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共享发展,决战极端贫困
——中国践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2017-04-28 02:16刚,李
教学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议程目标经济

彭 刚,李 霞



弘扬共享发展,决战极端贫困
——中国践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彭 刚,李 霞

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共享发展

千年发展目标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贫行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终结极端贫困的宏伟目标。中国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欲在“十三五”期间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减贫脱贫任务艰巨。因此,对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和中国的实施进展进行评估分析,对于我们深刻理解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把握未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承诺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自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序的减贫和发展行动开始了。在千年发展目标基础上,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可持续发展目标(SGDs)”为核心的“2015后发展议程”,又被称为“2015后可持续发展议程”或“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本文统一采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一说。用以指导全球未来15年的可持续发展。同年10月,中国提出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扶贫攻坚,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制定了《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将《议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具有开创意义。

一、从千年发展目标(MGDs) 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一)千年发展目标(MGDs)实施状况分析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当今国际社会在发展领域最为全面、权威、明确的目标体系,是衡量发展水平、指导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指标”*参见中国外交部:《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2013年9月22日。。它由8个大项、21个具体子项、60个官方指标构成,专注于5大核心领域,即官方发展援助、市场准入(贸易)、 债务可持续性、负担得起的基本药品的获取以及新技术的获取。事实证明,MDGs 已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全球反贫困推动力:

第一,至2015年,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已经实现。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依靠每日低于1.25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36%下降到了2015年的12%。第二,世界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除外)小学教育已基本或接近普及,发展中国家平均入学率为91%(千年发展目标设定为97%)。第三,实现全球女性在教育权平等方面取得极大进步,2015年小学、中学教育性别均等指数达到0.98,高等教育性别均等指数达到1.01(公认的性别均等范围为0.97至1.03)。第四,千年目标中的“无法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比例减半”已于2010年提前实现,超过23亿人受惠获得了改善的水源,发展中地区的改善尤为明显。第五,到2012年,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2亿人,提前超量完成了千年目标的计划。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在疾病防控、女性赋权、国际合作、技术改进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这些广泛的经验表明:脆弱和排斥是可以克服的。[1]

但是必须承认MGDs进展依然与预计存在较大差距:首先表现为项目总体进展与预期存在差距(见表1):在144个观测样本中,只有68个样本可在2015年实现具体目标,占样本总数的47%,其余均不可实现。就现实而言,武装冲突、犯罪、恐怖主义、迫害、腐败、有罪不罚和破坏法治都是日常现实。其次,各项目之间的进展存在差距。如表1所示,目标1和目标4是在所有目标中进展最大的,其余目标几乎无法按期完成,甚至目标7还出现恶化。再次,地区进展存在差距。MGDs在东亚进展最大,几乎可以全部实现,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出色表现,但是发展中国家就整体而言,几乎无法在2015年底完成所有预计目标,其中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的情况最为严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恐怖主义和战乱,西亚的情况甚至出现倒退和恶化,流离失所现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最后,发达国家的努力程度与其预期也存在差距。《千年发展公约》明确指出了富裕国家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曾先后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出具体的援助承诺,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未能兑现。2013年官方发展援助(ODA)金额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1 348亿美元,但ODA仅占发达国家国民总收入(GNI)之和的0.3%,远未达到联合国0.7%的目标。除此之外,千年发展目标所内含的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疏漏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千年发展目标虽然把环境问题列入核心议题,但并没有明确的考核数据和指标,发展中国家在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奋斗时,环境自然处于被忽视和牺牲的地位。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发展中国家在千年发展目标上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持续的。

表1 MDGs各目标实现情况统计*

*括号中百分数为括号前数字占所在行表示的各具体目标样本总数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4年进度表》整理计算。

(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前景分析

千年发展目标的最终绩效与《联合国宪章》愿景相去甚远。从以减贫脱贫为核心的MGDs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SG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可持续发展 )转变势在必行。SGDs是在吸取MGDs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以权利为基础,以人和地球为中心,囊括了尊严、人、地球、繁荣、公正和伙伴关系六大要素。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它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3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随后在2015年12月,联合国各成员再次聚首以制定一项后2020时期的新的全球气候体系。紧接着WTO成员们又将就达成21世纪更深度经济一体化协定进行磋商。由此可见,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在更高起点之上,面向未来、更富有雄心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虽然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代表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更积极、更长远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未来所提供的承诺和机会为世界各国人民点亮了一盏明灯,但是SDGs的落实也面临不可避免的障碍和困难:

