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017-05-05 00:29罗东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养成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罗东林

【摘 要】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分析:对职业素养的内涵以及现状进行阐述、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中职院校的角度探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对他们的定位,因为可以从“高素质”和“技能型”这两方面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为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一,思想政治素养,包括明确的政治立场、观念、态度等,以及爱国情怀和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操;第二,道德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敬业感等,只有深刻的道德文化素养才是合乎时代要求的素养,中职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和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懂得做人、且做个有文化的人才能使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职场压力。

二、当前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目前,中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化素养缺失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自身认识不足,过于突出自我

中职院校的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在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弊、旷课、抄袭作业、混日子等行为。不少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常常将社会化等同为“丧失自我”,并从内心抗拒社会化,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企业、职业和他人。从企业的反馈信息看,中职学生不缺少技能和形象,缺乏职业化的素养是关键。他们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流动性大、职业道德弱化、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职业观念滯后,职业目标不清

由于学业期间,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探索与职业化素质的养成,还处于萌芽期,模糊地探知我是谁,可是如何寻找我将要成为什么样人。这种模糊的心态带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就业的行业、企业的认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择业求职。同时多数学生虽然已经进入企业,但心里还当自己是学生,不经意之间总会用在校的眼光去看待企业发生的很多事情,如吃、住、待遇、工作时间等问题,导致工作时根本不在状态,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辞职,再重复就业、再辞职、再就业的怪圈。

三、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指劳动主体在今后从事某一职位或是执行特定任务所具备的技能和基础的职业操守。它是劳动人员对特定职位了解和适应的综合力的全面体现。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来说,一般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育和训练,随着职业教育的日益全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慢慢扩展到政治意识、职业认同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及抗挫折意识等方面品质。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及中职院校自身人才培育水平,也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此外,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蕴含着职业素养的要求。中职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育高端技能人才,这里所指“高端”不仅意味着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同时包括高素质、素养等内涵;其次,职业素养教育是中职院校建设的关键组成。中职院校进一步推进自身建设,强化人本理念,客观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聚焦,把职业素养要素、要求及具体标准内化到具体的职业专业教育改革中去。

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结合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来看,就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具体开展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社会实践平台的丰富。

只有到相应的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与训练,才会真正了解什么是岗位需要和要求。从现阶段中职专业技能教学现状来看,对社会实践平台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单靠日常教学及模拟操作训练,难以给予学生较为切实的职业感受;加上模拟训练中通常较为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对职业素养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因此,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来说,建议从社会实践平台出发,尽可能由学校或专业导师出面,为学生寻找实践和锻炼平台。

(二)变革评价体系,实现人性化测试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现,还应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实现人性化的测试,为学生提供自我素养水平鉴定自测的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测试和考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需求及学生实践操作的间隔程度来调整素养测试的频率、困难程度及具体内容、手段,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安排好整个测试计划,同时也能保证测评效用的发挥。就素养测试来说,与一般专业测试及考试可能存在较大区别。专业考试通常较为重视某一知识点的硬性考察,而就素养测评来说,可能更多需要灵活实际的职业场景来进行支撑,教师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职业素养进行综合测试。

(三)促成校企合作

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来说,还应从校企合作人手。校企合作模式下我们需要注意高效合作机构的构建和权责的合理划分。校企合作的落实,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达成合作意愿,还需第三方或是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推出的具有公示作用的合作机构来维系和支撑双方的合作关系,减少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将可能隐藏在合作关系中的隐患排除掉,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保驾护航。在中职院校和企业达成合作意愿时,应由第三方或是具有公示作用的机构来就这层关系进行促成,维持两者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进行来说,首先应从社会实践平台出发,尽可能由学校或专业导师出面,为学生寻找实践和锻炼平台;其次,应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实现人性化的测试,为学生提供自我素养水平鉴定自测的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最后,还应从校企合作人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立体的训练环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相应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及职业适应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永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15(09)

[2]郑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8).

[3]艾晓玉.浅谈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之构建[J].职业圈,2013(20).

[4]郑莹.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考试周刊,2013(53).

[5]胡文静.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三条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15(09).

猜你喜欢
养成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