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2017-05-03 01:44余茜茜
市场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盈余活动研究

余茜茜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余茜茜

随着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变化,管理者通过选择真实活动来达到财务报告目标或者谋取私人利益已经成为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与度量方法、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四个方面对该领域内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和简要评述,并指出现阶段该领域内的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能的拓展或深化方向。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评述;研究前景

一、引言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其研究由来已久。自1987年以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无直接现金流量后果的应计盈余管理的探讨。2002年,随着萨班斯法案(SOX)的颁布,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逐渐向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转变,真实盈余管理开始成为学者及管理者关注的焦点。真实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即真实活动操控,指管理者出于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财务报告目标已经在正常运作过程中得到满足,而采取的偏离正常业务操作的行为(Roychowdhury,2006)。

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证明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Dechow and Sloan(1991),Bartov(1993),Fudenberg and Tirole (1995),Bushee(1998),Healyand Wahlen(1999),Dechowand Skinner (2000)以及Thomas and Zhang(2002)研究发现,管理者通过削减研发费用、出售资产、销售产品、改变装运时间以及过度生产来达到盈余阀值。直到Grahamet al.’s(2005)的研究证实,管理者更倾向于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达到盈余目的,尽管这种方式将减少未来公司价值。由此,开启了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深入研究。

当下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内容: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与度量方法、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关于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但能够丰富真实盈余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有助于加深对真实盈余管理现象的认识并加强对其的防范。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上述问题入手,对国内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价,并提出现有研究尚不完善之处,指出了领域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与度量方法研究

Dechowet al.(1998)的研究对真实盈余管理建立模型进行度量,随后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对Dechowet al.(1998)模型进行了发展和完善。Roychowdhury(2006)模型通过估算正常经营现金流量、可支配费用和正常生产成本,再将估计的正常值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现金流、可支配费、生产成本进行对比,进而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估计正常经营现金流(CFO)、正常不可操控费用(DISEXP)、正常生产成本(PROD)得出异常经营现金流(AB_CFO)、异常可操控费用(AB_DISEXP)、异常生产成本(AB_PROD),再将这三个异常值合并为一个总的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指标(PM_PROXY)。具体估计过程如下:

(以上公式中,At-1是t-1期总资产;St是t期主营业务收入;△St=St-St-1,即t期营业收入的变动额;△St-1=St-1-St-2,即t-1期营业收入的变动额;CFOt是t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Cohen and Zarowin(2008)的研究同样构造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代理变量,但其认为将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支配费用简单加总会导致结果产生相互抵消的效应。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抑制因素研究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动因研究

根据现有研究,将真实盈余管理动因分为资本市场动因和契约动因。

资本市场动因。Grahamet al.(2005)对400名经理人调查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动因包括零阀值目标、前期盈余弥补以及满足分析师预测。Roychowdhury(2006)对接近零盈余基准的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进行了存在性检验。张俊瑞(2008)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微利公司和非微利公司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异常可操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的差异,验证了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后续的研究中,DA Cohen,P Zarowin(2010)和Roychowdhury et al.(2012)研究发现管理者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真实活动对盈余进行管理。MAlhadab et al.(2013)和蔡春等(2013)对IPO过程中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IPO过程将导致真实盈余管理的发生。

契约动因。委托代理制度下,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往往与其业绩相关。Bergstresser and Philippon(2006)研究揭示了CEO的报酬与股票期权的关系越紧密,公司发生正向的盈余管理越显著。在报酬激励计划下,高管持股促使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公司利润抬高股价从而谋取个人利益。Healy(1985)和Holthansen(1995)的研究同样基于报酬契约的角度,探讨了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得出相似的结论:当公司设置奖金时,管理层有动机将企业收益递延,从而使下一会计期间的业绩压力降低。从债务契约的角度,为了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尤其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使债权人相信盈余目标已经达到(Wenxia Ge and JBKim,2009)。

