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旅游公路植被改造研究
——以河南云台山风景区旅游公路为例

2017-05-04 06:25
林产工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云台山树种植被

冯 潇

公路景观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欧美国家,1923年纽约市外开通的Bronx River Parkway,将道路置于自然空间(森林)当中,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道路美化条例》,70年代出现了“绿道”的概念[1]。在我国,旅游公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公路类别,主要是指通往旅游区的干线公路或风景区内连接景点的次要道路,其技术等级可高可低,可以是高等级公路,也可以是旅游区内的一般道路[2]。笔者以河南云台山风景区沙墙高速口至红石峡水库段旅游公路为例,对山地型旅游公路植被景观提出改造原则和方法。

沙墙高速口至红石峡水库路段为云台山风景区旅游公路的重要路段,是游客和车辆必经通道,在云台山风景区道路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路两侧的植被景观优劣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

1 山地型旅游公路植被改造原则

1)生态优先,师法自然原则:遵循植被分布自然规律,做到师法自然、适地适树,首先充分利用好当地乡土树种,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当地驯化和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在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原则,合理选配植物种类,形成结构稳定和功能健全的植物群落。

2)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原则:植物本身存在的生长周期决定了植物改造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改造中要以自然演替为主,人工促进为辅,循序渐进,分期进行改造。

3)把握共性,突出个性原则:区域植被应符合生长的大环境要求,同时规划设计也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体现当地植被景观特色,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色景观。

4)文化嵌入,提升内涵原则:中国植物文化源远流长,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造中充分挖掘植物相关文化,使植物配置向充满内涵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反应设计改造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2 山地型旅游公路植被改造方法

1)封育改造。保护原有林分,仅通过增加先锋树种丰富树种。这种改造方法主要用于植被郁闭度较低且树龄未老年化区域,种植结构合理,生态稳定性好的区域。

2)疏伐改造。适当砍伐针叶树,形成一定的植被间距,给中下层植被留出生长空间,同时也可以补种一些阔叶乔木和下层灌木地被植被。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改造郁闭度较大、上层植被已经明显影响到中下层植被生长的区域。砍伐树种要以长势差和老龄化的植株为主。

3)人工造林。主要是保留长势优良的树种,适当补种。主要适用于植被不丰富,层次不合理的区域。但要注意到山地水土保持的特殊性,避免引发水土流失[2]。

3 河南云台山风景区山地型旅游公路植被改造

3.1 云台山风景区概况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谓于一身,是国内一流和世界知名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3.1.1 自然条件 云台山位于太行山系的南端,处于我国南北和东西过渡、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东部湿润地区向西北半干旱地区过渡的特殊地域。整体地貌特点为巍峨雄拔、峭壁悬崖、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60.4 mm,四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匀,7、8月雨水集中,降水量多年平均为339.6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6%,降雨受季风影响明显。

3.1.2 土壤条件 受成土因素的影响,土壤主要分为棕壤和褐土两个土类。褐土区石多土层薄,侵蚀严重,人畜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小,自然肥力较低。部分地段岩石裸露。

3.1.3 植被条件 云台山的原始植被为天然次生林,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据最新调查,云台山共有植被1 175种[3]。按海拔高度,可分为稀乔木、多灌木的杂灌丛类型区和稀灌木多草本的耐旱草坡类型区。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被、观赏植被、蜜源植被、野果植被、香料植被、木材植被、油料植被等[4]。灌木树种主要有荆条、野皂角、石榆、黄栌,乔木树种主要有栎类、侧柏和黄连木等。草本主要有羊白草、黄背草、羊胡子草等。

3.2 改造理念

尊重自然,在原有植被群落基础上,通过植被种类增减,植被乔灌和阔叶针叶等比例的改变,建立仿自然群落的人工植被造景,并将这种人工植被景观同周边原有森林生态景观相融合,以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主的基础上兼顾植被景观表现,达到浑然天成的植被配置效果[5]。