第一,目标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妥协和分歧。相比MDGs,SDGs设定的环境目标、社会目标更加多元化,涉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利益,分歧和矛盾是一定会有的。例如在环境可持续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它们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更大。再如发展中国家主张减贫和发展问题应放在首要位置,而发达国家则有意弱化资金、技术援助方面的指标,偏向于环境保护方面。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分歧是由于不同发展体对实现目标的成本负担不同,因此目标设置可以更多地权衡不同发展体的实际能力,将全球目标转变为国家目标,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战略指标。[2]

第二,国际援助博弈。据联合国估算,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仅在应对气候变化一项资金需求就超过1 000亿美元,全部落实SDGs资金需求显然更为庞大。因为存在MDGs实施中发达国家的援助承诺未能积极履行的先例, SDGs的国际筹款的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以承诺的形式对发达国家进行约束显然没有效力,这也涉及国家话语权、政治博弈等复杂因素,因此制定有效的行为机制是一个难题。再者资金的分配也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平,国际援助中受援国通常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国内发展事项通常受到援助国的干涉,使得资金的运用并不合理,援助有效性不高。

第三,数据指标操作存在困难。在环境可持续方面有些目标很难去细化和量化,诸如气候变化、淡水资源、海洋管理等。贫困可以在国家层面去统计,但这些问题只能在全球层面衡量,而各国目标成果难以量化这一点必然会导致“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这也对SDGs指标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另外,部分极端贫困国家数据检测系统不完善,很多数据难以获得,对SDGs的成果考核和阶段性评估具有一定的误导性。[3]

二、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施进展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因此被认为是“千年发展目标成功的关键”。中国立足国情,将千年发展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全面融入国家规划,1994年开始实施为期7年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消贫减贫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斐然。可以预见如果没有中国消贫减贫的巨大成功,千年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都是难以想象的。

(一)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总体成就

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 13项千年发展目标指标(见表2)。1990 年到 2011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 4.39 亿,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续 11 年增长,用占世界不足 10%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 的人口。中国大力推进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2000 年以来累计解决了4.67亿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男、女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稳定维持在 99% 以上。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先后为 120 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4]

表2 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

续前表

具体目标实现情况目标7A: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政策和计划,扭转环境资源损失趋势基本实现目标7B: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到2010年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没有实现目标7C: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已经实现目标7D:到2020年,明显改善约1亿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很有可能目标8: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注1:2014 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为 77 253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2003—2014 年,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达1.37亿人。

注2:2013 年,中国户籍人口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项目人群覆盖率达到 100%,流动人口达到 9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9.5%。

注3:2014 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10.4 万例,年增长率 14.8%,疫情总体上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发病率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病死率由 2003 年的 33.1% 降至 2013 年的6.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5。

尽管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举世瞩目,但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不容忽视。总体来看,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内这一基本属性不会改变。

(二)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

按照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世界要在未来5年内终结极端贫困;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要在未来5年内消除贫困人口,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然而,对于已经结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中国如果要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取得如前的成就,必然面对更大的挑战。

1.经济增速调整的挑战。

经济增长是消贫减贫的核心动力。持续10%~12%的经济增速使得中国国内赤贫现象正在消失,但是中国减贫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 1/5;按照我国现行标准测算*我国现行农村扶贫标准为年人均收入2 300元。,我国目前仍然还有5 014万贫困人口,8 500万残疾人口。国未强民未富,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依赖高要素投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原有的经济驱动潜力殆尽,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尚未完全形成,面临增速调整的经济现实是中国继续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最大挑战。

2.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中国傲人的经济成就也造就了深刻的社会裂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掣肘中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并且这种不平衡的多维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的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

第一体现在广泛的收入不平衡。中国经济腾飞之初,人们期望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然而事实上先富者的涓滴效应并没有过多的惠及后富者,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财富的集聚效应又使得财富集中程度增加,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城乡、地区、行业、不同性质企业之间乃至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一度接近0.5*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2012年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情况,显示我国基尼系数从 2003年的0.479连年上升到 2009 年的 0.491,然后逐年回落至2012年的0.474。。特别是大部分收入差距与腐败、特权、垄断等不公正现象直接关联,甚至造成了牢固的“既得利益集团”,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公正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分割、以农补工的制度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然而也造成了城乡差距逐步扩大的事实。数据表明中国经济高增长只是在占全国面积不足20%的城市完成,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倍差为2.6(见图1)。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国整体经济质量的提升。农村地区在教育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成为中国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

第三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

图1 1990—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烙印。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积淀、文化理念等差异,造成了经济腾飞之初中国经济的地理差异,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差距进一步被放大了(如图2所示)。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378 679.1亿元,西部地区为138 073.5亿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75倍;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 754元,西部地区为38 788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8倍;最高天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5 202元,最低贵州省为26 393,两者相差将近4倍。全国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高达94.1%,尤以西部地区为甚*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2 2000—2012我国四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发展与民生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报告》相关数据整理。

