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2017-05-02 13:42李静一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李静一

摘 要:随着高校心理学公共课程教学的普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心理学课程核心教学内容。为了全面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渗透到心理学日常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能将教学目标与内容紧密联系,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 教学策略

1998年Seligman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书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理论正式问世,“积极心理学”摒弃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导向,转向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主要通过关注普通人的发展潜能和德行以及动機等方面,挖掘人性潜藏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培养人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存与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此促进人际和谐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对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心理学主要通过积极增进、预防和治疗来发挥其功能,它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关注发展过程中追求积极品质,体验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它倡导积极预防和治疗,即通过增强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人格比如理性、乐观等,来缓解心理压力及治疗心理疾病。它有效地促进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预防自杀、矫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从现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来看,预防自杀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消极、病态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病理学;矫正心理问题则关注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而使得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服务于有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而忽视心理素质良好的广大学生,缺乏引导广大学生朝着更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教学则主要向学生普及常见的心理疾病,比如精神病、心理障碍等,以及如何预防这些问题,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为消极心理学知识领域,容易误导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专门针对具有心理人格障碍的学生的教育,形成患有精神问题的人需要心理教育的观念,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歧视并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第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首先是教学局限于心理问题的预防,虽然现阶段高校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校公共课程体系之中,但课程内容若仅关注心理问题预防,而忽略了培养积极心理素质以及开发心理潜能,则缺乏长远考量。其次,当前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差距,主要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侧重于剖析心理健康问题成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虽然具有较强的心理问题针对性,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虽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出,但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单纯的心理预防和治疗,而更多地在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也需要优秀心理素质人才,所以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锻造和培养高校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功能定位不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全力减少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就现阶段的教育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疏导,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向学校专业心理辅导机构或教师寻求帮助,导致高校心理辅导功能无法发挥实际效用,功能定位不明确,工作开展形式单一而不足。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以消极心理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片面性。长期以来的消极心理学教学方向导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定位无论从学生、教师还是学校方面都有失偏颇。首先是大学生,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为消极心理学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过度关注自身消极心理,并放大消极因素,缺乏积极的态度甚至采用逃避方式面对心理问题。其次是教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单一,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和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而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动机。再次是学校,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以防治为主,主要围绕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关注消极心理而缺乏对积极心理的补充和引导,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和培养。同时,开展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多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热情普遍偏低。这主要源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度关注人性消极面,而导致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和定位,无法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将有助于心理健康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引导高校重新确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传统以消极心理学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偏离社会心理教育本质,容易引导学生建立错误的心理观念。而积极心理学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积极心理的培养,以此为理论指导,关注学生在社会中和谐的生存与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面对社会竞争压力,挖掘自我个性潜能。

(二)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人格

心理健康是指积极向上、乐观开朗、适应性强的心理状态。作为矛盾的统一体,人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状态,传统心理教育注重预防和治理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困境,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深度开发和挖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正面的心理素质为培养方向,引导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以积极的心理对抗和防治消极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探寻积极的人格。人格是生理、外部行为以及环境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内化为稳定的心理活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学校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从而对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通过不断的完善将增强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为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品质和人格。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环境从而全面提升心理课程系统的良性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積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注重开发个人的个性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当从传统关注消极心理转向关注积极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中,以积极心理学作为评价手段和干预手段,不断修正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价值导向。同时,将积极心理学系统化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其教学形式,全力营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从情感体验、组织系统以及人格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引导和教学,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探讨人的积极现实和深层次的能力对于人的积极人格形成的作用,以此为指导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扩大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积极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 以积极心理学为教学核心,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作为核心内容应当渗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以此为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含教育管理部门、师资队伍以及心理课堂。第一,为了培养健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以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运用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浅出,开展系列课程授课与教学实践;第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与相关的选修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知识需求,并可以通过增加课时量,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流于形式,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体系。

(三)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特征,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体验,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实践性的多样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除了专门理论化的课堂授课模式之外,还应当适时开展系列专题报告、设置主题展开讨论,展开培养团体精神的团体训练,设置情境教学等针对性心理教育活动。并举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体验中不断增强自我社会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具体的授课模式可以包含:情境参与式教学、融合式教学、互助式教学等形式。情境式教学主要是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参与活动,将积极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个人需求,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融合式教学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常规教育中,挖掘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并创建良性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生活,建立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格素养,不断完善其心理机能。互助式教学包含自主式心理探究、训练、辅导和暗示等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专题,进行专门系统化的学习,并通过自己的训练感受如何完善自我的心理状态,通过研究和训练不断探讨如何获取积极的心理品质,调控自我情感和压力,进而通过自我辅导或者相互辅导而形成关爱他人的积极品质,将这些积极的品质内化为个人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我心理暗示和激励,引导自己建立稳定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通过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在积极体验中不断感受积极心理状态带来的身心愉悦感,进而将这种心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的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 李凤梅.新时期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与焦虑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3):451-455.

[2] 冯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改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06-208.

[3] 钟平.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3):68-69.

[4] 叶颖瑜.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9):94-95.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