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2017-04-26 18:05李思权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东南内陆

李思权

摘要: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差距。主要影响因素有:宏观经济政策、区域性经济结构和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以及区域间客观性发展要素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差别。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化进程与地区间经济的发展现状极其不平衡,二者之间的发展进程差距明显,这种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渐进式改革政策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 地区经济 发展 差距

一、东南沿海的“先发优势”的政策导向

东南沿海一直以来实施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就使得国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东南沿海区域进行了政策性的补贴、倾斜,例如,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实施,市场自发的调节作用起主导因素;一系列税收的减免以及内陆地区税赋补贴东南沿海地区,比如,对内陆地区资源型产业征收高额度的资源说,通过这种隐形税收来大力扶植东部沿海区域的“先发优势”政策。事实上,我国东西地区经济差距的不断增大,有利于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内陆地区计划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二、东南沿海地区制度和市场机制创新优势

(一)非均衡的经济发展策略

由于东部沿海的“先發优势”,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逐步拉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一直以来采取了非均衡的经济发展策略,才造成东南沿海区域拥有者优越的制度以及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制度的创新以及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进而将市场经济改革体制推进了非均衡。具体表现为东南沿海区域活动的方式、配置的要素、产业链的选择等很多方面。例如,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倡导以公有制为基础,集体以及混合所有制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从而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等。从长期来看,这种经济差距拉大的趋势并不一定会一直存在。

(二)政策倾斜战略

国家也会进行政策倾斜,来扶植中西部区域,例如,先前实行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理论上来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市场经济逐步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东南沿海区域的先发优势会逐步减弱,内陆地区的“后发优势”会增强其竞争力,利用其固有的资源优势逐步赶超东部沿海,区域发展机会也会将逐渐增多。

三、知识与思维观念优势

(一)知识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已在中国全方位展开,东南沿海区域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已逐步减少,在东、西部区域中预算投入份额也逐渐缩小。但东、西部区域的经济差异并没有因因国家投资政策以及经济体制差异的过渡平衡而降低,区域间经济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但是,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了受自然因素、历史沉积因素、区域因素、国家宏观政策因素、劳动力以及人们行为习惯的影响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储备以及思维模式的开发能力。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模式现状决定其区域资源优势向生产、市场以及经济竞争等优势转换的能力,决定着市场开发、存量资产和增量投入产出率水平。一般所说的,知识累计效应,指的是通过学习来加强知识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反向来讲,又进一步拓展学习机会,即知识的“累积效应”。

(二)思维观念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以及制度创新政策下,一直倡导解放思想的实践原则,但由于传统观念和文化的沉淀,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区域在知识与思想开发上的的累计效应有大大的不同,与东南沿海相比,内陆区域难以实现真正的解放思想和迈开步伐,知识累计效应所带来经济增长效率远低于沿海区域。东西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知识和思想的累积效应不同。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家米尔达尔的观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间的关系不是趋于守衡态势,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循环的方式,不是简单循环周转,是有积累效应的运动模式,即“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这个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种原始因素累积的原因。在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我国多种资源逐步由内陆地区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在一段时间内,东南沿海区域的资源以及人才等优势逐步累积,在一段时间里,东南沿海区域将大量的人才、资金、设备技能等吸引过去,而没有多少向内陆地区的扩散效应,东部沿海的积累优势逐步显示出来,更有利于东部沿海区域的发展。

四、区域企业发展活力

(一)东南沿海企业发展活力

东南沿海地区私营经济企业占主要地位,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比较注重资金、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一般来讲,东部沿海区域大量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投资量大小,主要体现在其对资金、劳动力技能的管理上,一个企业受益更大、更持久的是管理以及理念,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会引进独特的的经营方式与先进技术,对国内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中西部内陆区域企业发展活力

中西部内陆区域,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许多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其商品经营和市场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也面临着知识、人才、设备等的不足、政府、企业及社会创新主体的动力不足、创新成本一般比较高,一系列不利的条件都无法与东部沿海区域相对比。内陆大多数企业不仅是国有制经济成分,还存在于重工业基地,设备更新换代慢,老化陈旧严重,自身积累能力较弱,技术含量也存在距离,这也是区域经济差距拉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地方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效率

市场发育滞后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之一,与此相比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内陆区域政府的执政观念和理念与沿海相比有着较大的束缚性,职能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上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深入,政府倡导市场经济政策逐步地放开,计划经济的干预性减弱,但政府与企业的“父子情结”、政府参与乃至主导内陆经济发展的现象仍有过之而无不及,内陆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执政效率比较低下,效率不高,干预过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限制甚至阻碍内陆经济赶超东部沿海经济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姗姗.浅析市场化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16

[2]孙晓华,李明珊,王昀.市场化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6:39-55

[3]刘建军,张祥建.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4,05:90-93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东南内陆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大东南:业绩激增的背后
《认识方向》教学案例
中部内陆地区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信贷风险管控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东南DX7荣耀版山东区域限定上市
论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培育开放型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的重点领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