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类法高效教学元素化合物

2017-05-03 11:58梁春贤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分类法元素化合物高中化学

梁春贤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化学的知识点繁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的情况,提出使用分类法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与记忆知识,加深理解与认知的观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元素化合物”这一内容为例,阐述巧用分类法进行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99-02

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诸多元素化合物的组成、性质、规律、各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等。然而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有繁重的课业压力,课下很少有时间去复习和记忆课上所学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分类教学法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法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简单快速地记忆化学知识。

一、性质分类,鉴别物质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鉴别各种不同的元素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如果对每一种化合物一一进行分析,讲解鉴别该物质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记忆,而且会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对相似性质的化合物进行归类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鉴别物质的规律与方法,学会熟练地解决这类题型。

比如,笔者在讲到含有钠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鉴别与分离时,讲到了Na2CO3 与 NaHCO3 之间相互鉴别的方法。于是笔者对碳酸正盐与碳酸酸式盐之间的这一类型的鉴别方法进行了讲解。一般来说,酸式盐的溶解性强于正盐;碳酸正盐的热稳定性要强于碳酸酸式盐;碳酸正盐与氯化钡、氯化钙溶液容易生成碳酸盐沉淀,碳酸酸式盐与盐类溶液不易生成沉淀;碳酸正盐不能与氢氧化钠等发生反应而碳酸酸式盐则能与之发生反应产生水并放出气体。当然两者也有相同的性质,比如都能与强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等。在鉴别碳酸正盐与碳酸酸式盐时,可以利用两者性质的不同之处,例如利用碳酸酸式盐的热不稳定性进行鉴别。加热两个目标溶液,产生气泡的则为碳酸酸式盐。也可以利用碳酸正盐能与氯化钡、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这一性质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衍生了其他的分类,总结了可以通过加热法进行鉴别与分离的化学物质,例如碳酸铵加热后会生成气体,氯化铵受热会分解成气态;利用沉淀生成法进行鉴别与分离的化学物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讲解,使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元素分类,构建网络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将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相联系起来,构架出一个知识网络。可以通过将各种元素进行分类,建立每一种元素相关联的化学物质的知识结构,分析各种物质的转化关系,从而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加具体与清晰。

比如在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时,笔者构建了一个以钠元素为中心的辐射图。由钠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等。笔者分别对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讲解,例如氧化钠化学式为 Na2O,白色无定形片状或粉末,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强刺激性,到 400℃以上可以分解成金属钠和过氧化钠,应当密封干燥保存。介绍完每一种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问题,例如如何从固体钠得到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先将钠放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4Na+O2=2Na2O;然后将适量的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最后使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即可生成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使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即可生成碳酸氢钠,NaOH+CO2=NaHCO3。另外,学生可以利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关系生成另一种物质,例如得到碳酸氢钠后,可以对其充分加热,使其分解生成碳酸钠2NaHCO3Na2CO3+ CO2↑+ H2O。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元素进行分类,讲解由具体某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其转化,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与网络,达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与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反应分类,强化认知

在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很多的化学反应,并且要求他们能够准确地书写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记忆与书写这些方程式,总是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根据不同的形式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认知。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的化学反应时,将众多的化学反应分为基本反应与非基本反应两类。基本反应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笔者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每种类型的基本反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非基本反应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 CO2+Ca(OH)2 =CaCO3↓+H2O 等。

此外,在有机化合物的复习中,笔者也同样应用这样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梳理与巩固了无机化合物这部分内容中重点的化学反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多元分类,全面理解

每一种分类的标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往往会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教学,从而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讲解,促进学生全面理解与吸收知识。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硫元素进行复习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入手,将硫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其中气体的化合物有 SO2、H2S、SO3 等,固体的化合物有 MgS、CS2、FeS2、Na2S 等,液体的化合物有 H2SO4、CuSO4 等;然后接下来从性质入手,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硫化钠、浓硫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例如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酸性与吸水性,可以与铁、铜等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后笔者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入手,引导学生复习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例如三氧化硫受热分解可以得到二氧化硫与氧气。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从多种分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复习硫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具体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全面理解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巧用分类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鉴别物质、构建网络、强化认知、全面理解,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吸收化學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小媛,李江波.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 提高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

[2]黄福恭.高中化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分类法[J].现代阅读,2013(10)

[3]徐晓勇.“分类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12(6)

猜你喜欢
分类法元素化合物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全国新课标高考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
关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思考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