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力教育的反思

2017-04-27 21:06龙鸣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学阶段创造力中学生

龙鸣雁

中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它与探究兴趣、模仿训练和范例制造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是教师在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分原来的范例练习、技术训练教育,针对学生的创造力设计适当的教育进程和培养机制。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虽然统称为中学生,但他们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段,小学与中学的衔接相对自然,而初中与高中的差异则比较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年龄、心理和知识储备方面,还表现在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的技能水平方面。但初中与高中这两个中学阶段都是学生的成长、成熟期,对创造力的培养极具相似性,是培养的最佳时期。

● 由兴趣引起,从求知到改变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表现在思维上,这一时期是学生兴趣产生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行动上,这一时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观察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可以理出比较清晰的线索:中学生的求知是基于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会出现改变现状的想法,这也正是中学生青春期易叛逆的原因之一。

在技术学习上,学生在小学的基于现象、效果等表层尝试之后,对知识的学习更多地在于探究道理,他们会逐渐对某一类事物的原理发生兴趣,并为此主动去寻求相关知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想到改变现实问题、状态。例如,在图像处理学习中,学生不会再过度沉溺于图像的装饰、色彩等视觉感受好玩的操作,而会更多地尝试不同效果对表达的作用,会更有主见地利用光线、滤镜等有“道理”的技术来表现情感、氛围等主题内涵。不同层次兴趣的变化是对基本的图像加工知识与技术求知之后的能动性应用,也就是说要应用所学技术去改变范例等已有的结果,不再局限于图像知识学习本身,这种改变欲望正是创造力产生的萌芽。

● 由训练产生,从模仿到创造

在小学阶段不强调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主要还是尝试、体驗功效。而在中学阶段,学生重复训练是通过模仿范例作品完成的,技术运用、效果达成都有目标参照。这样的训练不同于前面分析的“在范例基础上改变”,而是在模仿中渐渐有了感觉后,开始脱离范例完全创造自己的作品。

如果技术学习初期就强调创造,学习的知识积累极易形成空中楼阁。从模仿开始,是学生稳妥的技能发展路径。例如,在小学阶段的电子创客,学生可以不懂原理,只在玩中学就很好。而到中学学生具备了一些电学知识后,就会在大量模仿中产生创意,进而把原理知识的运用与技术训练相结合,为创造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

● 由制造衍生,达到创造目标

创造力表现为能造物品,这是目前创客教育的共识。掌握制造技术是创造物品的基础。简单地说,要有手工或机械加工等制造的技能,才能创造出有质量的物品。不论哪类制造技能如木工、钳工、电子技术等,在相应的创造活动中都有相应的用途,这是实现创造目标的保障。

对中学生而言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各类软件和基于软件的作品创作,其制造技术并不明显。以往以电子作品、程序设计为主的创造有特别强的虚拟性以及非物质化的特点。到了3D打印中,学生仍然在回避物体的制造,多数时候他们仍把创造的精力放在模型设计上,这虽降低了对制造力的要求,却提高了对造型、结构、力学等创造力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3D教育对中学生的创造力,或许会存在知识断层,如何弥补还需要继续探索。

对中学生来说,基于开源的硬件对制造技能培养更见效益。因为,程序设计作为驱动算法的核心属于创造;用模块构成真实物体的组装、搭建需要有更多的技术、知识,而模块本身也可以不通过3D打印来制造,它可以用金属加工、塑料模具甚至木料加工等方式完成,这种制造的过程作为实现创造目标的中间阶段,意义巨大。对刚开始接触物理等应用科学来认知世界原理的中学生来说,不论是光、电还是机械都需要实验的操作、实物的组装,学生在探究中练习制造力,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动脑思考,在制造过程中慢慢地在结构、功能、用途上改进,逐渐接近创造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学生刚刚脱离小学玩乐式探索进入原理思考式探究模式,其创造力的教育需要由兴趣引导,经过训练,慢慢提高制造技能,为自主性、发明式创造力的形成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中学阶段创造力中学生
基于手机管理的初中班主任工作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探析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