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阵地

2017-04-27 20:55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游学创造力种子

张勤坚

说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一线教师到该领域的专家,几乎都把目光聚焦在创客教育、STEAM课程、3D打印乃至虚拟现实等各种“高精尖”上。假如一所学校既没有创客空间,也没有科学创新实验室,那么,在谈培养学生创造力这类问题时,便多少会有那么一点不自信。而事实上,课堂(教室)才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最固定,时长也最长),如果我们忽略了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去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总感觉像丢了个大西瓜。

因此,我想围绕课堂这一学校教学的关键所在,结合具体案例的实践,谈几点关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我认为,课堂是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平台,脱离了课堂教学和国家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片面的,更是不实际的。

毕加索曾说过,“用专业的态度去学习规则,你就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去挥洒”。确实,如果连最基本的执笔方式都没有掌握,那么即使你的艺术天赋再高,恐怕也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参照到教育层面,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的知识零碎且毫无体系,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么,一切关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美好愿望,都是奢谈。离开了知识,学生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便都会失去支撑,也就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

美国学者道格·约翰逊给出了“原创性+有效性+技巧性=创造力”的定义公式,其中的技巧性,就包括了学科内容知识、写作知识、设计、规范训练、人类天性、在有限条件内、在限定规范内等七种元素,充分说明了学科知识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而大量的知识学习和技能习得,均有赖于课堂上规范且有效的学习。

插播:学校共有3间标配48座的网络教室,生机比例达到了6:1,单从数据上看,六个人拥有一台电脑,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场景!但事实是,除了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其他时间除了综合实践活动时偶尔会有学生到网络教室查阅资料之外,很少有教师主动到网络教室给学生上课(他们更喜欢用教室里的计算机+PPT投影来授课)。在学校配备计算机用于教学这件事上,得到的是一个比较沮丧的事实——除了成本的增加,真正在教学上的促进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不断去更新着各种教学设备。【PS:2017年初,在学校第三个网络教室的升级改造工程中,学校果断地把台式机换成了平板电脑,原先固定的台式机变成了可进教室的移动设备,这给未来的信息化应用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以此为例,我们做一个延伸的思考,如果我们期望通过为数不多的创新实践空间(实验室),来担负起全体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任,恐怕过于乐观了。当然,创客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其作用和威力不容小觑。由此,教师才更应从创客教育中汲取其“创”的成分,重视日常课堂教学中各种“创”的培养,而不是把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任务,简单粗暴地往创客教育身上一推了之。

那么,围绕课堂这一教学现场,又有哪些核心要素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关呢?

● 教师需提升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如果教师没有把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去认真对待,那么,教师就很难带出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既无法通过各种有趣、有料的教学手段去启发学生,又无法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挑战性问题做出积极的应对,加上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教室和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真的很难想象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一种技能方面的提升(通过学习和实践),更是心理方面的突破(要勇于创新,敢于颠覆)。同时,还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热爱学生,也热爱自己所教的课程。我总认为,教师对所学所教的热爱,会提升所教知识的“温度”,你的眼里、话语里多一份温暖,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所学内容不暖心,学着也就没了劲)。我一直相信,学生能够从中体察到那种微妙的不同,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学习的热情和效率。我想以我的伙伴们开发微课程的一个案例,来佐证我关于“温度”的观点。

四年级的春季游学到底去哪儿?学校只给出大框架,年级组则必须在综合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学生意见占比很大),确定具体地点(这次确定的活动地点是穹窿山)。然后,老师们开始共同研制游学手册,而学生代表则通过讨论形成出行守则。

为了让手册真正贴近学生,研制团队的老师带着四年级的女儿和小伙伴一起提前进行实地游览考察,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了手册初稿。随后,年级组长召集组内老师斟酌修改,班主任老师把手册样稿发给学生代表提意见进一步完善。游学中,带队老师根据手册要求,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并对使用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再修改后定稿(可供下一届学生使用)。游学后,学生的游学成果会以游学日记、绘画、摄影等形式通过班内展示、年级巡讲及学校“草根文化大讲堂”等方式展开交流。

