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楠竹小母竹造林与其他方式造林的比较

2017-04-26 18:36吴丽琼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比较造林

吴丽琼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相关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中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各个行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在不断提升。楠竹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植物种类,其无法大面积造林一直都是困扰相关人员的问题。对此,本文以楠竹造林为立足点,通过对其造林方式发展阶段的分析,从而就小母竹造林同其他造林方式的比较展开研究。

关键词:楠竹小母竹;造林;比较

小母竹造林作为一种新型的楠竹造林方式,它的出现和应用,不仅可以解决楠竹造林期间的工作人员遇到的各类问题,还可以极大的提升楠竹造林的成林和成材率。但因为此种造林方式本身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造林期间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这使得人们对小母竹造林同其他类型的造林方式相比具有何种优越性还存在疑惑。因此,对小母竹造林进行试验研究,对其造林效果同其他方式造林进行对比,就成为该领域中专家学者必须要研究的论题。

一、楠竹造林方式的发展历史

就目前来看,楠竹造林这种方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以往的无性繁殖方式。即通过抬移大母竹造林与移兜造林这两种方式。但因为这两种方式可以获得的种源数量十分有限,在采挖与运输的过程中不是十分便利,且造林期间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造林完成后成林和成材的速度也极慢,使得造林规模化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第二阶段就是以无性繁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有形繁殖。即借助楠竹的种子来繁育出楠竹的实生苗,这种繁殖方式获得的实生苗本身的生命力极强,分蘖速度更快。接种实生出的分蘖苗进行造林,虽然能够提升种苗的成活率和成材率,运输起来相对也较为便利,但是成苗的植株相对较小,种苗的培育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种苗成材的时间较长,所以,这也不是最为理想的一种造林方式。第三阶段就是楠竹小母竹这种现代化(目前提倡)的造林方式。即以第二阶段的有性繁殖为重要基础,通过对实生分蘖苗利用合理的密度进行培育,在经历过两年到三年的精细化培育管理之后,使其能够萌发出大量的散生小竹苗,以这些小竹苗作为小母竹。利用这种方式培育出的小母竹苗鞭根发达、植株粗壮,已经具有了实生分蘖苗的各类优势,有效克服了移栽采挖、运输大母竹不便等缺陷,提升了实生分蘖苗的成活率、以及成林和成材的速度。小母竹造林这种方式的提出,为大面积的开展楠竹造林创建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造林对比的试验方案

1.对比试验的布置。为了对小母竹造林同实生分蘗苗、大母竹、移兜等其他造林方式更好的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分别借助根据这四种造林方式,在黎平县孟彦镇的低山设置了四个试验样地来获得更加准确的试验效果。其中,一号试验地位于宰官村的岭几向,土壤属于黄红壤,成土母岩为页岩,平均海拔在五百米左右,坡位为下部,平均坡度在十度左右,面积在六千六百六十七平方米,造林的密度为每亩种植八十株楠竹。二号试验地同一号试验地处于同一小班之内,是以机械设备的耕道作为接线,所以,一号和二号这两个试验地的海拔、土壤类型、坡度、试验地面积等都完全相同,但二号试验地的种植密度为每亩种植三十株楠竹。三号试验地位于岑湖村便比,土壤为黄红壤,平均海拔高度在柒百五十米左右,坡位中部,平均坡度在二十度左右,面积是六千六百六十七平方米,造林的密度为每亩种植八十丛楠竹。四号试验地位于高砂村归林的,土壤属于板页岩砂壤土质,平均海拔在八百米左右,上部坡位,平均坡度在二十五度左右,面积同三号试验地相同,但造林的密度则为每亩四十株楠竹。

2.小母竹造林试验设计。在以上阐述的四块试验地之中,一号试验地是在2009年的秋天利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全垦整地,地块垦覆的深度在四十厘米左右,且该试验地中引入的小母竹是以地径在一到二厘米、高度在一米左右、保留了三到五个盘枝、侧枝缩短了二分之一、保留了二十厘米的来鞭、去鞭长度在三十厘米、每株小母竹带有三千克左右的宿土作为选择标准。其次,在小母竹的选择不仅要遵循以上标准,还要在雨季放晴之后的一天到两天内选取种苗,在种苗选取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栽植工作。如果在小母竹造林后三天之内试验地所在地区未出现有效降雨,则需要为种苗浇足定根水。在完成造林工作的三年之内,为了保障试验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玉米、花生、黄豆等其他经济型的农作物,采用“以耕代抚”的方式对这些经济作物进行种植。在种植这些经济作物时,相关人员还需要确保楠竹植株和经济作物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够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在二月底到三月初之间结合经济作物的耕作来施用适当的笋前肥,在七月份到八月份之间结合垦覆的方式施用一定量的孕笋肥。

3.大母竹造林试验设计。大母竹的开垦方式、垦覆深度、全肯整地、种植时间等同小母竹相同。大母竹选择的标准为:生长时间在一年到两年之间,胸径在三厘米到六厘米之间的林缘竹,保留该植株三到五个盘枝,保留来鞭三十厘米、去鞭四十厘米。每个植株上需要带十千克左右的宿土,在搬运的过程中需要轻拿轻放,预防地下鞭根与竹竿的连接部分出现松动。同小母竹相同,大母竹也应当在雨后放晴的一到两天内完成取苗工作,在取苗完成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完成植株栽培等。但同小母竹不同的是,大母竹是在每年的五月份和九月份分两次完成去除杂草和灌溉,而施肥时间和方式则同小母竹相同。

4.实生分蘖苗和移兜造林的实验设计。三号试验地垦覆深度在三十五厘米,每两、三株种苗为一丛,每丛的根部都要做好泥浆处理,且顶部的枝叶也需要进行裁剪,保留大约三十厘米方高度的植株;四号试验地则要种苗的选择标准同三号试验地相同。且三号和四号两块试验地中种苗的抚育方式同一号试验地相同。

三、试验对比结果分析

在对上文的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后发现,同移兜、实生分蘖苗、大母竹这三种造林方式相比,小母竹造林的成本更低,且如果楠竹培育地区所在范围内已有小母竹园,其造林成本还能够降低大约百分之三十。当楠竹成林和成材之后,每一年种植人员都可以采挖竹笋、采伐成材的楠竹。在以上四种楠竹造林方式中,小母竹造林成材的时间可以比大母竹造林早两年左右。以每公顷楠竹每天可以产生三千六百元的经济效益为标准,一号试验田就可以在比二号试验田多产出经济效益约七万两千元。并且,同移兜造林和实生分蘖苗造林相比,大母竹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最高。此外,楠竹造林本身还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竹编(鞭)在地下的生长和盘根错节,还能够有效预防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而小母竹造林成材时间较早,所以其能够带来的生态效益也要远远高于其他三种造林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小母竹造林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宽楠竹造林的发展范围,培育出更多的楠竹,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楠竹资源,还可以为丰富我国森林资源种类,增加森林植被总量提供一定的推动力。小母竹造林在现阶段楠竹造林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为我国禽兽废弃物等物质的循环利用开辟更多的发展渠道,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五爱,王志贤.立地条件及造林方式对文冠果造林效果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6,06:44-46.

[2]杨翠云,关键,谭平,陈建国.楠竹小母竹造林与其他方式造林的比较研究[J].低碳世界,2016,26:285-287.

[3]宋海军.晚春造林技术与绿化工作[J].中国农业信息,2014,03:211.

[4]柴贤,舒相才.腾冲县全面转变植树造林方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69-10970+10984.

猜你喜欢
比较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如何正确掌握造林方法与技术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