

极具吸引力的导入,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作用。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优美的图片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为文本的学习定下情感基调。

例如学习《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借助画面进行这样的导入设计。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关于江南美景的画面,给学生一段强烈的视觉刺激,欣赏完画面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画面会让你们联想起哪些诗句?”学生借助这样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关于江南的许多句子,如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这样的设计既温习了以往学过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同时适时的提问,让学生自由发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

导入的设计显然至关重要 ,优秀的导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大大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悬疑布局,吸足眼球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动力。一部好的悬疑作品总是会让人保有好奇之心,让人欲罢不能。优秀的课堂也应该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悬疑设问式导入,营造问题情境,形成一种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以调动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保有好奇心,从而取得显著效果。

例如在上《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苏联著名媒体人苏沃宁曾说过:“我们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他们谁更强大?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无可奈何,无法撼动后者头顶的王冠;但托尔斯泰却令尼古拉二世的王冠和王朝摇摇欲坠。”1910年11月7日,伟大的文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死在了一个小车站里。这个“文学沙皇”的逝世有着诸多疑点,没有死于家中,没有死于设备齐全的医院,身边甚至没有很多亲人陪同,蹊跷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中,似乎总有什么在追着他,到底是谁谋杀了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做一下福尔摩斯,来找一找凶手。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本,从文中寻找蛛丝马迹来印证自己的看法。有了这样的情境营造,也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去把握文本的基调,更好地对课文信息进行筛选梳理,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在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做类似的设计。例如: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北大的学生,一个被誉为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过人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是为什么会在25岁的美好年华卧轨自杀。到底是什么让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今天我们从他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一起寻找答案吧。

这样的悬疑设置,既提高了教师授课的吸引力,也集中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去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四、多元介入,效果显著

这是一种糅合了音乐、诗歌、微电影、电视节目等多种手段的导入方式,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多元化的介入,大大增强了文字和画面的感染力。这些不仅为学生欣赏文本提供了凭借,同时也为营造阅读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上《故都的秋》一课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利用春夏秋冬美景的视频,并配以轻音乐《紫蝴蝶》和小诗。在优美的音乐中,老师朗诵:“春天是什么样子?是缤纷多彩希望的憧憬。春天的憧憬,是空气中散发青草的清新。夏天是什么样子?是炙热燃烧火红的热情。夏日的热情,是荷塘碧叶下青蛙的啼鸣。秋天是什么样子?是缠绕千年迷蒙的忧伤。秋天的忧伤,是红叶染醉的层层霜林。冬天是什么样子?是冰冷骄傲深邃的洁净。冬天的洁净,是雪后初晴的片片冷艳。四季的变迁,四季的声音,如此动人心弦,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倾听。”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的感官受到多重刺激,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致。欣赏完毕,教师适时提出:亲爱的同学们,四季之中你最喜歡哪个季节呢?请你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开放性的话题,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的气氛,为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后引入课题:看来是各有所爱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却对春秋情有独钟,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他走进《故都的秋》,领略这秋的美好吧。

这样的导入模板也适合其他的文本,例如《江南的冬景》《忆江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等。

总之,在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应灵活使用多元媒体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激发兴奋性,学会自主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并最终促进有效教学的发展。

导入的有效并不止于当前课程,而是在于提出一种思路,既让教师事半功倍,又让学生记忆深刻,于目前有效,更于未来有效。精心设计的导入就仿似一个女子对面部妆容的精雕细琢,有了这样的打扮自然会让其他的行头也跟上去。同理,有了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自然也会对教材有着更为精细的安排和设计。

存在主义美学家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提道“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要让阅读的梦真正飞翔起来,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正确、适度地引入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在文本世界中不辨前路而昏昏欲睡,才能获得当前中职课堂中最需要的“惊喜”。希望通过这样的梳理和研究,能够更新教师的理念,让教师有一些收获,同时也去寻找更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阅读的梦真正飞翔起来。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杨翠华.诗歌教学中激趣艺术的运用[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06): 90.

猜你喜欢
导入有效课堂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