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彩静物画的民族化进程及特点

2017-05-05 21:09熊路娜蒋烨
艺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民族化

熊路娜+蒋烨

〔摘 要〕水彩静物画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和繁荣期三个时期的本土化,在不同民族化进程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鲜明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水彩静物画 民族化 艺术特点

一、中国水彩静物画的萌芽期:中西合璧的尝试

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热潮逐渐兴起,西方水彩画得以传播。“它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传入:一是通过西方传教士输入,二是聘请国外教师来华传授,三是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作为当时的中国水彩新力军,早期的留学生们希望摆脱照本宣科的临摹方式,立志学习欧美绘画新法来改造中国的美术。

萌芽期的中国水彩静物画作品在学习西画的摸索中,大部分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在构图上,使用省略背景来突出主题的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如李叔同早期东渡日本学习欧美绘画新法的水彩静物作品《山茶花》;而在造型上,开始采用西画立体造型的方式,刻画出光影的效果,如最早在上海“土山湾绘画馆”学西画的张充仁作品《黄鱼》;在色彩方面,有部分画家尝试以墨色为基调来添加强烈丰富的色彩来创作水彩静物画,如李铁夫的 《瓶花》,其中国画笔法使得画风极其洒脱。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在水彩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们是中国水彩静物画民族化的先驱者,开启了中国水彩静物画的萌芽期。

二、中国水彩静物画的形成期:中西绘画要素的有机融合

二十世纪早期“五四运动”爆发,在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下,建立了一系列新型美术学校,欲将中国水彩民族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水彩画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院初期提出的办学宗旨:欲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尽宣传艺术的决心;徐悲鸿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期间,号召校风应以“发展民族绘画”目标前进;林风眠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期间,发表《致全国艺术界书》,发起艺术运动来唤醒民族觉醒。画家们将美术思潮和社会思潮紧紧相关联,从而推动艺术形式的转变。

这个时期画家有很大一部分偏爱西方现代绘画风格,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和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来创作中国水彩静物画,代表有:王肇民、林风眠。此时的中国水彩静物画作品风格呈多样发展的趋势,但写实的风格占主导地位。国内新型美术学校有着学习西洋画透视学、色彩学以及技法的教学系统,水彩画理论研究开始起步,同时对当时欧美现代诸派艺术开始发表评论和学习。画家们对水和色有了一定的把控,画面布置层次分明,如李咏森的《白菊》,他作画讲究骨法用笔,严谨安排笔法。简练明确的线条予以辅助,明暗块面表现清晰,如王悦之的《静物》。他们强调写生观察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自然来抒发自我的感受和美感。

在此期间探索中国水彩静物画协调形式语言与内涵表现的画家中,林风眠和王肇民作为典型代表值得我们深入去学习其在水彩静物画中西要素的有机融合。他们潜心研究中西艺术的结合,创作不拘一格,常常混杂水彩、水粉等材質来表现画面效果。在他们独创新格的艺术特色中:林风眠结合中国剪纸、皮影、瓷器、戏曲元素,善于采用平衡、饱满的构图形式。王肇民则喜欢静物错落摆放,形成不规则构成趣味感;在色彩方面,林风眠善用逆光的表现手法,以墨色为基调融入印象派明丽的色彩。王肇民赋予水彩厚重结实的形象,使用强烈的颜色来增加色彩的张力,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画面大胆平面化;在用笔上,林风眠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汉画像砖、石刻的古朴以及古代绘画用线的动态美,常使用充满力量与速度的线条来表现一种单纯、自由之美。王肇民则多用直线带给物体雕刻感,在塑造静物时也有借鉴过中国工笔画中的罩染法。他们独创的水彩静物绘画艺术,对近现代中国水彩画家发展中国水彩静物民族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绘画题材渐渐贴近人民生活,歌颂劳动人民。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喜好,写实成为了当时中国水彩静物画的重要特征。虽然它强调基本功和技法的训练,但是也存在问题:太过侧重于模仿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时代的要求使得水彩作品的题材不免有些单一乏味,忽视了人内心的探索。

三、中国水彩静物画的繁荣期:创作语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走入改革开放,全国各省市纷纷建立了水彩画会,开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展览,水彩画出版业的促进以及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等,水彩创作的理论意识明显加强,中国水彩画也逐步进入了第二次发展的高潮。此时的老一辈画家进一步展现个性风采,中国水彩新兴力量在继承老一辈教育的同时,试图结合中国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自我思想的解放来实现中国水彩画表现的题材、形式、风格与材料的新突破。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中国水彩静物画逐步发展出了众多地方风格。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解放,中国水彩画在这个时期开始走向现实,不论题材的广泛采取、形式多样呈现、作品内涵的表达以及画家主观感受的增加,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文化思潮对水彩静物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写实的水彩静物画中,李秋平创作的《回忆》和刘昌明的《一个教师的工作台》有着社会反思的意味;写意的水彩静物画中,画家代表王涌作品《静物》、张小纲《醉夏》,无拘无束的绘画风格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人格化,显示出一种人文精神;抽象水彩静物画中,张英洪先生的《交响》是绘画和音乐的结合,用点线面的元素来构成音乐的韵律;在水彩静物创作肌理表现上,黄增炎的《汉陶出土》、《模特儿与雕塑像》刻意运用肌理痕迹来赋予自身的情感表达;在水彩静物绘画材质使用上,坎勒的《土陶》系列使用玻卡纸不吸收水的特质来营造出一种如雕塑般凝滞厚重的物体形象……从写实的精心刻画到写意的意境传达再到抽象的形式探索,从技法的多方面拓展到材质的新探索,中国水彩静物画的繁荣期已来临,在世界水彩静物画坛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现代的水彩画家更多地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中国民族精神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水彩静物画家更加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例如乌密风喜爱画花卉、胡锯湛擅长画鱼、刘寿祥用构成的方式表现鲜果等等。对静物题材系列的选择无疑是创新了传统中国水彩静物画的创作题材,而这些静物也成了画家们艺术风格的符号。

结论

百年来中国水彩画从单一走到丰富、从“轻音乐”走到“大气象”,逐步走上本土化独立的发展道路,中国水彩静物画的历史梳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美术史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总结、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水彩画中体现民族风格?王肇民曾经说过四点做法:“一、多看中国的画论、诗论、文论、乐论、历史,以便在文艺理论上和人物的作风上,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二、通过实践,了解中国文艺作品的意境和笔法。三、结合西洋现代的画论和画作以及自己的实践心得,使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现代化。四、在作画时,多多依赖现实的启发。”[2]提高作品质量最重要的在于全面提高画家的修养,兼具美术理论知识、自身的学养、水彩基本功训练以及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能量。我们首先要重视水彩画展览、出版、评奖、交流等学术活动,建立好水彩艺术理论队伍十分重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其次,水彩静物画还是要重视水彩画的基本特征,靠“磨工”是得不出生动的水彩韵味来,而是经过长期实验才能获得对水的掌控和色彩关系的理解;最后是对题材的选择,王肇民先生说要多多依赖现实的启发,只有走出封闭的画室、深入生活来体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内涵,才能寻找出感动自己和观者的题材。

画家从思想上升到观念、从技术上升到艺术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只有从中反复磨炼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吸取中国深厚的文化养分,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来。

参考文献:

[1]袁振藻. 中国水彩画史[M].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

[2]王肇民. 画语拾零[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3.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