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泥土气

2017-04-26 15:43俞洁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农民画版画基础

摘 要:本论文的撰写旨在如何将地方性的民俗美术资源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通过对民俗美术资源的整合,既能实现对地方美术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并通过案例着重探索了民俗美术——版画和农民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民俗美术 “基础”教学 版画 农民画

地方民俗美术宝藏历史悠久,丰富多样。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民俗美术演变出了不同的种类和形式,它地域特征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如把民俗美术资源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会更好地体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是笔者想要研究的目的。

在民俗美术融入高中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了解、认知地方民俗艺术,达到“欣赏·评述”,继而用基础型教学模式达到“造型·表现”,再通过综合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应用”,最后用拓展探究达到“综合·探索”等一系列教学思路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的问题:民俗美术的资源想要融入高中美术教育,缺乏教材,需要任课老师(组)来编写;缺乏相关的影像资料;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和调整教学方式。总之,新的教学资源的引入所费精力、财力、物力较之传统的教学要大得多。好在地方民俗美术胜在“地方”,能找到一些民间艺人;深入民间,能找到一些传统艺术作品的影像等一手资料。本文谈的是笔者尝试的一些教学研究。

一、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研究

艾斯纳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可能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做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是正确的。”换言之,正是艺术问题的回答不存在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始终是存在问题的。

长久以来,在高中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始终是固定的答案多于开放的问题,所有的知识都是由老师说出来,或者在老师的有意暗示下推导出来。即便有“问题”,也只是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而非涉及需要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才能解决的难题。

为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奉化农民画创作在高中课程中的实践》的课题研究。刚开始研究此课题时,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搜集资料、采访学习。设计了各种问题环节,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各个艺术家,以登门拜访、采访学习等形式,走出校园,走进艺术家创作的现场。在真实的环境中交流、学习,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画的魅力,为下阶段的探索创作做准备。

基于“问題”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于弄清楚一件事物的思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欲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往往较为发散,五花八门,但是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往往缺乏深入挖掘,不知道问什么才能将事物了解透彻。故此,笔者也会先拟定思路,引导他们从其他学科的知识出发发问。

通过“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当其他学科的知识、素材被整合到美术课程中后,我采用了让学生借助直观的视觉图像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学科的知识,拓宽视野,理性看待、处理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

二、基础型学习的教学研究

在对地方民俗美术有了初步认知和评述之后,笔者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达到“造型·表现”的学习目标,即临摹再现,这是基础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临摹来学习,系统地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造型、色彩、构图、工艺、制作程序等。在临摹再现的过程中,画得对画得像自然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但是笔者认为,将地方传统艺术从头到尾全过程地临摹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传统艺术会做成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材质、过程、笔法等不同,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同样,我在课题研究中,设计的第二个大环节就是以临摹优秀的奉化农民画为主,并临摹借鉴各种民间美术的造型、构图、色彩等,为下一环节的创作积累素材和经验。

下面(图1-4)是学生临摹结合写生创作的作品。

临摹从表面上看,更多的是技艺的体验与风格的熟悉过程,但是在笔者的实践中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此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把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临摹后,传统艺术审美变得很容易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以达到传承和延续的目的。取其精华,这也是基础型教学的意义之所在。就像在书法的学习中,试问:谁不是从临摹书法大家的作品起步的呢?

当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时间不够。学生平时课业紧张,每周只有一次美术课程,这极大影响了课题的进度,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加紧活动。

三、综合创新型的教学研究

有了临摹作为审美和技艺的基础,笔者就开始鼓励学生找喜爱的素材或门类,通过自己搜集查询资料,接下去的目标是试探性创作。当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权威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笔者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

1.直接运用

直接把地方民俗美术的形式、色彩、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工艺流程借鉴到设计之中。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俗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语言,并且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抓住表现风格的要素。

