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教”

2017-04-27 11:43陈新刘义青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论语

陈新+刘义青

【摘 要】孔子是教育家,他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惯例,首创个人开门办学的先河;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梳理了《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方法,冀望对当今亟待改革的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切磋琢磨;教学相长

排除对孔子本人真实性的否定和质疑,历史上对于孔子的身份评价也多有争议,在诸种争议之中,有一个身份基本上取得了最大程度上的共识,用周予同教授的话说就是“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章太炎为孔子的画像中也有“从事教育之孔子”的形象。虽然章太炎对于孔子的这一画像,本意是为了“树立一个与康有为相反的孔子形象”,但“思想一旦形诸文字,便进入特殊的客观范畴,将不依原作者主观认识的改变,而使其在精神世界已发生的影响改变”(注1)。客观上,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已经成为举世公认无法磨灭的一个历史形象了。

孔子是教育家,《论语》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起居录”,虽然明确提到的“教”字并不多(直接谈到“教”的涉及7章,与之相近谈到“诲”的涉及5章),但只要翻开《论语》,则无处不是教,无时不是教,“论语”实为“教语”。

《述而》第25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中提到孔子教君子之道、为政之道、仁之道、交友之道、孝悌之道、君臣之道等等,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涉猎不可谓不广博,但核心或者根本的内容还是《述而》篇提到的“文、行、忠、信”四個方面。

《论语》中“文”的含意主要有五种:一是文献资料或文史资料(《八佾》第9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二是文化,主要指礼乐(《八佾》第14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三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第14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四是文饰、文采,指表现于外的风采、修养(《雍也》第18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五是掩饰,对于消极面或所犯错误寻找堂皇(“文”)的理由加以开脱、辩解、掩饰,也就是文过饰非(《子张》第8章,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以四教之“文”应该指的是前两个含意。孔子一生以弘扬周礼、仁政为己任,“文”是其一生的寄托与追求。《八佾》第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文”,也是孔子教育的内涵,主要是以他自身的实际行动表现,进行“身教”。

孔子之教是大教育观,他是站在国家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应该看作是中国早期的国民教育观。《子路》第9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人口众多的国家,要让它富裕起来,经济富裕的基础上,要加强国民教育,所谓国富民强,应该就是这个道理。早于孔子200年的管子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与孔子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好古,敏以求之”的孔子应该是受到了管子的启发。之后的司马迁则直接引用管子,强调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社会学观点。古人的思想总有其天真淳朴的特点,司马迁的一字之差,虽然更委婉些,但仓廪实而未必知礼节,衣食足而未必知荣辱,却是常态化的骨感现实。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衣食足与知荣辱之间,应该架设孔子提出的“教育”之桥,通过教育,使仓廪实者、衣食足者,知礼节、知荣辱,是必由之道,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国民”教育要取得效果,需要居上位作出表率。《为政》第20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善”为“教不能”的前提,两者并非并列关系。两者都是对居上位者的要求,“举善”既是治国之直接需要,亦可以为“教不能”树立标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育的大问题上,也体现了孔子首先对居上位者提出要求的一贯主张。

诲人不倦,是孔子作为教育者的自觉素养和高度自信。《述而》第2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虽有自谦之意,更是自信满满。第34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公西华一语道出了“诲人不倦”之知易行难与难能可贵。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对孔子的一致肯定与高度评价,是孔子传之后世的可贵的教育理念。更其可贵的,是他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学而》第15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然好,孔子首先予以肯定“可也”。同时提出更高的修为境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聪明的子贡马上明了了老师的道理,并以《诗》来传达自己的领悟。对此,孔子在此给予了更高的肯定与期许。师生之间的“主动互动”,本身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首要在于师生双方平等交流、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从未以老大自居,权威凛凛,不可侵犯。而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第26章)“各言尔志”(《公冶长》第26章),孔子的教学不是“我说你听”、“我令你从”,更多的是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八佾》第8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从《诗》谈到礼,恐怕也是孔子没有想到的。师生之间,亦师亦友,一定程度上也是互为老师。在这一点上,也显示了孔子的胸怀。《为政》第9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默默无语的颜渊却吸引了孔子的格外注意,从无违拗的颜渊却让孔子有了更深的启发,孔子与颜回是最“典型”意义上的师生,应该也是彼此钦佩的师友,更是心灵默契的知己。《公冶长》第9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以巧妙的方式对端木赐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自然表达了对颜渊的由衷钦佩。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为师生,更是彼此钦仰的莫逆。唯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在颜渊英年早逝时,作为老师的孔子那长恸的悲声。

注释:

1.朱维铮《壶里春秋·章太炎考三个孔子》,上海文艺出版社“学苑英华”丛书.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