第四体现在社会服务资源不平衡。从量上来看,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2011年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占20%的城市人口拥有7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的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社会服务资源不平衡还体现在质上。以教育为例,区域之间、 城乡之间、 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此外,社会服务资源分配对于特殊人群,如留守儿童、残障群体、艾滋病患者等的关注不足也是中国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

3.生态环境的挑战。

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铸就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中国每美元GDP增长排放的二氧化碳水平高于中低收入国家和东亚平均水平,并且差距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见图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有所降低,但仍占4%左右。[5]看不到蓝天白云,见不到青山绿水。根据历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2.7%,2014年迅速恶化为10%,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比吸烟更大的杀手。仅在北京,平均每10万人中有79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结论引自北京大学和绿色和平组织的联合调查报告。。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但是根据我国目前情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呈增加态势,治理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生态环境的脆弱极大地考验我国经济的再发展潜力。[4]

图3 部分国家和地区每美元经济产出排放二氧化碳量(1961—2010)

资料来源:IMF《国际发展指数》数据库。

4.治理能力的挑战。

规则可以使经济的运行变得透明和可预期。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功落实表明正确的政策取向、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能力、扎实的体系构架和指标才是构成发展所需要的强大杠杆,而不是金钱。受“三期叠加”影响,中国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政策和新的动力来推动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具体体现为:

第一是宏观调控能力。“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制定既尊重客观规律又符合现实国情,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的科学发展纲领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领导层不断强化对本国国情和自然禀赋的驾驭能力和对国际宏观大势的深刻了解,极大考验领导层的素质和魄力。第二是技术指标操作能力。在切实的纲领框架下需要制定操作性强、时效性强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监控体系。我国在不少领域,比如环境保护方面,因为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不够和不可监测性,与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最终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早年面对严重的雾霾,环保部门对空气污染数据不公开不透明的处理就曾备受争议。第三是贯彻执行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特别是在改革力度必须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在破除行业垄断、打破城乡分割、消除地区保护、消除机会不平等、摆脱陈规陋习等方面,势必遇到各方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执行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宏观战略制定、指标体系确定或是战略贯彻执行方面,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5.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挑战。

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起点,世界经济进入所谓“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最早由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于2013年底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提出,主要特征为劳动生产率下降、失业率高企、收入分配恶化。时期,加之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版图面临重组,另一方面造成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既无法应对传统挑战,又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非传统问题,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迫在眉睫。

经济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呈现出周期相似性。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同时,世界经济也步入低速增长的阶段,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未明确显现,全球需求萎缩,给中国经济发展倚重的出口产业带来较大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政治层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并不均衡。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迫切需要获得与经济地位相符合的国际治理地位,但是发达国家并不支持,IMF关于投票权的改革一直悬而未决就是一例,双方的政治博弈将长期存在。同时,各国为了摆脱经济萧条的举措事实上导致区域主义、单边主义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2008年之前“公平、开放、统一”为主流的国际投资、贸易和金融规则的权威性遭受极大的挑战。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迫切需要国际治理格局的重构。此外,二战结束以来最为猖獗的恐怖主义、局部战争、地缘冲突和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也困扰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这些都构成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不可摆脱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可能的政策选择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彻底消除极端贫困,秉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理念,特别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并推出“产业扶贫、生态保护脱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脱贫,低保政策兜底”的“五位一体”式综合扶贫机制安排。2016年G20杭州峰会落实了2030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共享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然初具雏形,技术指标和外部环境也已具备。步入新常态的中国如欲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继续取得如前的成就,就必须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一)打造创新驱动引擎,继续推动经济增长。

1.注重培植经济的创新驱动力,重塑经济增长格局,建设富强中国。

发展是第一要务。然而当下中国依靠生产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实现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依靠创新驱动,打造持续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毫无疑问,创新驱动要求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应定位于间接辅助地位,避免直接干预。它可以在两方面加强作为:一是创造适合创新能力培植的市场环境,比如破除垄断、培育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打造统一的创新网络平台等为万众创新服务;二是创造适合创新能力培植的社会环境,比如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限制科研过度市场化和功利化趋势,提倡中小企业、年轻人投身于创新研发的事业中并给予适当的物质支持和政策优惠等。[5]

