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强化表达训练

2017-04-26 16:09程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废墟外貌总会

程轶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谈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下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理,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时,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圖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废墟外貌总会
“废墟”
废墟里的救赎
半盏——第四话:别急,总会吃腻的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陈埭镇同乡总会
废墟(外一章)
画与话
街头的废墟
[ 再见,在也不见] 相识总会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