整个设计环节,教师的用心和投入,学生的主动介入,都为课程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把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比喻为起飞,那么教师的任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带着学生飞(指导);其次,跟着学生飞(陪伴);最后,才会看着学生自由地飞(放手)。但整个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 开发促进学生创造力提升的校本化课程

儿童的成长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为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切的课程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旨。

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强调科学、规范、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体美及综合实践课程等。我们学校是通过在学科课程中的嵌入、拓展来丰富学科课程创造性的。以课堂上的“八分之一”(每课课前5分钟)課时来拓展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各学科单元主题课程的嵌入,来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例如,在二年级语文主题课程“种子,种子在发芽”中,教师就设计了种子的故事、多样的种子、种子的旅行、种子的用途、播种种子、种子的发芽、种子的歌谣、种子的成长故事等8个课时。通过阅读、记录、交流等语文学科活动,教师融合科学的观察、数学的分类与测量、美术的种子画创作等,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生机勃勃绿色生命伟大的过程中提升创造力。

另一方面,着力于校本特色课程的创生。我们把学校传统的“十、百、千”活动课程化,让十佳好少年、百颗技能之星和千名文明少年在学校社团、阳光体育、仪式庆典等活动中蓬勃发展,并逐步完成课程的结构化改造;把春游、秋游活动课程化,与城乡跨校一日体验活动及国际游学系列活动系统整合,整体建构了以“陌生体验”为宗旨的学校游学课程;还把聆听窗外声音、娄东名人大讲堂、娄东文化小导游等活动课程化,构建了融入“生命寻根”理念的娄东文化系列课程,并通过草根情怀大讲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传播、交流的互动平台。

所有的课程设置均聚焦于师生教与学的改进与创新。教师谈创造力培养必须立足课堂,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主动出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探究一条通过课程改造和创生新课程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实践路径。

● 创设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设计的前提是必须有利于知识的深度加工,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以班级环境为例,必须更多强调主题化、生活化和情景化,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要尊重儿童意愿;②要强调知识元素,让环境中的每一个物件都能随时融入教学情境之中;③要关注互联网思维,让学习环境更开放,让学习者视野更开阔。

课堂学习空间的设计,要突破班级管理传统意义上的“有序”及千篇一律的“规定性”,因此,绝非各种物件的简单堆砌,更强调的是每一种学习资源的统筹和有目的的深层应用。

例如,在班级环境改造中,我提出了“假如给我一平(立)方米”的题目,让学生畅想希望未来的教室中能添置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

万娇娇:假如给我一立方米,我会在科学教室的一角修建一个小小動物角,我们能看到真真切切的小动物,就可以更加仔细地研究了。

顾文璟:假如我拥有自己的一立方米,我会建造一个智能图书架,每本书都是特制的电子书,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可以记录在校、在家、在玩时的所有场景,这本神奇的书还会记录归还日期,一旦超过借阅时间,它就会自动飞回书架,每一年的书,都会有独特的颜色,越是老的颜色越深,越是新的,颜色越亮(孩子可没想到电子书是可以不用还的)。

曹薛亮:我可以去买一块黑板来利用这一立方米,让同学在课间,有序地、无忧无虑地、放开想象地去画画,来表达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或心情等。

马宸玥:现在自然环境很差,所以我想把这一立方米变成植物天地。首先,买个架子,第一层摆多肉植物,第二层摆吊兰或绿萝,第三层放水生植物;然后,每天来给花浇水、修剪。这样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

从儿童的视角看学习空间的设计,是不是觉得有趣而且很靠谱呢?!

关于儿童创造力的提升,当然绝非以上几点所能涵盖的,更多的实践与思考,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需要更严谨的学前预设,需要积极的学习文化营造,需要懂得新旧知识的有效关联,需要懂得知识的深度加工,还需要全面的学习评价……

猜你喜欢
游学创造力种子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桃种子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可怜的种子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