2.注重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建设和谐中国。

真正的增长应该是公平的增长,不能一部分人增长,一部分人不增长,甚至还倒退。公平的真谛在于机会的公平,而不是结果的公平。人们之所以诟病贫富分化等显著的结果不公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获得结果的过程是不公平的。因此一要从制度上保证机会平等,消除制度不公,尊重市场原则,保障平等竞争的权利,至于结果则会因为不同主体的个人素质、机遇甚至禀赋的不同而不同,这反而是合理的,公平的。二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和范围,保障脆弱人群的生存权利,防止极端贫困和返贫现象,使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被广泛地分享。三要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包括数量的投入和质量的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孩子掌握一门技能,将职业教育技能提升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一批人脱贫,提高整体人群的素质和发展潜力。[6]

3.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的进步应该留得住乡愁,看得见青山。这就要求:第一必须彻底扭转“唯GDP论”的考核机制。长期 “唯GDP论”,加之保护监督不力,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一旦发生冲突,为了出政绩,后者往往处于被牺牲的地位。虽然我们提倡“绿色GDP”的发展观,但是社会仍然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轨道上运行。要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对现在的考核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二,政府应着力解决环境保护的外部性问题。环境保护最大的难题在于保护的成本不能共担,但是保护的收益却可以共享。政府可尝试在排污权、治理权等方面结合市场原则进行创新,2017年我国将全面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第三,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彻底实现环保部门独立执法,改变目前环保部门广泛存在的“不敢管”、“不敢罚”、“不敢报”的局面。第四,对于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给予物质和政策支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4.重视资本市场。

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中国经济的“腾笼换鸟”和结构调整必然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庞大的资金缺口单纯依靠银行融资显然不能满足。并且由于经济下行,银行放贷日益谨慎,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明确自身功能定位,要依靠监管不要依靠直接干预,做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要尊重市场规则,不能屈从人为意愿;鼓励金融创新,我国对于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值得借鉴。同时继续重视引进外资,我国前15年成功的经验之一就在于大量外资的引进弥补了资金的缺口,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之际外资依然重要。

(二)努力提高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建设善治中国。

中国既有的经验之一在于立足国情,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中长期国家发展规划,并把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主要依据。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再平衡、国际治理格局的重构和中国自身经济形势的转折都对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从宏观上政府应尊重经济规律,注重顶层设计。凡事预则立,适合国情的发展规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从中观层面打破地方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提高各级政府政策执行力;同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监督政府作为,形成政府与公民共同努力,合作管理社会事务的良性局面。三从微观上要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突出信息的透明性,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三)立足全球视野,重视国际合作,建设友好中国。

中国所追求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中国应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优化伙伴关系,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参与国际治理规则的重构,积极推进与发达国家在经贸、国际治理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与沟通;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先导,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早日发挥作用;努力推动南南合作,继续加大对极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承担与中国经济地位相符的大国责任,例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基金”并为欠发达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就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愿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世界范围内落实而努力的诚意。[7]

四、结 论

在千年发展目标的框架下,全球将近10亿人口脱离了极端贫困,获得了生存的希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千年发展目标为基础并弥补其不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人们带来富有尊严的生活。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贫困人口的国家,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为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范围内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仍有超过5 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消贫减贫的任务依然繁重。然而随着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完成“十三五”消贫目标的道路上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中国应该把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的宏伟目标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内外两处着力,对内全面深化改革,促使中国走向质量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共享发展之路,建设富强中国、美丽中国与和谐中国;对外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建设友好中国。中国人民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与各国人民致力于实现发展梦想的美好诉求一脉相承。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携手并肩,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而共同努力。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千年发展目标报告[EB/OL].http://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mdg/mdg-report-2015/,2015.

[2] 叶江,崔文星.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绩评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 黄梅波,唐正平.2015后发展议程——目标、责任及中方立场[J]. 国际展望,2014,(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 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5.

[5]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 经济研究 ,2015,(5).

[6] 林毅夫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7]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Z].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27/c_1116687809.htm,2015-09-27.

[责任编辑 陈翔云]

On Promoting Shared Development and Eliminating Extreme Poverty——Th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Peng Gang, Li Xia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shared development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re the most extensive poverty reduction action in human history.On the basis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puts forward the grand goal of ending extreme poverty in the world.China proposed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to eliminate extreme poverty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To accomplish this arduous task,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has extreme significance.It is as well essentia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and the Chinese economic policy in the future.This research firstly analyses the achievement, experience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s well a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potential difficulti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Thinking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hina must face the challenges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the ever-chang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China should combine the grand goal of building the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Lastly, this research states that China should manage the challenge actively by creating economic-innovation-driven engine, improving economic benefit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 for a more prosperous social development.

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精准扶贫探索

彭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编者按]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线,“守住底线”就是要守住减贫底线。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概念再次被提及,并作为基本方略加以确认。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为此,本刊以“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精准扶贫探索“为主题,组织了以下三篇论文,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议程目标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会面议程
经济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