在此过程中,我并不介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民俗美术直接挪来搬去地试验。虽然这期间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给予学生相当丰富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告诉他们因为材质、过程、目的不同,传统艺术作品的固化具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只有了解、熟悉这些特性和规律,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一些旧的不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在直接运用中被改造,笔者和学生讨论:什么地方传统艺术的哪些元素更具有现代意义?为什么我们更喜欢这些而不喜欢那些?如何把喜欢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2.间接运用

对于地方民俗美术,我们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应结合民俗活动、民间艺人等课外资源,与传统艺术对话,总结地方传统艺术造型的规律,寻找自己喜爱的、擅长的或者适合的表达形式,最重要的是运用现代审美心态,消化民俗美术的各种营养,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笔者做《奉化农民画》课题时,在技法的运用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尝试了在原有点彩、勾线、并置、渲染、运用色块的基础上,间接运用了抽象、透视等油画和摄影手段,大胆采用彩墨、岩彩等材料制作,使农民画更具生命力。

在间接运用民俗美术创作作品的同时,笔者认为还要加上相关的理论学习来提升学生对于艺术审美和美术创作能力。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要学习的理论很多,也比较抽象,不容易烂熟于心,因此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甚至由其自己总结,找到创作规律,亦是对深化和再创造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3.深化创造

地方民俗美术资源融入美术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缺乏,这自然造成从教到学缺了固定的“神”,这就会有赖于作为教学执行的师生不断地对临摹再现时的体悟、创作时的启发、创作后的感悟进行回顾。在这种不断回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鉴别、判断、总结、归纳等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作品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以《农民画》为例,学生经过走访调查、临摹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技法,为再创造提供了有力保障。下面(图5-8)是学生创作的部分农民画作品。

美术学习中,图像具有承载文化信息、传递文明的特点。结合本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传统美术,引导学生从理性思维的层面鉴赏美术作品,学会以宽容的态度来理解各种美术现象。让学生在作品创作中,综合各种艺术元素创新的表现,尝试各种技法肌理探索发现。从而形成其自身独立、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终身受用。

四、拓展探究型的教学研究

拓展与探究相结合,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认识世界,探究艺术的内涵,提高艺术修养。

笔者认为,拓展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几种形式方法可供借鉴。如将美术与其他课程相综合的探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综合的探究,将学校课程与社会课程相结合的探究等。这样,可以使学科资源得以拓展,使创新思维得以实践,使艺术课程得以互补,使课程资源得以拓展。

笔者曾做过一个拓展型教学案例:《以刀木搏擊人生——版画》,在此,就以这个案例来阐述观点。

在选择研究内容时,考虑到民间可利用的资源系统性,及学生对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等方面来确定研究方向,居住在奉化的版画家周士非先生更为我们的学习案例提供了优质的资源。

在组织学生进行这次以版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只是一位引导者,基本上所有的研究内容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如:版画的历史、种类、工具、材料等知识的研究;去周老先生家采访学习;版画题材的选择与创作研究。

下面是(图9-10 )学生在周老家中研究底版,记录要点。

当然,在学生后期的创作中,教师还是要适当的指导。

以下(图11-15)是学生的部分作品,可以看出,通过此次研究,学生对版画已有自己的理解。本次由于时间、学生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作品都以黑白木刻形式表现,由学生自己构思定稿、制作底版、打磨、雕刻、拓印。教师适当给予建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

拓展探究的教学实施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接触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机会,打破了学生习惯地将美术看作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与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相结合,其参与精神、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都得以培养。通过对课题的研究,锻炼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对顺利完成学业,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拓展探究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调研资料、图像整理并总结成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并以自己对其内涵的理解加以自我创作。师生都在探究中共同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手段查找所需材料,通过思考或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加以总结与完善。拓展探究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审美感知,并在探究过程中归纳整理,也完成了地方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传承。

地方民俗美术融入美术教学,不仅能增强师生对民族文化和情感认同,而且民俗艺术融合了各地的人文历史等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上,保持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实现资源与学科的整合,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主编.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旭东主编.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刘儒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运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5]段鹏.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教学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2008.

[6]魏力群.民间美术与高等美术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作者简介:俞洁萍(1979-),女,浙江,美术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农民画版画基础
版画作品选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