3.3 总体布局

通过对设计地块的地形图、林相图、卫星影像图和视域分析图4张图的综合分析,得出设计范围,总面积为1 275.43 hm2,如图1所示。设计范围包括道路两侧用地和道路上视线可及范围内的飞地地块。

图1 设计范围Fig.1 Design range

设计遵从景观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其中,“点”主要指临近周边服务区形成的重点森林斑块;“线”指道路沿线植被绿化改造;“面”主要指道路上视线可及范围内森林斑块的林相改造[6]。

3.3.1 点——重点森林斑块改造 结合沿线服务区,选择面积适当的森林斑块,以现状森林生态景观为依托,适度开发,打造集森林休闲、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景观,形成周边服务区居民和游客活动空间。结合现状考察和分析,确定两大斑块为临近云台山庄和古洞窑服务区周边的森林斑块,通过对两大斑块的差异化打造,形成云台山风景区里重要的生态绿核、周边居民闲暇时间段内的畅享乐园以及参观游客休闲体验的舒适驿点。改造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森林效果图Fig.2 Forest renderings

3.3.2 线——道路沿线植被绿化改造 对道路沿途植被绿化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入口大道植被景观的有效引导,展现道路绿化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性,让游人产生强烈的抵达感和浓厚的游园兴趣。

1)现状道路断面。特殊的太行山地貌造就了特殊的道路断面,综合分析,现状道路断面主要分为4种类型,如图3所示。

图3 道路剖面Fig.3 Roads sections

2)改造措施。

(1)铺绿。本着大范围只增不减的原则,增加绿量;通过不同树种和同一树种不同苗龄苗木组合,增加植被景观变化;补植中通过增加其他树种,改变林冠线过于平直的现状,形成近自然的种植方式;根据周边服务区和景区特征,增加特色植被,彰显植物文化。

(2)透景。在视线良好地段,采用“显”的设计手法,运用减法,留出透景线,体现连贯的近中远景效果;在现有植被破坏严重地段,采用“补”的设计手法,对大量裸露的岩体进行立体绿化。

(3)润色。道路对景之处种植观花灌木,打造景观焦点;同时考虑树种季节性和色彩变化,合理选择搭配;道路预留空地较多处增加花灌木和野花地被组合,增加种植层次。

(4)点睛。在道路两侧增加体现云台山文化和具有科普性质的景观构筑物;在服务区居民点处增设必要景观设施;注重景观廊道两端的处理。景观构筑物设计如图4所示。

图4 景观小品Fig.4 Landscape features

3)分段规划。根据地形地势和行车体验,将道路分为四段并分别进行设计。在整体效果上,各段相互结合,打造“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展示律动的道路植被景观。

(1)沙墙高速口-百家岩停车场:此段道路两侧地势相对平坦,可利用绿化用地较多,绿化基础较好。植被景观配置上主要以补植为主,增加色叶树种和草花地被。

(2)百家岩停车场-五家台:此段道路崎岖,道路两侧绿化可用地面积较少,绿化难度较大。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同时依据现有地形地势变化,将种植疏密搭配,部分区域形成透景,让游人在行车过程中可以一窥太行山风貌。此段道路承接云台山重要景观节点百家岩,百家岩景点的“竹林七贤”文化厚重悠久,故在此段道路设计中融入“竹林七贤”文化。

图5 道路效果图Fig.5 Road rendering

(3)五家台-岸上停车场:此段最大的特点是周围的居民点和服务区等人文景观与配套设施较多,行车停靠点也最多。道路两侧地势变化丰富,有两侧平坦、一侧陡崖一侧平坦、两侧都是陡崖等多种道路剖面,种植灵活性较大,改造中应根据立地条件灵活多变。同时根据周边环境,改造中适当通过景观小品和服务设施融入云台山居文化,突出特点。

(4)岸上停车场-红石峡水库:此段为道路景观设计中的末段,也是进入云台山核心景观区的直接引导段,现状绿化用地有限。改造中应加大绿量,对裸露的岩体进行立体绿化,体现生态理念。

