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7-05-05 21:28关筱赵露夏诣超
艺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音乐教育

关筱+赵露+夏诣超

〔摘 要〕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学堂乐歌时期是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发端,它对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学堂乐歌 音乐教育 传播学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编创的歌曲。”①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小学中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改变了旧式书塾无歌无乐的暗哑氛围,为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学堂乐歌引进国外音乐品种,是西方音乐在我国广泛介绍和传播的开端。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也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悉。学堂乐歌的设课以及面向社会的广泛发展,为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音乐人才的保证,奠定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础。乐歌引进的同时,各类音乐教材也逐渐被撰著和翻译,专业性音乐刊物也慢慢出现。同时,传统的封建乐教思想被批判,宣传提倡普及性国民音乐地位。

学堂乐歌对中国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开启了中国新音乐教育的先河,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音乐传播学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的一次音乐文化传播现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说明了人们在认识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的同时,正在开始理性地认识音乐传播。而这种音乐传播现象,不是我们简单地理解的、当今的狭义的媒介现象。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学发展过程中,在当代音乐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出现的。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中人们研究音乐文化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侧面,这个新侧面就是音乐的传播:人的音乐传播活动、人的音乐传播行为以及这些活动和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因此,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传播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③

二、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传播活动

(一)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播。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当局规定‘乐歌课为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④

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了中国。在这个时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里,基本上都带有简谱、五线谱的介绍,并且附有简单的乐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唱歌为主,伴奏的乐器为踏板小簧风琴和多维风琴。以上音乐教育的方式对学堂乐歌时期的青少年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和推广。

(二)专业音乐教育传播。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音乐教师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不高等矛盾的出现,更促进了政府教育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的完善,加速了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步伐。⑤

学堂乐歌在其萌发阶段,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 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并进, 因而产生了一批对当时社会产生启蒙教育思想的作品,开了音乐之新风气,同时也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专业乐歌教育家,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萧友梅等。

学堂乐歌时期留日学生成为乐歌教育的最初传播者。如著名乐歌创作者沈心工,在 1903 年从日本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歌唱课和编写学校歌曲。留日学生的努力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宣传作用。⑥

(三)社会音乐教育的传播。学校唱歌活动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广泛参与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种群众歌咏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五四 运动、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我国独 具特色的群众歌唱形。

学堂乐歌确立了最早的群众歌咏形式,为我国以后群众歌咏奠定了基础。在学堂乐歌之前,我国早期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倡“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思想下,把这种鼓舞民众意志的群众集体歌唱形式从欧美与日本引入进来,使中国社会过去几乎没有的集体歌唱形式在中国传唱开来。使得20 世纪初的中国逐步被群众歌咏所唤醒。这些乐歌旋律与歌词内容,使学唱乐歌之风从沿海城市向内地省区广泛传播,越出了课堂,成为群众们在各种集会仪式上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受到社会民众普遍的欢迎。

在学堂乐歌的推行中,社会音乐教育也逐步跟进。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是当时影响较大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传授西洋乐器演奏技巧、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及活跃音乐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音乐机构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培养音乐师资,对当时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新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已萌发,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三、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传播行为

(一)西方乐谱的运用的传播。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美育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确立,西洋音乐理论,记谱法及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 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被我国人民所认识,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时是宗教音乐,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西方宗教歌咏传播到中国是由于传教活动编译和印制了大批赞美的诗集,才使得乐谱作为传播媒介角色进入到音乐的传播环节中。乐谱媒介的出现,给音乐自然传播的原始形态性质带来了变化,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它正如文学中的文字,音乐中的记谱法成为保存音乐信息的方式和传播音乐的媒介载体。同时还可以用相同的符号理解,将乐谱“解读”,还原出与原创者创作成果基本相似的音乐。

(二)乐器演奏的传播。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等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各种西方音乐的演奏形式如军乐、管弦乐等逐渐被接受,各种西方音乐的品种如合唱、进行曲、舞曲以及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等逐渐被采纳,源于西方的乐理知识和记谱法中的简谱、五线谱,以及声乐、器乐和作曲技巧,逐渐被推广运用,等等。

随着当时五线谱和简谱乐谱的推广,同时一些歌唱集、音乐基础理论的印刷出版物的编译传播,各种西洋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铜管乐器等西洋乐器的初步概要的介绍和演奏法出版传播,某些教会学校设立了琴科进行技能的传授。在 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注重传授乐曲和风琴、钢琴、提琴、铜管等乐器的演奏法,在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和活跃音乐生活方面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三)教材编写的传播。1904年至1919年期间,出版的音乐教材和音乐理论专著80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30多种。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据伍雍谊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统计,自20世纪初至 “五四”运动前夕,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版约 40余种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内容包括乐歌、乐理、风琴演奏法等),收录学堂乐歌约1300余首。⑦而孙继南、周柱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的统计,至 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供学校教学用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已不下 )70余种。⑧

综上,在学堂乐歌时期,中西音乐交流的事实表明,中国人对西方音乐“有一般的音乐音响上的猎奇和音乐理论上的求知,开始转变到西洋音乐的所具有近代文化内涵以及西洋音乐形态体系的认同。” 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一批传播西方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而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们,才使得真正将西方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所认识接受。学堂乐歌运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从音乐教育到音乐社会生活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注释:

①转引自周贝贝,朱洪涛 《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 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例》 孙继南 ,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9.

②见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舞台:音乐传播媒介的广义解读》,载《黄钟》2011年第4期。“狭义的媒介现象”,是指只限于依靠“媒介”的音乐传播。这种“媒介”,是狭义的音乐传播媒介认识观中的媒介。狭义的音乐传播媒介认识观,就是排除了音乐表演空间、音乐表演舞台来认识音乐传播媒介。这些音乐传播媒介是乐谱、唱片和电子媒介等。这种媒介观的认识基础,是基于对音乐作品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是基于“音乐是时间艺术”的传统观念。人类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强化和加深了这种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也为“音乐是时间艺术”带来了技术支持。

③曾遂今 著.《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第44页

④董晓 .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⑤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 ( 1840 —— 1919)[Z].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⑥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⑦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283,133,47--48

⑧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01

参考文献:

[1]周贝贝,朱洪涛.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以“學堂乐歌”教育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4(8):106-110.

[2]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44

[4]夏艳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283,133,47--48

[7]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1

[8]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传播学音乐教育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