(二)真实盈余管理抑制因素研究

相关研究从证实真实盈余管理到证明其对企业业绩产生长期的不良后果,学者们进一步开始探索真实活动操控的抑制因素。LD Brown and AS Pinello(2007)的研究认为财务报告披露程序能够抑制正向盈余。范经华等(2013)、曹国华等(2014)以及蔡利等(2015)从审计角度研究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发现审计师专长、审计行为和审计师认知能够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胡元木等(2016)技术独立董事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由此可知,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导致其抑制因素较少,范经华等(2013)研究证实良好的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起不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四、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在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被证实以及有了相应的度量模型之后,理论界开始关注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均普遍被管理层运用,但两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呈现特殊关系。Daniel A.Cohen et al.(2008)研究发现萨班斯法案(SOX)实施之后公司应计盈余管理锐减,转而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实现利润操控。Daniel A.Cohen and Paul Zarowin(2010)以及Sugata Roychowdhury et al.(2012)对比研究了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在公司的股权再融资之时及之后的价值表现。李增福等(2011)证实2007年所得税改革以来,预期税率上升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盈余。MAlhadab et al.(2013)比较研究了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IPO失败风险。Jeong-Bon Kimand Byungcherl Charlie Sohn(2013)研究证实真实盈余管理与资本成本的正相关性比应计盈余管理更强。李彬等(2009)从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纵程度的关系说明了上市公司中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存在,并且证实了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龚启辉等(2015)发现两类盈余管理之间存在部分替代关系。周晓苏,陈沉(2016)进一步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视角探析了两类盈余管理方式的关系。

五、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

国内外对于真实盈余管理负面经济后果的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影响时间更长。Bens and Franco(2002)研究发现股票回购方式的盈余管理会造成公司未来几年资产回报率低于正常水平。Xu and Tayor(2007)的研究发现股票回购方式会造成公司大量现金外流。Gunny(2005)通过对四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研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四种方式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业绩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李彬和张俊瑞(2009)以费用操控为例选取1998-2006年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进行费用操控公司随后三期的经营业绩水平要低于配比对公司的业绩水平。王福胜等(2014)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其指出企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满足“阀值”的未来业绩表现弱于应计盈余管理。

六、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真实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角度、研究内涵以及在研究方法等方面,为未来的探索奠定了研究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已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真实盈余手段的选择方面,缺乏对具体真实活动的比较研究。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大多关注企业存在通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真实活动手段(比如过渡生产、非正常销售以及削减研发费用等)对盈余进行操控,但是鲜有文章对将这些具体的手段在某个特定环境(比如IPO,股权再融资等)中进行比较。

第二,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后果的研究,存在一边倒的趋势。目前现存的研究绝大部分关注真实盈余的不良经济后果及影响,除Wenxia Ge and JB Kim(2009)研究指出债券持有人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有效经营的证据,因此,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提供良好的定价条款。由此,值得思考的是真实盈余管理是否在一定范围内能为企业带来积极的经济后果?这个一定范围又是多少,怎么衡量?这些问题目前均未有研究涉及。

[1]Graham R.,HarveyC.R.,RajgopalS.The economicimplicationsof 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2005,40,3-73.

[2]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1:335-370.

[3]PM Dechow,RG Sloan.Executiveincentivesandthehorizon problem:An empiricalinvestig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 1991,14(1).

[4]Bartov,E.Thetimingofassetsalesandearningsmanipulation.[J]The AccountingReview,1993,68:840-855.

[5]Fudenberg,D andJTirole.Atheoryofincomeand dividend smoothing based on incumbency ren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75-93.

[6]Bushee B.The influence ofinstitutionalinvestorsonmyopicR&D investmentbehavior[J].AccountingReview,1998,73:305-333.

[7]Paul M.Healy,JamesM.Wahlen.A Review ofthe Earning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Implications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2:365-383.

[8]ThomasJandH Zhang.Investorchangesandfuturereturns[J].Review ofAccountingStudies,2002,7:163-187.

[9]Cohen,D.A.,A.Dey and T.Zarowin.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AccountingReview,2008,83:757-787.

[10]SugataRoychowdhury,SP Kothari,NatalieMizikManagingfor the Moment:The Role of Real Activity Versus Accruals Earnings ManagementinSEO Valuation[J].SsrnElectronicJournal,2012,91(2).

[11]DA Cohen,P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0,50(1):2-19.

[12]M Alhadab,IClacher,KKeasey.Realandaccrualearningsmanagementand IPO failurerisk[J].Accounting&BusinessResearch,2013,45 (1):55-92.

[13]LDBrown,ASPinello.ToWhatExtentDoestheFinancialReportingProcessCurbEarningsSurpriseGame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7,45(5):947-981.

[14]张俊瑞,李彬.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05):918-921.

[15]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2):71-76.

[16]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J].经济研究,2015,(06).

[17]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04).

[18]周晓苏,陈沉.从生命周期视角探析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J].管理科,2016,(01).

F275

A

1008-4428(2017)04-11-03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1636557)。

余茜茜,女,青海西宁人,温州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猜你喜欢
盈余活动研究
“六小”活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活动随手拍”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