3.3.3 面——可视范围内飞地森林斑块林相改造

1)主题风景林的营造。针对道路上视野可及范围内的飞地地块进行林相改造。规划结合视域分析图划定改造范围,通过对改造范围内的土壤、植被现状、植被群落关系等的分析,同时以生态系统景观表现为主,兼顾系统稳定性,进一步确定植被种类以及群落结构模式。针对云台山飞地斑块,规划确定将其打造为具有云台山区域特色的相关植被文化主题风景林,通过结合现状考察和斑块位置,以及风景区主题和整体设计搭配,分别确定连翘、色叶、茱萸和竹子四处主题风景林。

(1)连翘主题风景林。位置和现状:位于道路景观末端,也是进入核心景区的开端。现状为灌木林地。营造措施:大量增加连翘和山桃花等早春观花灌木,形成道路末端景观的收尾。考虑到植被群落的稳定性以及兼顾各个季节的观赏效果,增加常绿乔木以及林缘混播野花地被。

(2)色叶主题风景林。位置和现状:入口道路的对景主题林,空间位置最为重要,是几个主题斑块中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一处,有最好的视野空间。现状为宜林地。营造措施:增加色叶树种,打造秋色叶为主的主题林。考虑到作为入口的重要对景视域,应兼顾四季景观,故在色叶林周边增加常绿乔木,形成针阔混交林,林下点缀花灌木。

(3)茱萸主题风景林。位置和现状:远眺茱萸峰的飞地斑块,对人们视线和心理上的引导作用较强,是道路连接服务区视线上的重要背景林。现状为灌木林地。营造措施:在斑块朝向道路方向增加茱萸树种,传播“孝道”的森林生态文化。

(4)竹子主题风景林。位置和现状:离百家岩最近,是百家岩景区的背景林,此主题林紧邻道路,游人可以进入,可结合景区打造。现状为竹林地。营造措施:以竹子为主要树种,竹丛间种植观花植被;古代“百”和“柏”通用,故增加柏树点景点题。结合景区打造,可在种植上考虑园林树种和乡土树种的结合,加大园林树种的比例,增加观赏性。

2)植被景观主题。根据之前所述,云台山主题风景林植被景观主要表现为两大主题:观花和其他观赏主题,其他观赏主题主要包括观叶、观果等。

3.4 植被选择

在植被选择上,突出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原则,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色叶树种资源,在植物配置上考虑各种植物的色彩、质感、株高、冠形、花果期等要素,通过常绿和落叶乔木、小乔木和灌木、攀缘植物、草花和地被植物的不同组合形成复合植物群落,打造富有季相变化和优美风景效应的旅游公路植物景观。(见表1)

表1 植被分类Tab.1 Plant classification

4 结语

旅游公路是风景区重要的绿色走廊和风景名片,其中公路沿线植被景观又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对云台山风景区山地型旅游公路植被改造的分析,希望对同类规划设计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1)旅游公路植被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自然原则,根据实际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尽可能少破坏原有植被群落,充分运用当地乡土植物,通过将原森林生态景观和仿自然群落的人工造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打造丰富的植被景观。

2)对于山地型旅游公路,打破仅仅从平面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将道路近中远景相结合,从“点、线、面”的不同角度研究绿化的不同形式,形成层次和内容丰富的道路绿化体系。

3)旅游公路植被景观应和资源保护、当地历史文化和游客游憩活动相结合。

[1]栗惠英. 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研究——以太行山为例[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丁华, 陈杏, 张运洋. 中国旅游公路概念、类型及其效应[J]. 长安大学学报, 2013, 33(1):67-70.

[3]梁世云. 城市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以上虞半山公园为例[D]. 杭州:浙江大学, 2012.

[4]王印政, 张树仁, 赵宏. 云台山植物志[M]. 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2012:8.

[5]毛丹瑱, 马学文, 毛伟, 等. 河南云台山药用植被种质资源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究, 2013(5):80-82.

[6]李梓雯, 张东升, 黄志彪. 浅析龙湖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思路[J]. 林产工业, 2011, 38(2):53-56.

猜你喜欢
云台山树种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登云台山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云台山景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落石运动轨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