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学要注重“三字诀”

2017-05-04 19:39余浩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字诀语文教学

余浩

[摘要]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的国学知识较为丰富,其语文基础就会比较牢固,使学生能更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教学,并有效应用“三字诀”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经典教学;语文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0701

国学经典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国学经典教学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启”——筑起国学经典教学的围墙

国学经典就是一个浩瀚的思想文学艺术库。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要引導学生了解这一文学艺术库,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白话版的《战国策》,让学生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先秦时代,很多思想家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思想家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如果这些思想家用抽象的理论去说明一件事物,别人可能听不明白他的意思。为了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意思,思想家一般会用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想法,人们可以从这些小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或者一个思想。这些故事被流传后,人们把故事化成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就包含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当学生理解了古代成语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后,就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成语词汇,从而对成语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语文知识入手,尝试理解国学文化,包括国学作品中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中国的文化语言艺术等,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知识。

二、“弹”——实施国学经典教学的技巧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好,他们可以直接阅读较为复杂的国学经典作品,而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他们不能直接学习过于复杂的国学经典作品。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经典作品时,教师要用分层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易于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聊斋》时,教师应用现代文为学生讲《聊斋》故事,因为教师讲的是白话聊斋,所以学生都能听得懂教师讲的故事。因此,教师给学生讲《白话聊斋》的故事,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学生只要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才会去看《白话聊斋》或原版《聊斋》,从中学到国学知识。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作品时,要用富有弹性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必须呈现开放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学习内容。同时,教师要意识到,无论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国学经典,以后他们就能循序渐进地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国学知识。

三、“行”——完善国学经典教学的屏障

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作品时,教师不能只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作品,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学生如果只是阅读国学经典作品,很有可能会边学边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验中国文化,才能让学生从体验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记忆中国文化。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作品时,我曾经引导学生临摹一本《中华寓言故事》的字帖,要求学生一天对着字帖临摹一个故事,这是学生每天必做的作业。每隔一周,教师要求学生上交作业,不仅要评估学生是不是临摹完七个故事的字帖,还要检查学生的字写得好不好。刚开始,有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的做法不合理,后来学生临摹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词汇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从此学生不再排斥临摹字帖,反而爱上了这项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临摹中国寓言故事的字帖,是因为教师知道如果仅仅要求学生读这些故事,他们可能会忘记这些故事,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才会要求学生临摹这些故事的字帖。在临摹字帖时,学生会对这些故事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对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要是引导学生临摹字帖,他们就能从体验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汉字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所包含的艺术和风格。学生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因此,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玩语言游戏、过传统节日、学习中国书法、尝试写简单的诗词等,让学生从体验的角度去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教师要做好启蒙教学,引领学生了解国学经典;要建立开放的学习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要引导学生体验国学文化,使学生从体验的角度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责编蓝祝丹)

猜你喜欢
三字诀语文教学
念好“三字诀” 党建引领促发展
初中英语有效复习“三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