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女性称呼语的使用探究

2017-04-26 21:37唐莉瑶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认知

【摘要】称呼语是社会交往中表达人际关系的重要信号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称呼语尤其是女性使用的称呼语种类增多,体现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基于认知理论框架下对女性称呼语以“亲”、“亲爱的”为例进行探讨,理解女性使用不同称呼时的心理状态,以期能够促进社会交流。

【关键词】称呼语;女性称呼语;认知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称呼语,就等于没有打开交际大门的钥匙。它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交际双方的情感态度以及地位特征。杜希宙(1999)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称呼语选用的主客观因素。王松岩(2003)指出言语中发话人对称呼视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发话人主观倾向和客观维度张力互动的结果。吴燕兵,徐勇刚(201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称呼语亲切体的使用。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人们对称呼语的使用和理解,但是他们都是在一个社会语言环境下做出的统计分析,没有从同性思维的角度对称呼语做出探究。本文将致力于从女性之间称呼语的语体选择,基于认知理论下女性称呼语的选择以及女性称呼语的使用分析三方面进行探究。

二、女性称呼语的语体选择

乌云娜(2001)曾探究了中国女性思维强于情感弱于理智的思维方式。女性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化作解决困难的方式,对周围的事物起到强烈的感染作用。另外,Martin Joos(1964)把语体分为五种:礼仪语体,正式语体,商议语体,随便语体,亲切语体。正是中国女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女性称呼语大多采用亲切语体。于是,就出现了“亲爱的”、“姐姐”、“妹妹”等称呼表达。这类表达大多用于较为亲密的关系之间,为了体现交际双方亲切的人际关系,为谈话双方在心理卸下防线。能对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起到最大的接受程度。

美国语言学家Lakeoff(1987)在《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一书中强调,语言不是在客观世界中由相应的客体产生的,而是由人类的认知造成的。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对称呼语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女性思维逐渐开始转变。在社会大环境中,人类交往变得频繁。为了便于交际,女性开始在内心设下一个基石:周围的人事都是属于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女性打开了横在彼此之间的一道防线,将身边不是那么亲密的人也称作“亲爱的”、“亲”、“亲们”。

三、基于认知理论下女性称呼语的选择

社会对人类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总是在不同程度下影响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然而认知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念以及道德风尚层面上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再将此反作用于语言。于是社会对语言的影响较直接,而认知则处于隐蔽的地位。语言习得机制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对语言的选择涉及到语音、词汇、语义等不同的维度。人类一旦建立了某种认知,便会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事物。女性就是在此影响下,由于认知思维方式,认知目的的不同,对不同的人物建立不同的认知,采取不同称谓。

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女性之间互称“亲”、“亲爱的”的现象。然而,这在男性交际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就是因为女性和男性之间认知思维方式不同。女性更倾向使用感性思维,她们乐于把彼此拉在一个亲密的关系线前,为谈话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相反,男性并不会把这种亲密的关系强加在他们身上。除了感性思維之外,也有较多女性依赖直觉思维。大多数女性极其敏感,并且极具直觉思维能力,这是受社会普遍认可的。女性可以在第一眼看见一个人时判断对这个人的接受程度,从此在心理建立一个很难改变的印象。这也是女性直觉思维的另一例证。女性直觉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界人际关系的称谓。她们可以根据这种直觉思维决定对某人的称谓用亲切语体或者是正式语体,因此,对同一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称谓。

四、基于认知理论下女性称呼语的使用分析

由于女性认知方式的不同,社会中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称谓。例如,如果在某个地方迷路,女性更倾向于向保安询问:叔叔,请问XX怎么走?或者大哥,请问XX怎么走?然而换作是一名男性,他可能更倾向于问:保安,你好,请问XX怎么走?或者直接巧妙地避开称呼语,直接询问“你好,请问XX怎么走?”这种情况下,女性对称谓语的使用就更能够在保安心中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并更能够获取保安对该女性迷路这一事件产生同情,引起保安的共鸣,从而使得保安回答正确的路线。相反,男性的询问显得却较为生硬。再例如,如果想要在校园内询问帮助,做一个问卷调查。女性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为“亲”,“亲,麻烦你帮我做一个问卷调查,好吗?”然而男性可能就会直接说:“同学,我们正在做一个调查,可不可以请你……”这里很明显女性采用了感性思维,而男性采用了理性思维。女性更乐于用与对方拉近关系的方式完成任务,甚至可能在完成任务之后与该名同学结交。然而,男性是理性思维的动物,他们在做任务过程中就更为理性,客观的称呼对方为同学,然后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步引起女性独立化,现代女性不必要像古代时期织衣更布。女性除了感性思维之外,她们中部分人逐步开始转向大女子主义。在这部分人的认知模式中,她们排斥传统女性为弱者的思想,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存于世界中。于是,在女性称呼女性中出现了“老婆”、“老公”的现象。她们称呼对方为家庭亲密成员,在男性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称谓。其一,这样的称谓是为了突出双方亲密的关系,于是采用了家属称谓。其二,“老公”一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加深自己在社会中的独立能力,她也乐于接受对方对她这样的称谓。认知心理学对这样的现象也有过解释。女性之间关系一般更为亲密,不会互相排斥,而且没有社会道德的谴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强调了女性在求偶方面的主动权,这样的称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男性的宣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老公”在认知世界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可能凸显在生活中对“老婆”的帮助,以及“老婆”对“老公”的依赖,让双方在认识层面上接受这种称谓。然而男性先天具有社会竞争,他们很难将对方融入内心进行这样的称谓。另外,社会中也普遍出现女性更乐于别人称呼其为“X哥”而不是“X姐”,这在校园即青少年群体中体现得极为明显。这也是女性为了突出自己在社会中的独立能力,跳出传统女性弱势、无能的意象中。她们大多排斥传统的淑女观念,强调个性自我和张扬。这样的称谓正是体现了他们对个性自我的追求,也体现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逐步具有统治能力,并且在她们的认知世界中,更倾向于让自己处于一个统治的地位中。

五、结语

以上我们从女性称谓语语体选择、女性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分析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语言层次,而是进一步采用了不同的认知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社会中对称呼语的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女性的称呼语研究可谓少之又少。这在一方面探讨了现代女性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女性思维;另一方面,也呼吁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乌云娜. 论中国女性思维方式的科学化[J].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1(6).

[2] 吴燕兵, 徐勇刚.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淘宝体”的语体和使用[J]. 文学艺术, 2013(7).

[3] 杜希宙. 关于“哥们儿”称呼的调查分析[J]. 衡水学院学报, 1999.

[4] 王松岩. 言语中发话人称谓语的选择及意义[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3.

【作者简介】

唐莉瑶(1995—),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